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公众平台
黄河文学原创频道
作者简介
席腾华,网名田野文化,年生,垣曲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一个生长在农村的老农民。喜欢文学,喜欢在文字里寻找自已的梦想,爱好怀梆戏。曾有《回忆父亲》、《大槐树下》、《警民情深》等发表于《科学导报》和《舜乡》等报刊。
我游过祖国的十多处山水,泰山的雄伟,黄山的诡奇,桂林山水的秀丽,五台山的灵气,······我觉得:她们各有各的雄姿,各有各的娇美。为了寻找我心中的灵秀,昨天,我游览了黛嵋山。昨天,作为黛嵋娘娘的娘家人,我无恨村一行二百一十七人跨过黄河,上了黛嵋山。可以这样形容,这一天,秀丽的黛嵋山,是以七月炎热的骄阳来迎接我们的,当我们的脚步一踏进黛嵋山的门栏,狂热的骄阳晒的我们几乎眩晕。骄阳虽毒,它没有挡住我们这个旅游团——黛嵋娘娘的娘家人。在此之前,我没有蹬过黛嵋山。近七十年来,我都是站在家门口,遥望黛嵋山的。黛嵋山,与我所在的无恨村隔着一条黄河。老话说:“能隔千山,不隔一水。”黄河,祖国的母亲河,在华夏大地她是第二大河流。我的家住在黄河的北岸,上黛嵋山,看着不远,有黄河这一天崭隔着,是件不容易的事。站在家门口遥望,也是我的一大兴趣,晴天时看得清清楚楚,所以,黛嵋山和我朝夕相处,抬眼,便能看见她的雄姿,她时时吸引我,朝朝暮暮诱惑着我这颗餐其秀色的心。昨天,我盼望七十年的梦想,终于成真。登上黛嵋山,举目满眼的是古刹文物,处处撩着我的情思;满山的绿荫,清凌凌的泉水处处给予我美的感受;新落成的“圣母庙”,让我领受了黛嵋娘娘的灵气永在;同时也让我领受了新建“圣母庙”的投资者,慷概!一古人云:“山远始为容。”从我的家门口遥望黛嵋山,可谓远山的一幅美景。特别是在雨后晴朗的早晨,娇媚的黛嵋山,就像是黛嵋娘娘静卧在一张龙床上,身着一身秀美的衣裙,满山的苍松翠柏和野花就像她裙子上的花纹、悬崖间的奇石就像她衣裙上的折皱,看起来美丽娇媚;山上的各色林木,特招人喜爱,青霭滉漾、云雾缭绕时,山间的浓云,就像黛嵋娘娘的一双弯弯的秀眉,浓浓地描画在她的双眼之上。······最使人神往的,是雨后夏日的早晨,当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时候,朝霞照射在黛嵋山上。看着朝霞与黛嵋山散发出的景象,雨后的潮气伴随着漫漫的雾气,把黛嵋山装扮的更加娇娆;中午的阳光,虽说是火辣辣的毒,可是,雨后的天气晴朗,没有雾霾,站在家门口,看黛嵋山,非常的清晰,满山的青翠。就是在家门口看黛嵋山,照样迷人;最使我向往的,是在夏日的傍晚,看山与云相映的景象煞是好看,落日的余晖从西边的天际反射到黛嵋山上,在青绿色的山色里,似乎铺满了金色的光辉,梦一般的深幽和朦胧。望乡台上的宝塔浮云飘绕,山隗青霭、云雾相间,构成一幅多么娇美的天然景色;站在家门口,遥望着黛嵋山,大自然的傍晚余晖,书写出娇媚的山光景色,常常启开我的心扉,从心灵深处,牵扯出许许多多深刻、明妙的向往;遥望着早晨、中午、傍晚的美景,面对黛嵋山勾起我的遐想、凝思着黛嵋山的文化史,我发现了黛嵋山的美景曾经使我多少次灵感迸射、文思萌动;黛嵋娘娘在大自然赋予的神韵和色彩中,向世人播放出的爱和情就像是名家钢琴曲上的音符和旋律;她就是著名小说家手下的一部精美篇章,怪不得黛嵋娘娘当年为了救济民生,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为天下的苍生依然身居石崖、绳床瓦灶、那些艰难与相思并没有减弱她对百姓的勃勃情怀;依然放弃自己的青春年华,一腔热血,惠及民生;如今黛嵋娘娘的英灵依然牢记在后人的心中。黛嵋山的朝晖暮霞,晨风夕月,青山绿水,两千多年来,每时每刻都在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民众;两千多年来,黄河两岸的儿女没有忘记黛嵋娘娘布施下的恩惠,使他们幸福安康,所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无恨人抗暑热,冒大雨,也要上山朝拜!可见黛嵋娘娘在无恨人的心中享有着至高的地位!是的,黛嵋山之美,不单是山美、水美、黛嵋娘娘的灵气美,还有她的文化之美,在吸引着人们的灵感。二中州大地,美景万千,叫我说:“中州灵秀,萃于黛嵋,”那么,几千年来黛嵋山的“灵秀”,在于那座古老的圣庙。这座圣庙伴随着与它相依、相伴的泉水。就是这眼泉水出于圣庙前,有着“水流圣庙前,烟灶与泉通”的神话传说,它不仅给了住在黛嵋山修行的黛嵋娘娘带来了生活之便,并且富有“泉飞梵呗音”的妙境。据老一辈人的传说:黛嵋山上的圣母庙始建于西周时期的公元前年间的孝王。到清朝时期,历经中华民族的朝朝代代,由于黛嵋娘娘的灵气,誉为“世世代代皆古刹,风风雨雨灵满山”的气质。当然,几千年来,经过风雨、水火、丘燹、劫惊······黛嵋娘娘的圣母庙塌了修,修了塌,再修,就因为黛嵋娘娘的灵气出了名,每次劫后,都有人倍加修缮,不仅至今未倒,而且荣光胜似当年,如今“圣母庙”的投资者,融资重修圣母庙,为黛嵋山和黛嵋娘娘的灵气增添了无上的光彩!就今天来说,美就美在那座新建的“圣母庙”。我喜欢黛嵋山新建的“圣母庙”,因为它给予我的,虽然也有些许淡淡的可怖的宗教气氛,但是更多的还是赏心悦目的建筑艺术之美,“圣母庙”不单单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多的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这里烧香、化缘,游乐的向往之地;这座“圣母庙,”依山傍水,凿岩石阶,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山坡上,面临一片洼地,背靠石山,与岩壑相袅······古朴精丽,宏伟壮观,幽雅精深······;“圣母庙”与山色树影相融合,构成黛嵋山许多美丽的景观,诸如山上的:梳妆台、磨剑石、玻璃栈道、望乡台和山顶的宝塔······;回忆往事:且不说登山眺望,但见花草满山,林荫交错,伴随着香客们的咏经声和钵盂的敲击声,经声和钵盂声相和,如入幽冥之境。今日,我身居黛嵋山,站在高处,透过丛丛林荫,遥看这座新建的“圣母庙”,金碧鳞鳞,忽隐忽现。当我沿着一层层石阶来到庙门前时,新建的“圣母庙”,仍不失古香古色的幽趣和透显出黛嵋娘娘的灵气。黛嵋山的风景和“圣母庙”,由于地处中原,傍依黄河,倍受墨客文人及游客的喜爱,更是他们活动的中心。削壁断崖、、幽谷、花草、草甸、清泉、各种树木,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将他们吸引到这里来,使他们隔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的农活,身处宁静,他们的心灵一旦获得放松,可以想象,清晨的雾霾、中午的阳光、晚霞的余晖,都是他们舞文弄墨的活动站。山上的灵光宝气、花草的芳香、鸟儿的鸣叫、游人的谈笑风声,把整个黛嵋山烘托得多么灵光和幽谧!所以说,黛嵋山里的“圣母庙”,就是文人墨客留下丰富墨迹的地方;也是他们给黛嵋山增添光彩的地方;也是他们给千千万万游客抒发感情和招客的有力圣卷!说完了新建的“圣母庙”,再说说黛嵋山的泉水。这个泉水有着它十分丰富美丽的传说,别小看一个小小的泉水,不管山上来多少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见泉水的奥秘。还有山上削壁断崖,到处都是滴水岩,“上百千万滴,落地听水声。”这声音伴随着“圣母庙”里的咏经声、钟声、磬声、木鱼声,就能给黛嵋山增添几分灵气。山上的每一处景点,那些传说,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沉入梦境中去!但是,,最使我眷爱的还是那削壁断崖上的滴水声,散漫于沙石,虽说它名不见经传,可你在山间行走,它时隐时现的唱着、跳着,突然出现在你的身边,伴着你走过一段段曲折的小路,又倏尔钻入岩石的细缝或泥土里,不见了,只留下阴湿的泥土。当你漫山遍野的转着转着,看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削壁断崖上滴下的水滴,又突然发现它栖身在崖脚,那一小窝一小窝的水,仿佛是一小窝历尽沧桑的水晶似的瞪着它那微小的眼睛看着你,引起你对它的默想和沉思······。这些微小的水源,虽然遭到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水位的下降,黛嵋山的水资源已不复旧观,甚至濒临枯竭。可是,在黛嵋山的削壁断崖的石缝间,在洼地的石缝里,仍然会有点点水滴,丝丝细流,在艰难的汇集之后,又顽强地唱起生命的欢歌,表现出它那身处高山、地处逆境,不管烈日暴晒,强风的侵击,依然呈现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果能给黛嵋山赐个良机,遇上几天的连阴雨,顿时满山的溪流勃发生气,山间的溪流就会潺潺的流于脚下。于是,石壁漱玉,山间的流水声就像著名的音乐家在弹奏着一部动听的琴音。那时你在山上游览,就会觉得黛嵋山的心灵在歌唱;黛嵋山的脉搏在跳动。万物都在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宇宙间的太阳在寻找,黛嵋山岩缝里的点点水滴,包括世间的人类也在寻找。不一定所有的水滴都能找到大海。而黛嵋山岩峰里滴出来的水滴,它要在山间的泥土里、沙石间、走向林木、草甸、花木的根须和叶脉;它是林木、草甸、花木的滋润剂。三黛嵋山的庙宇殿堂少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山上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庙宇和殿堂,留给了我们的后代。黛嵋山如今的庙宇规模宏大,花木草甸更加美丽,还有望乡台的宝塔,梳妆台的险境,磨剑石的雄姿,都富于艺术巧思,饱含精美的传奇佛教文化。黛嵋娘娘的梳妆台,就是一座圆球状的山丘,传说黛嵋娘娘的梳妆台是因为黛嵋娘娘经常去梳妆而得名,我见到的梳妆台就是一座石头造就的残丘,整座山丘不见半粒土,乱石叠嶂,石径崎岖,令人称奇叫绝的是,石缝里长出来的古树参天,各种树木奇形怪状,盘根错节,其根皆扎在石缝里,与山石混然一体,树抱石,石生树,大自然的造化,让人观而叹之。梳妆台,在地质学上称为残丘地貌,残丘的丘体形状呈长条形,顶部的基岩裸露,山顶的石块松散,从山顶的一块巨石上往梳妆台上去,要跨过一条近两米宽的裂缝。传说中说:“当黛嵋娘娘第一次跨越石缝去梳妆时,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将一棵空心的大树一劈两半,放在了裂缝上,两边的栏杆都是树枝护着,几千年来这条通道不管风吹日晒,畅通无阻。它不但确保当年黛嵋娘娘的每次梳妆,今天又确保千千万万的游客上梳妆台烧香拜佛,旁边的磨剑石更为壮观。传说当年汤王伐桀得天下后,整整大旱七年,赤地千里,一片焦土,庄稼颗粒不收,寸草不生,井泉干涸,河水断流,原来的青山绿水变成一片煞白。到了夏天,别说啼饥枵腹,光热就能把人烤焦了。就这样,身为皇妃的范小娥放弃了皇宫里的美满生活,放弃了和成汤王的爱情,决定上山修行,救万民于旱魔。她依然决定,向黄河边走去,她一路走着,举目看着,这前后左右都是大山,该往哪儿去?经过一番苦思细想,她决定上黛嵋山。因为,眼前的黛嵋山灵秀高洁,仙气笼罩着整个山脉,她知道只有这灵气才能练就她的正气,有了正气方能修炼成果,修炼正果方能救万民于旱魔。范小娥走到黄河边,一只老虎挡住了她的去路,她知道逃跑没用,只有向老虎求救,于是她对老虎说:“老虎,你要吃我,就点点头,不想吃我,就摇摇尾?”老虎摇摇了尾巴,表示不是吃她。她又问:“老虎,你不吃我,为什么不走开,让我过去?”老虎将身子向黄河边挪了挪看着她,她说:“老虎,你要送我过黄河?”老虎这一下点了点头,伏平了身子,范小娥骑在了老虎背上,老虎飘在黄河里,就像一只小船,平平稳稳地将她驮过了黄河。范小娥走到岸边对老虎说:“谢谢你将我驮过了黄河,可是,我的衣裙湿了,现在需要换衣服,你可以走了。”老虎晃晃尾巴走了,范小娥先把穿在身上的红裙子脱下来,放在身边的山崖上,裙子上的红水把山崖上的石头染红了,这就是今天的东寨村黄河对岸唯一的“红崖”。可是,这一优美的景观,被今天的国家富民工程的小浪底水库的水淹没在了水底。范小娥等太阳光晒干了衣裙,穿在身上,向黛嵋山的顶峰走去,当她来到山腰的一个沟里。见一潭清水,映着蓝天白云,水潭的四周树木茂盛,把整个水潭遮掩在树影之中。范小娥上山的路艰难,加上太阳光的暴晒,热的她浑身是汗,她坐在树荫下小憩后,脱下衣裙,跳进水里洗了个痛快,出水后,疥疮全脱,全身光洁。如今,这条沟就是传说中的“癞沟河”。癞沟河里的石子都是麻麻斑斑的,这也是今天我们步行登山看景的又一景观。范小娥从“癞沟河”起身上山,沿路的山枣刺不时地钩住她的裙子,她发火了说:“钩刺、钩刺你真讨厌,你钩我裙子为哪般,我一下把你都捋顺,再钩我裙子难上难。”说完她一扬手,山枣刺的钩都由后朝前了。由此可见,她上山修行正果,救万民于旱魔的决心感动了上帝,惊动了天灵。亲爱的旅客,现在你去黛嵋山旅游去这条路上看看,也不枉了你走过千山万水来黛嵋山旅游观光一回。范小娥一路艰辛,排除千难万苦,走上黛嵋山,举目一看,千里风光尽收眼底,万顷云涛脚下踩,她喜不胜喜,当她动手在山顶为自己建一个宅院时,谁知这里却插着一把宝剑,剑柄上有一个“汤”。她两眼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谢汤王对自己的一片真情。可是,她没有被汤王的痴情,放下修行的真心,救百姓于旱魔才是她的理想。即便如此,先不要急着为自己建宅院,等汤王上山,我再教训他。范小娥拔出了汤王的宝剑,挖了一个坑,埋上了自己的一只绣花鞋,覆了土再把汤王的宝剑插回原处,坐等汤王的到来。没过几天,汤王来了,夫妻相见,难不了一阵恩爱,最后她对汤王说:“你死了这个心吧,耍这个心眼,想逼我下山,去享受皇宫里的恩爱办不到,你也不想想,是咱俩的恩爱重要,还是救万民于旱魔重要?”贤良的汤王无言可对,转身下山去了。她走上黛嵋山,为天下苍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称范小娥是黛嵋娘娘。同样范小娥的所作所为也感动了玉皇大帝,那年玉皇大帝亲临黛嵋山,请范小娥上天修炼。当玉皇大帝下山请范小娥上天修行之时,她正在梳妆台梳妆完毕,取下佩剑,在梳妆台旁边的磨剑石上磨了佩剑,装入剑销,同玉皇大帝一同飞入天庭。范小娥经过十多年修行,成正果后,重返黛嵋山,她利用自己学到的法术,降恩四方,黄河两岸的百姓给她在黛嵋山顶盖了庙,塑了她的像,屁股下坐着一只老虎,从此,人们称她是“黛嵋娘娘”。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是黛嵋娘娘的庙会,黄河两岸的百姓都要上山敬香,叫做“朝黛嵋娘娘”,这一风俗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众香童,延续至今,从不间断。四黛嵋山世界的地质公园,巍峨、雄壮、灵秀、娇媚。古人云:大自然是一部最伟大的教科书,在她每一处的景点里,你只要细细地去品赏,都可以让你得到最深奥的启示。旅游看景,黛嵋山就是一部最伟大的教科书,当你踩着草甸,攀着岩石,沿着曲曲弯弯的山径,游看着山上的每一处景点,去寻古探胜时,黛嵋山就仿佛是在一页一页地展示着一部古老、浩瀚华夏的北方山川、人文,由此可见,黛嵋山就是一部好看的历史巨著。看:望乡台的玻璃吊桥、黛嵋娘娘庙和庙前的泉水、新建的“圣母庙”、山顶的宝塔、黛嵋娘娘的梳妆台、磨剑石,不懂得的人只是看看,懂得的文人墨客,不要说名胜景点,就是山上的一草一木,就连岩石上的条纹、痕迹,看似平凡,实则里面存在着多么深奥的故事。六月盛夏,黛嵋山的山更青了,岩隙缝里的滴水随着雨季的频繁,你静下心来听着滴水的叮咚声,行至跟前,好像太阳光失去了它的酷热,给你带来的是清凉的感觉,好奇的游客禁不住会像孩子似的跑到跟前去听它的叮咚声。出于好感,我对每一处景点,都愿看的真切。我不愿走马观花只看一眼,而是细细地看,有滋有味的品。有文化的墨客喜欢山水,他对山对水的感情特别深奥,我也如此。所以,我说:“玉是山的精华,珠是水的精华,用玉和珠来形容山和水的美,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山和水都具有美丽的风光,并且里面藏着丰富的宝藏,所以,从古至今流传在中国人心中有一句古话,说得好,仁厚的人爱山,智慧的人爱水······黛嵋山,经过几千年的时光磨洗,加上黛嵋娘娘灵气的旺盛,今天,使黛嵋山这部“巨著”变得更加美丽,并且具有强烈吸引力和魅力。书难看,大山的美更难读,面对这个难字,细嚼黛嵋山的每一个景点,乃至每一道山崖削壁,一块山石,一座遗址、一柱残基,只要你肯去探索,去考证,它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等待你去欣赏她。啊,黛嵋山,当我游览了你的每一处景点后,就好像在翻阅你这部,好奇而又艰难的浩瀚巨著似的,通过这次漫游,我觉得黛嵋山是那么的美丽和富有。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显得那么空虚和贫乏。黛嵋山,在你面前,我永远都是你一名如饥似渴的读者!黛眉山风光黛眉山风光黛眉山风光
[黄河原创文学]已经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号
黄河原创文学推广团队
特邀顾问:申大局 王士敏 张开生
本刊主编:姚普俊
图文编辑:谭瑞平
小说审编:谭锐金 郭 英
散文审编:李亚玲
诗歌审编:王秀娥
校园审编:靳三涛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