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山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西北缘,与大兴安岭相毗邻。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的作用,保护区内阳光充足,气候条件良好,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保护区内的植物种类相对丰富。
1.益母草
益母草,又名:蓷、茺蔚、坤草、九重楼、云母草、森蒂,拉丁学名:Leonurusartemisia(Laur.)S.Y.HuF,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夏季开花。其干燥地上部分为常用中药,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生用或熬膏用。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
益母草的功效与作用苦、辛,微寒。归肝、心包经。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益母草的营养价值益母草嫩茎叶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
益母草的存储
益母草应贮藏于防潮、防压、干燥处,以免受潮发霉变黑和防止受压破碎造成损失,且贮存期不宜过长,过长易变色。鲜益母草置阴凉潮湿处。
益母草,有活血化瘀、调经消水的功效,因此素有“血家圣药”的美称,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古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现代中也指出:益母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硒具有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缓和动脉粥样硬化之发生以及提高肌体防御疾病功能体系之作用;锰能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及抑制癌细胞的增生。所以,益母草能益颜美容,抗衰防老。益母草大枣鸡蛋汤,具有温经养血,去瘀止痛的功效,是从古至今民间一直沿用的一款女性活血养颜汤,吃蛋饮汤可补肝养血,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宜于在经期前后饮用,效果更佳。
食材用料:益母草适量相克食物
大枣4个相克食物
鸡蛋1个相克食物
红糖小块相克食物
菜谱做法:1.准备好材料、益母草、大枣、鸡蛋、红糖
2.益母草浸泡10分钟、清洗干净
3.大枣去核、清洗干净、(大枣核容易燥热、按个人体质决定去不去核)、鸡蛋煮熟、去壳
4.把益母草、大枣、鸡蛋、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盖上锅盖、大火烧开、小火慢煲30分钟
5.放红糖、煮至红糖溶化即可
6.成品、趁热吃蛋喝汤
菜谱小贴士
1、大枣核容易燥热、按个人体质决定去不去大枣核。2、饮用前捞起益母草、如果有煲汤袋的话、可以把益母草放入煲汤袋中再煲、这样饮用时方便多了。3、红糖放多或少按个人喜欢的甜度来放。4、趁热吃蛋喝汤、效果最佳。
2.银线草
银线草,异名鬼督邮,独摇草,鬼独摇草,为金粟兰科植物银线草的全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坡杂木林下或沟边草丛中荫湿处。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山东、峡西、甘肃等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银线草的功效与作用
散寒,祛风,行瘀,解毒。治风寒咳嗽,妇女经闭,风痒,跌打,痈肿疮疖。
银线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1.孕妇忌服。
2.服药期间忌食糖及玉蜀黍。
①治跌打外伤:鲜银线草叶一握,洗净,加红酒捣烂,搓擦或敷伤处。(《福建民间草药》)②治蛇咬伤:鲜银线草叶三至五片,加些推黄捣烂,贴在伤处。(《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痈肿疮疖:银线草二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④治乳结:四叶金、芦根。上二味,加红糖捣敷患处。(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⑤治皮肤疫痒症:银线草煎水洗。(江西《中草药学》)
3.马鞭草
马鞭草(Verbenaofficinalis)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基部木质化;四方形茎;倒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叶子对生,边缘通常3深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形状似马鞭状,夏秋间开淡紫色唇形花。多数生长于原野;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马鞭草花语——正义、期待。
基督教中,马鞭草被视为是神圣的花,经常被用来装饰在宗教意识的祭坛上。此外,在过去一般人认为疾病是受到魔女诅咒的时代里,它常被插在病人的床前,以解除魔咒。在古欧洲,它被视为珍贵的神圣之草,在宗教庆祝的仪式中被赋予和平的象征。在文艺作品中对吸血鬼有克制作用。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1、疟疾寒热。用马鞭草捣汁五合,加酒二合,分二次服。
2、鼓胀烦渴,身干黑瘦,用马鞭草锉细,晒士,加酒马鞭草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渣温服。
3、大腹不肿。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加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渣,再次浓煎,和粉做成丸子,如大豆大。每服二、三丸,渐加至四、五丸,极效。
4、阴囊肿痛(肿大中升,睾丸疼痛)。用马鞭草捣烂,涂搽。
5、妇女经闭,结成索子。用马鞭草的根和苗五斤,锉细,加水五斗,煎成一斗,去渣熬成膏,每服半匙,热酒化下。一天服二次。
6、乳痈。用马鞭草一把、酒一碗、生姜一块,共捣汁内服,以渣敷患处。
7、疥疮。用马鞭草捣汁,生饮半碗,忌触铁器,十日内愈。
8、赤白痢。用马鞭草五钱、陈茶一撮,水煎服,极交。病初起时,用马鞭草根、焙干、捣碎成末,每服一匙,米汤送下。
文字:网络
图片:网络
编辑:张婷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