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艾灸作用和功效的七个要领

艾灸作用和功效7要领

艾灸施术绝无矫揉造作、故意作秀之感,而是非常原始古朴。其内蕴玄妙,机理深奥,许多机理至今仍未破解其玄机。艾灸是国之瑰宝,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辨证论治,需要组方选穴,需要讲求操作技巧。根据不同的症状,医者采用与之对应的治疗方法和穴位,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看似粗犷的艾灸疗法,需要我们慢慢地去研习。让我们的思维穿越两千年历史的隧道,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徜徉在“自然疗法”的思想理念当中去感受艾灸疗法的精髓。

1、治未病,发现异常马上艾灸

当下,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的生活变得祜燥无味,食不知味。当人们的身体略有不适时,也往往因时间紧或看病难而无暇顾及,以致拖延成疾。特别是现在的白领和企业家们的社会责任重大、工作任务繁忙,他们同时肩负着家庭重担,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正处于人生压力最大的时期。这些人工作起来太过“搏命”,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上,而把个人的身体健康放在了事业之后,只有到身体支持不住了,硬撑不下去了,不看医生不行了,才肯去就医。殊不知,这样就会令小疾酿成大病,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在深圳我们就曾用艾灸治疗过一位企业家。此人工作繁忙,应酬颇多,久而久之则出现失眠症状,起初靠着吃药还能维持睡眠,后来加大药量也无济于事,每天只能迷糊一两个小时。人也变得暴躁了,办事也独断专行了,有时还郁闷,胡思乱想,感到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还产生过轻生的念头,认为只有这样才旎解脱。此念头也让他十分后怕,但出现的频率日渐增多。为了消除这种精神的折磨,他想了许许多多的方法,但都无果而终。最后在朋友的劝说下,决定尝试一下艾灸。我们为其艾灸了后背的“心俞”和“肾俞”,没想到的是,他当晚就顺利地进入梦乡,一扫多时的失眠困扰。

事后,他感慨地说:“多亏艾灸救了我,否则后果难以想象,艾灸不仅治好了我的失眠,更治好了我的心病,让我更向往生活,珍惜健康。”其实,健康的守护神就在你的身旁,稍有异常就马上艾灸,可消除病的隐患,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

发现异常马上灸,既能省钱、省时,又能防止疾病的发展,这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王某是某机关的公务员,体质不是太好,经常感冒,一感冒又会引起气管炎,十分痛苦。据她讲,每次感冒前,最先是后背有异,或怕冷或发紧,这样不出三日就会感冒。这天,她又觉得后背困顿,我建议其艾灸后背的“大椎”、“风门”、“肺俞”等穴,后背顿觉豁然。令其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两日,她办公室的同事全都患上了感冒,唯独她由于艾灸提高了身体免疫力,却没有被传染。“老感冒”竟然没感冒,令同事们大惑不解,当她将这一秘密揭开时一片哗然。自然,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艾灸的“发烧友”。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卒患腰肿、跗骨肿、痈疽疖肿风,游热毒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又说:“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紧急灸疗,慎勿忍之停滞也。……不尔渐久后,皆难愈”。在这里,药王再三告诫我们,当疾病有了苗头,还未发展时,就要抓紧时机治疗,防患于未然,越早治疗越好。艾灸对时间和空间都没有特殊要求,一旦发现不舒服,就要未雨绸缪,马上艾灸。艾灸就是人们健康的守护神。

2、有了病及时艾灸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的身体应经络通畅,气血充盈,脏腑协调,阴阳平衡。但是,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纠结复杂,使人们长期处于体力和心理的超负荷运行状态。工作上加班加点,应酬日渐增多,生活上昼夜颠倒,饮食不规律,让许多人的身体和精神在备受煎熬中日益衰弱。由此就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气血不畅。这亦为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这即是人们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此时如有六淫之邪侵入体内就会产生疾病。生了病就要马上治疗,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常识。可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年轻力壮,这点病算不了什么;还有的人认为自己忙,脱不开身,能扛就扛一下,这样会延误病机。殊不知,这种拖延或不在乎的态度,往往令病邪得以蔓延、更加嚣张,这样小疾经常会变成大病,甚至会出现让人追悔莫及的后果。

艾灸则是一个非常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疾病刚刚出现的第一时间,就用艾灸治之,则可以宣通气血,驱邪外出,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致酿成大祸。正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仰侧》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灸以温暖之。”尤其是平常见到的感冒、发烧,用艾灸治疗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医学入门》曰:“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初起就马上艾灸,

很快康复,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去年的十一月份,我到济南去讲课,前一天下午到达济南就住进会议安排的宾馆,听课的人也陆续住进宾馆。晚上会务组人员对我说,有两个菏泽来的学员感冒了,晚饭也没吃,能不能去看看。我听后马上随其前往。此二人由于赶车起得早,受了凉,现头、身疼痛,浑身无力,不想吃东西,另外有点发烧辨证:此为寒邪客表,经脉不通。应温通血脉,解表散寒。据此,我马上为二人采用艾灸治疗,取穴风门、身柱,施艾条温和灸,并在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术后二人身上微有汗出,嘱其可安睡休息。第二天,二人感冒已愈,准时来听课。

发现疾病,马上艾灸,越早艾灸越好,往往可以很快取效,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这正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所讲:“凡卒患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艾灸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就在你的身边,稍有不适,马上就艾灸,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十分便利。

3、慢性病坚持艾灸

人们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就是说,疾病的治愈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慢性病,多缠绵难愈,必须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否则,没有耐心,见好就收,病邪往往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实际上就是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正胜邪则病愈,正不胜邪则病恶化。故治疗疾病在祛邪之时,必须扶正,尤其是慢性病。消除致病因素,减轻疾病状态,同时扶助正气。辨证为虚性的疾病一般来说,正气多不足但邪亦不盛,此时应以扶正为主,怯邪为辅,正复邪自除。

艾灸治疗正虚的疾病的过程,就是不断扶正祛邪的过程。艾灸治疗慢性病决非三五日,而需数月,甚至更长,病程越长,施灸疗程越久。《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

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事实亦正是如此,灸可补充正气,以攘外邪。

去年春季,一男子前来求治,此人年龄61岁,自述:两年前曾患面瘫,经中药、针灸等治疗,已愈大半;但仍略有些口角歪斜的症状,说话或发笑时尤为明显,吃饭也略有不便。查体:右侧鼻唇沟变浅,说话时口偏向左侧。此为陈旧性面瘫。

此患者正气不充,不能鼓邪外出,以致令疾病今延日久,故在治疗上应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扶正以艾灸最好,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即可治愈,必须坚持灸。此如清代著名医家吴谦所说:“凡病久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扶正健脾胃,我们为其选择的穴位是中脘、足三里,中脘是胃的募穴,又是六腑之会穴,可以健脾胃、益气血,又可泻毒邪;足三里为足阳明之合,可补益后天。祛邪选择的穴位是:上关、地仓、颊车、迎香、合谷。这些穴位可改善面部气血运行,消除余邪。

艾灸的方法则采用艾条温和灸,让其隔天施灸一次。另嘱其—定要有思想准备,心态放松,这种陈旧性面瘫已属慢性病,疗程较长,必须坚持艾灸方可见效。患者耐心坚持灸了约一个多月后,虽然面瘫未进一步改善,但其感觉自己的身体内部发生了变化。过去没食欲,不想吃东西,现在胃口有了,吃东西也香了;过去体乏无力,浑身是劲儿,现在身体也有力气了;过去大便软、不成形,现在大便成形了。这些变化,让他更坚定了艾灸的信心。既然有效,则效不更方,让其继续按照原有方案施灸,如此法又连续施灸了两个多月,患者病愈。他激动的说:“我原来对治愈都不抱有信心了,艾灸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又嘱咐他今后要艾灸中脘、气海以提升免疫力。

4、体质虚弱慢慢艾灸

一日艾灸师小柏带来一位患者,此人姓罗,女性,34岁,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伴有贫血其人面色萎黃。其人面色伴有萎黄暗淡,表情淡漠,语言低微。自述:头昏嗜睡,喜卧喜坐,四肢怕冷,不思饮食,大便糖稀,已经闭经3个月。辩证为脾肾阳虚,我逐建议其做艾灸治疗,为其选择的穴位是: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采用温灸盒隔姜艾灸。由于其住在番禺,故由当地艾灸师为其施艾灸治疗。隔了两天后,她又前来咨询。诉说已经艾灸了两次,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原来患者睡眠很好,艾灸后却躺在床上没了睡意,让人心烦不已。忙问:“是不是艾灸坏了?”我询问了艾灸穴位,没有错;又问了艾灸时间长短,结果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患者求治心切,原来让她每穴艾灸15分钟,结果却艾灸了足足40分钟。“那么,为什么艾灸时间长了会出现这种症状呢?”患者急切的问。

我告诉她:“艾灸是一种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治疗方法,没有什么副作用,尽管放心。”她这种体质虚弱者,特别是初次艾灸者,施灸时间不宜过长,每穴艾灸10~15分钟,坚持艾灸1周以后,方可延长艾灸时间。这是因为身体虚弱着多为气血不足。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使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络,造成经络不通。而该甲减患者,虽脾腎阳虚,但以肾阳虚为王,故其经络阻滞多在下焦。施灸时间过长,下焦经络又不通,会使火气无出路,上窜扰乱神明,从而影响睡眠。嘱其不必惊慌,施灸几次之后,—旦经络畅通,再延长艾灸时间就可以了。

一个月后追访患者,电话里传来其爽朗的笑声。她称经过一个多月的艾灸,怕冷的症状已经由了改善,食欲也增加了,大便也成型了。上周已经碍事延长了艾灸时间,每个穴位艾灸30分钟,没有任何不适,正期待闭经症状能够得到改善。

对于体质虚弱,阴虚火旺者,开始施灸时应少火,时间短,治疗一段疗程后,逐渐增加火力和艾灸时间,以求先通经络,适应之后,再循序渐进,增加灸量,否则会“虚不受补”。

5、经络不通接经灸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人体正是靠其滋生和濡养赖以生存。气血的运行又必须依靠经络的畅通才能及时而有效地将精气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脏腑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经络不畅或闭阻不通,就会引发多种疾病,其主要的症状就是疼痛。中医所讲的“不通则痛”即为其所指。经络不通,表现在肩颈头部,就是肩颈头部的疼痛或麻木;表现在胃肠则是消化不良;表现在面上则是皮肤粗糙,出现色斑;表现在全身则是四肢乏力,全身酸痛。

对于经络不通,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宋代的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亦说:“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诚前圣之妙用而惠人于无穷也。”艾灸时所产生的热效应,令受术者感到灸火热感进入体内并沿经络走行到达病所。热效应的融融热感又会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正如《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记载:“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可是当经络阻塞严重之时,艾灸所产生的热传导就会受到阻碍,不能远达,而停滞。这时就需像接力赛一样,在阻塞之处接经施灸,沿经络走向不断延续,直至整条经络畅通,而达到治疗目的。如我们治疗坐骨神经痛就多用此法。

一位贵州都匀的患者,男性,34岁,坐骨神经痛5年。最近由于天气变冷而感到右下肢疼痛难忍,夜晚尤甚,走路瘸行。疼痛由臀部沿大腿后侧至脚面有窜痛感,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膀胱经按压有多个压痛点。治疗采用艾炷隔姜灸,选取穴位:腎俞、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均取患侧,方法则采用接经式艾灸。开始时先在肾俞施灸,每次灸4~6个艾炷,当热流下传至臀,再灸环跳,依此逐穴施灸,直至经络畅通,疼痛减轻。采用此法十余次,即告临床治愈。由于其病程较长,嘱其不可懈怠,尚需延长疗程以巩固疗效。

一般来说,“热至病所”“得温而舒”。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对热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施治者对于不敏感或经络不通的患者,可进行“接经灸”的治疗方法以获得疗效。

6、上热下寒导引灸

时下,严酷的市场经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许多年轻人,尤其是白领或金领们,全力拼搏,食不知味。快节奏的工作,紧张、嘈杂的生活环境,每天摄入的垃圾食品,一刻都不敢松弛的神经,尤其是一些女性投入感情太深,或欲望不能达到,这些都会使身体出现上热下寒的诸多症状,这些症状多为七情引发。正如缪仲淳在《本草经疏》中说:“上古之人,病生于六淫者多,发于七情者寡。……今时则不然,七情弥厚,五欲弥深,精气既亏,六淫易入,内外胶固,病情殊古。”艾灸治疗此种现代疾病,尤其是上实下虚,上热下寒者,多采用导引灸。亦即先将“下”之经络打通,给上邪以出路,导引邪毒下行,而排出体外,使得经络通达,气血冲和。

我在五年前曾治一广西南宁邱姓患者,女性,48岁,由于感情纠纷而心情抑郁,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视物旋转,动则尤甚,不敢睁眼,不思饮食,食后即吐,胸胁胀满,口苦易怒,腰酸肢冷。医院就诊,诊断为“梅尼埃病”。经服药无效,现请求艾灸治疗。因其病因为肝气郁结,情志不舒日久郁久则化热化火,上扰致头晕目眩,故上热;肝气郁结,子病及母,故令肾气亏损而下元不足,造成上热下寒,上实下虚。治疗则应先通络泻火,再补益肝肾。艾灸为其选择的穴位是先灸足三里、太冲,给上热之邪以出路,导引其下行°排出体外;再艾灸期门、肝俞、中脘、肾俞,以养气血,滋补肝肾,温补体之下寒。施艾条温和灸,每日施艾灸1次,如此连续施艾灸9天而愈。后又发病一次,仍用此法,同样有效;后追访连续五年未再犯病。

导引灸治法贵在给邪以出路,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加大火力,愈灸愈堵,产生壅聚,而令患者痛苦不堪,病情加重。邪去则体安,再来扶助正气则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7、益长寿,身体健康经常艾灸

身体健康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正如现在的流行语所说:“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金钱是身外的,健康是自己的。”健康成为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各种保健品应运而生,但是人们更渴望的是使用“自然疗法”。艾灸以其千百年的深厚底蕴和显著疗效以及无可比拟的“简、便、效、廉”而给世人带来了惠泽,成为人们身体健康、预防衰老的重要方法。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人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但在阴阳二气中,阳气居于主导地位,对保持身体健康和生命活力的旺盛具有重要意义。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必须在阳气的作用下才能发挥出正常的功能活动。只有阳气强盛,人才能强壮,才能抵御外邪,才能身体健康。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艾灸有补阳、助阳的作用,唯有经常艾灸,才能达到少生病,甚至不生病,身体健康的目的。日本针灸名家代田文志曾说:“艾灸能预防所有的疾病,又能保持健康,使人长寿。”艾灸确实有保健作用,但必须持之以恒,尤其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每周灸上2~3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既能提高免疫力,又能使精力充沛。因为“人过四十,而阴气自半”,所以需要补充元气。但是,一定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浅尝即止,一定要持之以恒。其实用艾灸保健,我国古代就有。《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千金方》亦说:“此灸法,令人阳气康盛。”元气坚固和阳气康盛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标志,也是健康长寿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

我国古代就有用艾灸养生保健的习俗,并且不断发展,时至今日,许多养生名言,仍然脍炙人口。

《针灸大成》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艾灸足三里可以保健防病,延年益寿。

艾灸方法:艾炷如麦粒,知热即压灭。每月1日1壮,递加至7日7壮,停止;15日再开始灸7壮每日递减1壮,至21日1壮,乃止。每月如此法灸之。

大椎为诸阳之会。艾灸可消除工作疲劳,缓解伏案人员颈椎,减轻用脑过度之头胀、头痛。

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大椎穴,每次灸10分钟。艾灸劳宫穴可安心除烦,消除口臭,缓解视疲劳。

艾灸温和灸劳宫穴,每次温灸10分钟,睡前灸之。

艾灸至阳穴,适用于劳累过度、经常熬夜、浑身无力等。

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施灸10分钟。

《类经图翼》曰:“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痛疽疥疮等患。”艾灸此穴,可预防感冒、高血压,预防中风及痛疽等。

艾灸方法:可采用艾炷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壮或灸10分钟,隔天一次。

明?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一书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而其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龚氏之言确实中肯不谬。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病、疑难病,只要坚持施灸,往往会有奇效出现,即使对一些目前西医尚且束手无策的病症,艾灸也会让人从绝望中看到曙光和希望。此次艾艾贴评测网从抛砖引玉,给大家展现艾灸的作用和效果。

本文由整理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海艾艾贴艾灸订阅号每天为您推送艾灸相关文章,更多精彩阅读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ss/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