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历史悠久,滋养了平山百姓hell

从官塘到工人疗养、大众康养嬗变的温汤古镇这是距省会最近的天然温泉康养之地。这是太行山岩溶矿泉地热奇观。这里三月三桃花浴具有悠久传统。这里有汉武帝、光武帝沐浴的传说。这里是华北人民政府驻地附近人民领袖休闲地。这就是平山温塘古镇,温泉流波的康养福地。

……

平山县温塘位于县城西二十公里,温塘河自南向北蜿蜒从村中流过。这里正处在太行山前地质断裂带上,加上周边地层的向斜结构,温塘河谷形成了一个天然汇水宝地,周边山地的地下水汇集到这里,经过断裂带地热加温,形成了千古不竭的温泉。

温塘河的传说

自从人类在温塘河畔定居,这里就以得天独厚的温泉水名扬天下。古时候温塘河上游的水终年热气蒸腾,甚至因为温度高,农民不能用以灌溉农田,当地有“凉水比热水贵”的说法。自古以来,附近人们就在河边砌石成塘,洗浴温泉,被古人列为“平山八景”之一。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温塘的传说。

  传说,天宫的太上老君在八卦炉里修炼丹药,不小心失了手,一块火红的煤渣掉到人间,变成了一条火龙,飞落在平山温塘,又钻入地下,把泉水烧热了。

  这毕竟是传说,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就开始利用温泉洗浴。在温塘河谷的一片台地上,修朔黄铁路之前,发现过战国时期瓦砾、陶片和灰陶罐,证明战国时期就有建筑。

  在中国古代社会,贵族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因为统治者的需求,在太行山造就了东晋十六国时期邺城附近的瓷窑--武安观台窑,战国、汉代诸侯王和皇帝洗温泉的需求,开启了温塘“官塘”的历史。当地流传着汉武帝到此洗温泉的传说。

  汉武帝一生文韬武略,开疆拓土,功业盖世,但在他最初即位时,他的祖母和外戚把持朝政,刘彻韬光养晦,装出一幅玩世不恭、贪恋女色的姿态。

  当他得知常山郡蒲吾县(今平山县)王母村有王母行在,便御驾亲临,北巡常山、太行,探访王母观。汉武帝寻访到此,看到的王母竟然容貌丑陋,秃顶乱发,眼睛里还长着萝卜花。不禁哈哈大笑,口出狂言,戏弄王母。王母怒而唾之。随即汉武帝就浑身发痒,长出奇怪的疮,痒痛难忍。他遍寻名医,但各地名医均无法治愈。

  经方士指点,汉武帝明白这是因为亵渎王母而起,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啊,汉武帝再次亲临蒲吾拜求王母。王母见有悔改之意,说道:附近山中温泉可疗你疮疾。治愈后,须在山上建造王母祠。汉武帝满口答应。王母赐给刘彻一头白鹿作为座骑。汉武帝便骑上白鹿,经几番周折,到温塘。远远望见水气蒸腾,骑鹿急忙前行,果然见到温泉喷涌,汉武帝掬水洗面,舒适无比。又命人开挖塘池,沐浴数日,几天后,汉武帝疮痊愈了。

  因为温塘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所以民间传说故事很多。不仅有汉武帝骑鹿寻泉的故事,还有光武帝刘秀的传说也很多。

  光武帝刘秀在称帝前,曾以更始帝大司马身份巡行河北。行至真定,邯郸算卦的王郎自立为帝,传檄河北各地,围剿刘秀,刘秀走投无路。民间传说,当年春天,刘秀率领随从,辗转到平山冷泉村,饮用冷泉,疲惫之中顿感风寒,就在邓禹、冯异等人护卫下,来到蒲吾县的温塘,刘秀解衣入水。温暖的泉水,驱走风寒,刘秀顿感神清气爽,疾病痊愈。

  不久,刘秀扩充军备,攻克邯郸,平定河北,在鄗城(今柏乡县固城店)称帝,光复汉室,建立了东汉政权。

 

▲温塘村汉塘遗址边的关帝庙

▲温塘村老街

▲古镇老街

▲新建的关帝庙

“官塘”的印记

汉武帝与王母的传说,只是民间传说,且带有《穆天子传》中周穆王与西王母交欢的影子,至于光武帝刘秀在河北的传说,流传甚广。而历史上,刘秀在被邯郸伪皇帝王郎围剿时,奔走在从蓟城(今北京)到安平、饶阳、信都(今冀州)途中,很快得到和城太守任光等河北将领的辅佐,从战略躲藏转为战略进攻,刘秀在躲避王郎追击时期,根本没有进入过太行山。因此,太行山区关于王莽赶刘秀的传说,都不符合史实。不过,东汉时期汉章帝巡视这一带,确是正史记载的史实。

  《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三月乙未(十六日),“章帝临幸东阿,北行,登太行山,到天井关。”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北直五》说:真定府房山县,《汉志》注:蒲吾县有铁山,即房山(安史之乱当年,唐肃宗改房山县为平山县)也。后汉章帝元和三年,幸赵,祠房山。俗呼为王母山,以有西王母祠而名。”汉章帝在房山创建王母祠,就是今平山县境内,这才是汉代帝王与温塘相关的史实。

汉代创建了沐浴塘池,被后世称为”汉塘“,因汉章帝的名气不比汉武帝和光武帝刘秀,所以后世附会为汉武帝或刘秀了。而“汉塘”边的小村庄,就得名”温汤“,后来又演变为温塘村。

  两汉的洗浴池,经历两千年岁月,遗址尚存。在温塘村十字街口,有一座石墙青瓦的关帝庙,坐西朝东,关帝庙旁隐藏着一处建筑,就是历经岁月沧桑的“汉塘”。

昔日的汉塘已经弃用,但依然保存完整。年我主讲《石话实说·石家庄一百个村庄印记》的时候,节目摄制组拍摄过这处文物遗址:南北排列的两个青石围成的水池,就是古代贵族们沐浴之处。粗大石条砌筑,光滑的石面,正是池塘久远的历史印记。

  而“汉塘”顶棚建筑的石质柱础,其年代远远晚于井口石和池塘大条石的年代。“汉塘”底层石条形态拙朴,带有汉代石艺格调,而浴池表层装饰的石条带有唐代余韵,或许与唐代赵王王镕在平山祭祀王母观有关。而顶棚建筑的柱础石呈圆顶面、六棱柱形,带有典型的清代风格。

  汉塘,在当地被称为“官塘子”,原本就是官方澡塘,后来演变成官府修建的公共澡塘。智慧的先人们,把汉塘布置得巧妙而实用。南边近泉口是热水池,北边是温水池。热水池和温水池的西北角有排水口,古人通过排水量大小来调节水温。热水池东南角石台上凿有石井,人们可以从井中取水。

  “汉塘”两侧墙壁上,嵌有五块石刻。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清康熙平山人崔岱齐题记,崔岱齐任长沙知府,回归故里时,不忘携后人浴温汤。家乡的宝泉圣水,激发了崔知府的乡愁,赋诗一首,镌刻铭记。还有一块是清康熙年间温塘村人建立抱厦的刻石,其余都是古人浴沐温泉的题记。

  温塘的泉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温汤镇房地产规模过度开发,温泉水开采过量,温泉不能自流出水,“汉塘”逐渐废弃。有好事者在“汉塘”古庙边用混凝土建了一座楼阁,不伦不类,破坏了“汉塘”文化原生态。很显然是“文盲”水平的败笔。

百姓沐浴的民间印记

沸沸扬扬的温塘河水,挡不住当地百姓享用的欲望。于是,当地百姓在温塘河畔修筑了一系列民众洗浴的塘池,男女老幼都可享受温泉沐浴的福祉。

  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允许抛头露面,直到民国时期,我国的公众女浴池才出现在城市里。但温塘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为当地古代妇女带来了福祉,她们很早就和男子一样,拥有洗温泉的权利。清咸丰《平山县志》记载:“(温塘)水有硫磺气,望之黝黑,掬之洁白,浴之可以疗癣疥之疾。因筑有男女二塘,塘内各砌二池,以便浴者,故远近男女人士,往浴者终年络绎不绝。”可见,温塘女浴池至晚在咸丰年间已广泛使用,这里的妇女早就得到了温塘沐浴的权利。

  因为有了天赐的温泉圣水,近水而居的温塘人是幸福的,而世世代代沐浴温泉的温塘人,也留下了许多诗文石刻,抒发沐浴的惬意。

浴沂归咏碑

康熙十年,当地人在温塘刻立碑碣,镌刻“白岩老人”手书四个大字“浴沂归咏”。旁边还有小字:“汉武波流远,刻石勒贞珉。千秋暨万戴,沫泽永无疆”。

  “浴沂归咏”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说在河中沐浴后,乘风咏歌而归。

  从前,温塘河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补给量充分,温泉自然涌出河滩,在温塘村西形成天然温泉带。周围村民流传着傍晚分男女聚集沿河沐浴的习惯。辛劳的民众,在温泉水中洗去疲劳,出浴后载歌载舞,回家路上飘荡着歌声。“浴沂归咏”,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而今温塘河已成为季节河,但温塘村的老人们都还记得,他们以及他们的祖辈,就是泡着这里的温泉长大的。

华北人民政府故事

今人不见古时月,明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未曾体悟过古人沐浴的经历,但这温泉水,铭记着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留在这里的印记。

  至今董必武居住温塘的往事,仍被人们所记忆。我作为《燕赵传奇》大型广播节目总撰稿、主讲人,参与《华北人民政府全景实录》专题节目策划、撰稿和主讲,讲到了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在温塘疗养的故事。

  年,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进入平山,董必武参与筹备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前,因胯骨疼在温塘疗养,就住在温塘村十字街东北郭树田家的北院。

  董必武住在北屋,警卫连住在西屋。董必武常与百姓拉家常,和乡亲们在“汉塘”一起洗浴,他问大伙儿收成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土改情况怎么样。通过拉家常,董老了解了土改中的实际情况。有一次,董老的马啃了老乡家的树皮,他知道后,立即赔偿。

  董老喜欢温塘的山水,傍晚时,他拿一把小椅子到门前的麦场纳凉。白天到附近散步。当时,四分区卫生队住在温塘,战士们患了疥疮,治疗方法就是让他们到温塘洗澡,晚上用谷草点燃硫磺熏烤,原有的澡堂不够用了。董老就指示战士们在西河沟东岸汉塘南边挖了一个新池子。

  温塘的泉水,还曾经做过中央机关的浴池。毛泽东主席也曾在这享受过平山的“温泉浴”。

  年,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中央工委和平山县政府在此修建了中央机关浴池。朱德总司令专程到温塘考察了温泉水源,深为感慨地说:“这是宝贵的天然资源,将来全国解放后,要很好地利用资源优势建设一所疗养院,为广大人民服务。”

  随后,技术人员到温塘镇勘测了汉塘、女塘以及温泉水源,决定在汉塘南侧新建抽水式澡堂。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中央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曾在这里洗澡,其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袖们,在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的闲暇里,曾来此洗过温泉浴。

  老一辈人民领袖和温塘人民有很深的感情。年温塘镇建的疗养院多了,温塘水不够用,女塘水变凉了,不能用了。温塘大队给远在北京的董必武写信。董老身任重职,日理万机,居然牵挂此事,他筹措了一万元工程款,拨到温塘大队。乡亲们用这笔款,在“汉塘”西侧新修了一座长16米,宽11米的澡塘,落成之日,派代表到北京邀请董老回温塘洗澡。董老因事务繁忙,一时不能来。听说乡亲们称此塘为新官塘时,董老建议叫“人民浴池”,希望这个人民浴池能为老区人民造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在这里创建了河北省工人疗养院、铁路疗养院和各个行业的疗养院,让古老的温塘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造福。

 

“桃花浴”的传统

温塘的温泉出水温度69-70摄氏度,水中含有氡、锌、镁、氯、硫等32种矿物质,是优质高温硫盐氡泉,可调节血管和神经系统功能,起到降压、镇静等作用。温泉水能治疗40多种慢性疾病,尤其对皮肤病有神奇功效,对牛皮藓、慢性湿疹、皮炎疗效显著。古诗称赞为:千金难买此温汤。

  温塘泉水一年四季可供沐浴,但在古代,温塘大都是露天洗浴,漫长寒冬山民很难有洗浴的机会。沐浴的最佳时节是每年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两岸桃花落英飘荡,一片绯红,充满春情画意,对于熬过寒冬的人们来说,正是春暖初浴的时节,于是人们就说这季节的泉水水质最佳,把这时节的温泉水称为“桃花水”,把这季节沐浴称“桃花浴”,方圆百里的人们就会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来洗浴温泉,出浴后皮肤鲜嫩,光洁细腻,面若桃花。于是就有了“一日桃花浴,三生无炎凉“的美誉。这其中寄托着温塘人太多的希冀,老人希望享受温塘浴健康长寿,青年人希望通过“桃花浴”邂逅意中情人喜结连理,新婚夫妻们期盼通过“桃花浴”喜得贵子,举家一起洗浴“桃花浴”希望家庭和睦,万事如意。

  一泓温塘水,千古不了情,春色桃花水,美颜入画中。

温泉康养前景广阔

  到处都是新建的房地产项目

温塘地处山前丘陵地带,水土肥美,交通便捷,具有温泉康养得天独厚的优势,千百年来,一段段传奇故事,让温塘成为令人神往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温塘以水招商,以商建市,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现有国家省、市、县宾馆、疗养院、培训中心、度假村40多家,成为宜居、宜看、宜乐的休闲度假名镇,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商务洽谈、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但由于城镇规模极度扩张,缺少优化资源配置战略,使一流资源,在三流开发中出现严重同质化竞争,过剩的房地产项目,出现了一些无人居住的“鬼屋”,令人扼腕叹息。在京津冀一体化、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趋势下,温塘须以“世界视野,中国高度、本土特色”的理念,把握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温塘康养文化休闲,重塑温塘康养福地,实现温塘文化复兴,吸引八方宾朋到此置业、但愿能通过康养文化品牌,把古老温塘传承给子孙万代。

  万古温塘水流波,千载冷月照蹉跎。   康养文化福兴地,归去来兮耀长河。

来源:梁勇(新浪博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yy/5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