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吃辣的,无辣不欢,辣椒本身可以开胃祛湿,但是有些人一吃辣椒就会上火,一吃辣椒就脸上长痘,长湿疹,或者复发鼻炎、胃溃疡等等病症。
这样的原因多半是阴虚火旺体质,舌圈一圈经常偏红,或者大片面积的偏红,就是说身体里面本身就有火了,这种体质吃不了补品,也吃不了辣椒,白白错过很多美味。
市场上有一款凉茶,怕上火喝凉茶,但是那种凉茶偏寒,久喝也伤胃。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蒲公英,有长痘的人吃了一个月从老家带的蒲公英菜,再吃火锅,狂吃辣椒,发现一点身上痘都没有再起。
强大的蒲公英,我一般推荐给小儿湿疹的患者,蒲公英加红枣,能治小儿湿疹,或者轻病症的湿疹、细菌性或鼻窦炎的鼻炎,因为这些都是身体有火,准确的说是《黄帝内经》“胆移热于脑”,就是肝胆火旺了,蒲公英长在春天,春天属肝木,蒲公英最善泻肝胆热。
从湿疹治疗的过程最能理解这种火热,民间偏方里去湿疹的方子中,有的是用蒲公英、或用黄柏、或用黄岑、或用金银花,或用白蒿(中药名为茵陈)等等,或几种加起来用,这些材料中大部分都是清热的材料,为了怕伤胃,再加几颗红枣熬水。
另外有些脸上长痘的人,喝了一段时间六堡茶或者祁门黑茶,痘痘下去了也不少,发现吃辣椒也不上火了。
还有一些痔疮,用槐米泡水也能治好。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这些病症都是火症的病,用的都是清热的材料,大部分是清肝胆湿热,只有槐米是清肠热。
我的一个客户就是自己孩子得了湿疹,自己琢磨方子用艾草加金银花煮水给孩子洗好的,效果特明显。
而我有一款万能的治一切湿疹和皮炎的皮肤霜,虽然我不知道它的制作秘方,但是用起来效果神速,后来慢慢发现这里面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我发现我的霜神奇是神奇在即清热又用了“七子白”(一种中药美白的古方)的材料深养皮肤。一清一养,这种思路跟逍遥丸疏肝养肝,治一切不开心引起的病;左金丸清热又加热,治一切胃火上逆的病。这种思路迂回曲折,润物无声,不走极端,治病的同时又多了一招回马枪,故效果神速。
再返回到辣椒病,经常一吃辣椒就犯病的人,舌苔偏红,不防试试清火的思路,加上红枣,就是清火的同时不伤胃。
春天来了,春心易动不仅仅是街头的美女和帅哥,还有乡间小路上的野菜,春草平肝火。田间小路到处都是蒲公英,白蒿也是这个季节的野菜,过一段时间槐花也开了,这些大自然恩赐的美丽食物,比起市场上大部分清火的材料都比较便宜很多,最起码比某凉茶要划算很多,喝一段时间,就能不怕辣椒病了。
相关依据:
凉茶配方主要成分为:水、白砂糖、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其中有七味中草药!
1、凉茶配方中“夏枯草”作用:性寒,味微苦微辛。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由于夏枯草是中药材,在凉茶中含量虽然比中药方剂中含量少很多,但长期大量服用之后也有副作用,会使人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药效。2、凉茶配方中“仙草”作用:仙草又称“仙人草”,有清暑,解渴,除热毒。治中暑,消渴,高血压,肌肉、关节疼痛。可治糖尿病,食药两用,几乎无副作用。但《本草求原》中指出仙人草:“涩甘,寒。”因此体寒虚弱的人不能食用。
3、凉茶配方中“布渣叶”作用:别名蓑衣子、薢宝叶、山茶叶等,含有生物碱、有机酸、糖类、酚类和鞣质。清热消滞,利湿退黄,化痰。可用于感冒,中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湿热食滞之脘腹痛,食少泄泻,湿热黄疸。但是目前,对于布渣叶的有效成分和指标性成分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尚未建立有关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而对布渣叶的毒理、药理与机理研究则处于空白。
4、凉茶配方中“菊花”作用:味辛,甘,苦;性微寒。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注意: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可有多种证型,属于阴虚阳亢型者用菊花最好。属于阴阳两虚型者则不宜用寒凉的菊花。痰湿型、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用菊花。
5、凉茶配方中“金银花”作用:金银花味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
6、凉茶配方中“鸡蛋花”作用:鸡蛋花味甘、微苦,性凉。可以治疗咽喉疼痛等疾病。在广东地区常将白色的鸡蛋花晾干作凉茶饮料,很受欢迎。治疗夏季的中暑情况、夏季经常发生的痢疾病症、腹痛肚子疼等疾病,都可以搭配其他的中药一起进行治疗。还可以治疗秋季转凉之后的咳疾,有化痰清肺的作用。但是凡暑湿兼寒,寒湿泻泄,肺寒咳嗽,皆宜慎用。
野菜蒲公英:
《本草新编》: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借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士衰也,泻火而土愈衰矣。故用自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极宜,而不可恃之为经久也。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或问,蒲公英泻火,止泻阳明之火,不识各经之火,亦可尽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或问,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二物毕竟孰胜?夫蒲公英止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蒲公英不可与金银花同于功用也。然金银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本草新编》清·陈士铎著。陈士铎幼习儒术,初为乡间诸生,后因仕途不成,遂弃举子业,乃究心医学,以“良医济世”为勉,治病多奇中,从不计报酬。士铎平生好学,上探典籍之奥,博采诸家之长,通过临床实践,擅长归纳总结,喜爱著书立说,以惠后学。其著作之丰,当为浙中之佼佼者,堪称著述等身。
野菜茵陈:
茵陈,别名牛至、白蒿、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的低海拔地区的河岸、低山坡地区。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茵陈,《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
孙思邈《千金方》记载: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
宋徽宗赵佶敕撰《圣济总录》茵陈蒿散,记载: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
茵陈:皮肤瘙痒肿痛、头皮瘙痒、疥疮、风瘙瘾胗、疬疡风病、眼热红肿等多种皮肤病。茵陈还有很好的清热止痒、爽身的效果,以茵陈适量煎汤兑入澡水中洗浴可治疗遍身风痒、头皮瘙痒等症。
茵陈: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扩冠等作用,当然这只是西医学提取茵陈成分做出来的研究,临床应用上效果如何不好判定。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思睡,流涎等。茵陈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急性肝胆损伤,亦有心律不齐的报导,但是治疗剂量的茵陈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作用。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郑旭东,胡浩斌,郑尚珍,沈序维.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02期之白花茵陈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新疆大学,年创刊
“槐米”,当花初开时采收的花朵称“槐花”。槐米以花蕾足壮,花萼绿色而厚,无枝梗者为佳;槐花则以色黄白、整齐、无杂质者为优。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将槐米、槐花分别列出,其实两者都作槐花用,只有特别强调时才将前者直称槐米。
槐花被历代医家视为“凉血要药”,其性味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大肠血热所致的便血或痔疮出血。也常用来治各种疔疮肿毒等皮肤病。对于肝热头昏、目赤肿痛,用槐花煎水或泡茶饮,也有一定治疗或保健作用。
《本草纲目》:槐米,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崩中漏下。
《本草正》:槐米,凉大肠,杀疳虫。治痈疽疮毒,阴疮湿痒,痔漏,解杨梅恶疮,下疳伏毒。
《医学启源》:槐米,凉大肠热。
董青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