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疥疮 >> 什么是疥疮 >> 血海穴xuegravehi

血海穴xuegravehi

血海穴

1拼音

xuèhǎi

2英文参考

XuèhǎiSP10[中国针灸学词典]

GuānyuánCV4[中国针灸学词典]

bloodse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

血海:.经穴名

4经穴名·血海穴位血海汉语拼音Xuehai罗马拼音Hsuehhai美国英译名SeaofBlood各国代号中国SP10日本10法国莫兰特氏RP10富耶氏RP10德国MP10英国Sp10美国Sp10

血海为经穴名(XuèhǎiSP10)[3]。代号SP10[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百虫窠、血郄。属足太阴脾经[2][3]。血指气血,海即海洋,本穴善治各种血症,犹如聚溢血重归于海,故名血海[3]。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五淋,隐疹,崩漏带下,产后血晕,阴部瘙痒,阴部痒痛,月经下调,瘙痒,膝痛,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瘾疹,皮肤瘙痒,丹毒,小便淋漓,股内侧痛,疥疮,疮疡,淋病,睾丸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贫血,便血,尿血,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溃疡,膝关节炎等。

4.1血海的别名

百虫窠(《针灸大全》),血郄(《经穴纂要》)。

4.2出处

《脉经》:尺脉弦,小腹痛,小腹及脚中拘急……针血海泻之。

4.3穴名解

血指气血,海即海洋,本穴善治各种血症,犹如聚溢血重归于海,故名血海[3]。

血,指气血。海,百川皆归之处。本穴在膝上内侧,按之凹深,脾生血,此穴离膝而上,血渐生旺,而腹中饮食所生之血,亦能于此所上下,血生于此地。主治崩经带产,以及男女之血分诸证,犹言治血症之渊海,针灸此穴有引血归脾之效,犹如江河百川入归诸海之意,因名“血海”。[8]

本穴治湿痒疮毒,或以湿痒之疮,故又名为“百虫窠”[8]。

4.4所属部位

小腿[9]

4.5血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7][10]。

血海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3]。或屈膝,医者以对侧掌心按其膝盖,2~5指向膝上伸直,大拇指约呈45。角斜置,大指尽处是穴[3]。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2]。或当屈膝成直角时,以对侧手掌按其膝盖,2~5指向膝上伸直,大指向膝内侧约呈45°角斜置,指端尽处取穴(《千金翼方》)[2]。

另说在膝上二寸半(《针灸甲乙经》。等);在膝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注);在膝上一寸(《类经图翼》)[2]。

血海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血海穴的位置

血海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血海穴的位置(肌肉)

血海穴的位置(骨骼、血海)

4.6血海穴的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或正坐屈膝,医生面对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盖骨上,掌心对准膝盖骨顶端,拇指向内侧,当拇指尖所到之处是穴。

屈膝成直角时,以对侧手掌按其膝盖,2~5指向膝上伸直,大指向膝内侧约呈45°角斜置,指端尽处取穴(《千金翼方》)[2]。

正坐屈膝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或正坐屈膝,医者面对患者,以左手掌按在患者右膝盖骨上,掌心对准膝盖骨顶端(膝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向内侧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见下图)。对侧取法仿此。[11][3]

快速取穴:屈膝90°,手掌伏于膝盖上,拇指与其他四指呈45°,拇指指尖处即是血海穴[12]。

血海的取法《中国针灸学词典》

4.7血海穴穴位解剖

血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四头肌内侧肌(股内侧肌)。有股动、静脉肌支。分布着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大腿前面阔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大腿前面阔筋膜内纤维组织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进入股神经支配的股内侧肌。膝上内动脉起于动脉,在股骨内上髁上方紧贴骨内面深进,经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与股骨骨面之间至膝关节前面,参加膝关节网。

4.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3]。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10]。

4.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神经前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膝上内侧动脉分布[10]。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并有股动、静脉肌支通过[2]。

4.8血海穴的功效与作用

血海有调经统血,健脾化湿的作用。

血海有调血、祛风、除湿等作用[3]。

太阴为多血少气之经,与多气多血之阳明为表里[8]。“血海”义为血之归聚处,具有调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与血有关的多种疾病,尤其妇科经血病症[11]。《金针梅花诗钞》血海条:“缘何血海动波澜,统摄无权血妄行。”妇女以血为本,临床上血海穴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妇科病[11]。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穴,有健脾利湿、清泻血热的作用,故可用于皮肤病的治疗[11]。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11]。血海可用于阴部瘙痒、湿疹、荨麻疹等症[11]。

4.9血海穴主治病证

血海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五淋,隐疹,崩漏带下,产后血晕,阴部瘙痒,阴部痒痛,月经下调,瘙痒,膝痛,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瘾疹,皮肤瘙痒,丹毒,小便淋漓,股内侧痛,疥疮,疮疡,淋病,睾丸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贫血,便血,尿血,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溃疡,膝关节炎等。

血海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疹、皮肤瘙痒,丹毒、小便淋漓、股内侧痛[10]。

血海主治肝肾、皮肤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经闭、产后血晕、阴部瘙痒、疥疮、疮疡、丹毒、淋病等[3]。

现代又多用血海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贫血、便血、尿血、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血海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五淋,湿疹,隐疹,阴部痒痛,股内侧痛等[2]。

血海穴主治月经下调,痛经,经闭,崩漏;湿疹,瘾疹,瘙痒,丹毒;膝痛[11]。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

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

其它:睾丸炎,贫血,下肢溃疡,膝关节炎。

4.10刺灸法4.10.1刺法

直刺1~1.2寸[10]。

一般直刺0.5~1.0寸[3]。

直刺1~1.5寸[参考资料]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局部有酸胀感[11],可向髌部放散[11]。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可向髌部放散。

4.10.2灸法

可灸[3][10][11]。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1血海穴的配伍

血海配带脉,有调经统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血海配合谷、曲池、三阴交,有疏风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血海配曲池、合谷,治荨麻疹[11]。

血海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有舒筋活络,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疼痛。

血海配犊鼻、阴陵泉,治膝关节痛[11]。

血海配关元、气海、足三里,治贫血[11]。

4.12特效按摩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尖按揉血海穴,每次1~3分钟,可使女人肌肤细腻、红润有光泽[12]。

4.13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妇人漏下,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

《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妇人漏下恶血,月闭不通,逆气腹胀。

《医宗金鉴》:血海治男子肾脏风,两腿疮疡湿痛等症。

《类经图翼》:主带下,逆气,腹胀。

《类经图翼》: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事不调,带下,逆气腹胀,先补后泻,又主肾脏风,两腿疮痒湿不可挡。

《胜玉歌》: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

《杂病穴法歌》:五淋血海通男妇。

4.14研究进展4.14.1对血循环的影响

针刺血海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计数、凝血时间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同时观察患者甲皱微循环变化,发现管襻清晰度增高,管襻发夹型变增多,管襻长度增加,管襻输入、输出端口径比均有显著变化。[11]

4.14.2对血小板的影响

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针刺血海、三阴交、膈俞,每日1次,发现针刺可明显影响血小板计数,致使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但停针不能维持。针治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11]

4.14.3对垂体—性腺的影响

有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血海对垂体—性腺功能有影响,尤其是对卵巢功能有一定影响。针刺归来、中极、血海等,可使继发性闭经患者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实验表明,单纯用雌二醇处理的家兔无黄体生成素高峰出现,用孕酮处理后有所增加,表明雌激素增强卵巢的反应性,在此基础上针刺血海,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黄体生成素分泌增加,促使黄体、孕酮分泌增加。[11]

4.14.4治疗皮肤病

慢性荨麻疹:血海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0.8~1.2寸,针尖向足心方向,得气后行快速捻转提插手法,针感以向下传导为佳,留针30min,间隔10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1]。

另据报道,针刺血海治疗带状疱疹、银屑病、白癜风等也有较好疗效。[11]

5参考资料

^[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

^[5]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6]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

^[8]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9]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4.

^[10]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1-62.

^[11]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2]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4.

^[13]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资料]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4]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5]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6]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7]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8]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ss/6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