(photo∣.11.22小雪阳春春城漠阳江的傍晚)
每遇外地人,即使是坐的士包括滴滴打车,如果我有心情聊天,司机是外地人的话,我基本必问:“在外地,有没有突然一个时候特别想念家乡的一道食物,想到馋得心都痛呢”?对方通常都笑着回答“有”,也遇到过一位的士司机,文艺地长叹一口气才回答:“背井离乡呐,谁都会有这样的时候”。至于是什么食物,还真是五花八门,视地区而定了。但我牢牢记住了那位来自四川简阳的文艺司机说的“咱那的羊肉汤,别的地方都做不出这么好的羊肉汤”。
之所以我常问别人,并非没话找话,而是,因为自己便如此,在外地时,有时候会突然特别想念广州的烧味、姜汁芥兰(外省真的做不出广东这份姜汁芥兰的味道,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或许是米酒的问题吧)、干炒牛河、姜葱捞面、豉油鸡、油炸鬼拉肠……哗,一点就是一张广州地图,分布大街小巷,视情况会特别想念其中一种。
而在广州,时不时又会突然莫名想念家乡阳春的一道食物,想念得难以遏抑,有时它会是猪肠卷,有时会是捞粉,有时会是钵仔杩,有时会是咸圆子,有时会是叶贴,有时会是裹粽,有时会是白切鸡,有时会是春砂仁蒸排骨……天寒地冻冬雨绵绵时,偶尔也会想念但凡本地早餐(宵夜)店基本都会有的——苦里蔃牛腩汤。
苏东坡谓:“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想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虽然牛腩有腥膻之腻,但是,那么热腾腾的有着中药一样黑灰颜色的肉汤,因有着中草药苦里蔃特有的苦寒倔瘠之气,冲淡了阳春牛腩特有的丰腴之腻、牛肉里的草莽之野,明明是肉汤,亦肉味相当的足,却因那深藏在泥土中的植物根茎变得不俗了。
在冷雨夜或风萧瑟的冬天早晨,捧着这样一碗汤,热腾腾氲氤出的不是苏东坡的诗意,而是《水浒传》里下酒时“切两三斤熟牛肉”的草莽之气,还有金庸的笑傲江湖——潇湘夜雨莫大先生,抱着被师弟评为“也太俗气”的胡琴,带一身市井之气,奏苍凉凄冷之清音,不管世俗门派之羁,不屑屈于权势,是非分明,孤傲冷峻。令狐冲在最凄凉之际听到莫大先生那凄苦琴音,突然感到温暖,那么孤单无助的时刻,他知道这寒世仍有不曾离弃他的人。
莫大先生的超然胸襟,格调之高,常令我忘记他“衣衫褴褛,形状猥琐”的市井形象。
苦里蔃牛腩汤就像莫大先生,伧俗市井,“看着像一碗抹桌水,喝下像被灌打胎药(随我回乡游玩的外地同学言)”,但却是清热利湿,杀虫解毒,壮筋健骨之汤膳。
苦里蔃的“蔃”,是方言读音,在广州话与阳春话里(别的地方我不肯定就不说),是根的意思。苦里蔃,是一种叫“长叶冻绿”的植物的根部,真正的学名叫“苦里根”,别名是黎辣根、梨罗根、红点秤、一扫光、铁包金、琉璃根、土黄柏……
在《中草药原植物鉴别图册》卷三,药用根与根茎类写得很清楚——
长叶冻绿
黄药、苦里根、水冻绿
鼠李科植物长叶冻绿RhamnuscrenataSieb.etZucc.的根。
全年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苦、平。有毒。清热利湿、杀虫止痒、收敛。用治疥疮、疥癣、湿疹、脓泡疮、黄疸肝等。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1.单味水煎服,并煎汤洗擦皮肤,用治癞痢头。2.研细末外敷,用治烂脚疮。3.水煎服,用治小儿蛔虫。
叶亦供药用。
阳春人常用它与牛腩煨汤,令我错觉苦里蔃生来是为了与牛腩配成这碗汤的,这么多年,好几位来阳春游玩的朋友都不太喝得惯它,宁愿喝枸杞猪杂汤,或者牛腩粉。
牛腩,是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另外,在里脊上层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状不太规则的里脊边也可称作牛腩。
中医认为,牛肉甘平偏温,最能补益脾胃的气血津液,但是脾胃虚弱的人,消化力弱,最好不要吃牛肉而喝牛肉汤。苦里蔃牛腩汤,中和了苦里蔃的凉性与牛的温性,既能祛湿解毒且又不伤脾胃,有牛肉之补益且又不燥,有苦里蔃之清利且又不寒凉……只是甫端上来的买相确实不怎么好,黑灰黑灰的汤上漂着几丁油星,用汤匙捞起,是肥瘦相间的软软的牛腩。
生活在岭南二十多年了,比在阳春生活的时间多,两地相距公里,饮食习惯大致相同,但细节始终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不一样,包括牛腩的做法。就牛腩而言,我喜欢吃太平沙财记、九记、莹峰、珍珍、甚至我家楼下陈记的牛腩,却在吃它们的时候,总会想念起同为牛腩的另一碗苦里蔃牛腩汤。(photo∣苦里蔃牛腩汤。色相真的无法勾引陌生人,只能捞起牛腩才有点知道——有肉,要不然,就如虚了的背景一样,黑灰黑灰的汤水,完全没有看头。一见钟情永远与色相有关。)
(photo∣春城本土小食店的标配菜牌至于猪肠卷在另一面牌上就不拍下来了)
吾友文子十多年前为一个叫“绵秀家园”的外地楼盘做的展厅文案,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其中小雪节气的那段文案是:小雪。天空也在为我们流泪。生活在这边,回忆在那边,我思念你至深。
今天是节气小雪的最后一天,想起我至今仍非常喜欢的这段文案。谨以为记。
文/莫尔多姿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