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全国平均温度14~25℃,平均降水mm,有立夏和小满两个节气,这一时节,万物繁盛,炎暑将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迅速回升,但降水量却不多;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多雨的季节,天气多变、晴雨交织、温度变化反复,容易造成养殖池塘溶氧低,底质恶化等情况,使一些水生动物疾病频发。
一、病情预测
五月份水生动物常见多发病及有可能突然暴发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疫病主要有:
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率偏高,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低下,易使草鱼出血病流行。发病水温20℃~30℃,25℃~28℃最易发病。各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鲤春病毒血症:传染源为病鱼、死鱼和带毒鱼。传播途径为经水传播,病毒可经鳃和肠道入侵。也可能垂直传播,主要危害鲤、锦鲤、金鱼等,发病水温8℃~20℃,15℃~17℃最易发病。各鲤、锦鲤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锦鲤疱疹病毒病: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病快,感染率和死亡率高的疫病。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适宜水温23℃~28℃,水温25℃左右易暴发,死亡率高达80%~%。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各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细菌性肠炎病:可感染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水温在18℃以上时易发病并流行。
水霉病: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疾病,对鱼、虾、蟹等淡水养殖品种均可造成危害,水温在10~15℃时较适合水霉菌的滋生。在养殖生产中,因养殖密度过高、转塘、分池等管理不善,造成鱼体受伤,易感染水霉病。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需重点 另外,这一时期淡水养殖需注意防控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尾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和中华鳋病等病,大黄鱼注意防控内脏白点病和刺激隐核虫病,虾类注意防控烂鳃病,蟹类注意防控弧菌病、肠炎病等可能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二、防控措施
五月份,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水产养殖生产步入繁忙的季节,大多数养殖品种已进入正常摄食的生长期。
(一)做好养殖池塘的消毒工作。水温回升后,各类病原体开始活跃,一旦遇到不稳定环境,极易诱发病害,可用含氯制剂全池泼洒,清除病原。养殖过程中的预防用药和对发病个体的药物治疗都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渔药使用的规定,做到科学用药、规范用药。
(二)加强养殖生产管理。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反应;随着水温升高,鱼类摄食活动增加,使用优质饲料,减少残饵;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的水质和养殖环境。
(三)密切 1、淡水养殖品种:易发生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细菌性败血病、烂鳃病、肠炎病等,重点 2、草鱼:鱼种阶段易发生出血病,重点 3、罗非鱼:易发生链球菌病,重点 4、甲鱼:易发生腐皮病,重点 5、海水鱼:易发生神经坏死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等,重点 6、南美白对虾:易发生虾肝肠胞虫病、虹彩病毒和早期死亡综合症等,重点 7、罗氏沼虾:易发生白尾病,重点 1、随着气温、水温的上升,养殖对象逐步进入快速生长期,养殖生产者要加强生产管理,严格按“四定”原则投饲,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2、雷雨、副高压天气现象频繁,鱼塘容易因缺氧而发生泛池,注意观察水质和鱼虾的摄食情况,发现缺氧应及时加注新水、并采取增氧等措施,必要时投放增氧剂。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暴雨前可适当减少投饵量,并添加维生素C、免疫增强剂及抗应激能力药物,防止水环境突变产生应激而暴发病害。
3、南美白对虾苗种培育阶段容易发生早期死亡综合症,应提高警惕,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1)用含溴制剂对塘底进行消毒。
(2)根据盐度的不同,搭配草鱼、革胡子鲶、美国红鱼或军曹鱼等进行混养。
(3)为了调整对虾消化道pH,建议每天投喂1-2次经过乳酸杆菌发酵的饲料。
4、5月前后是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流行的一个高峰期,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流行和暴发,各沿海市要加强监测,密切注意该病的流行动态,及时做好防控工作。
(1)网箱合理排放,使水流交换顺畅,放养密度要适宜。
(2)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减少冰鲜鱼、鲜鱼做饲料。
(3)淡水浸浴病鱼3~20分钟,酌情在浸泡液中加入抗菌剂。
(4)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加强营养,提高抗病力。
江苏省年5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5月份全省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生长进入旺季,鱼类生长迅猛,而“小满”节气前后,冷暖交汇频繁,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水产病害进入了高发期。应密切 1、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淡水鱼高密度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2、鱼类指环虫、锚头鳋、车轮虫等寄生虫病。各淡水鱼主要养殖区均需重点防控。
3、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重点 4、甲壳类蜕壳不遂、纤毛虫病、烂鳃病、肠炎病、虾类白斑综合征:重点 1、常规鱼类细菌病
发病塘口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水体和食台,同时投喂药饵,选用国标渔药氟苯尼考、大黄、五倍子等。需对症下药,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切忌盲目凭经验用药,并适当减少总投喂量。
2、鱼类寄生虫病
加强管理,增强鱼类体质;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感染的池塘,可采取国标渔药晶体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中草药制剂驱虫散等药物治疗,尽量选择高效无公害的寄生虫病药物治疗。
3、甲壳类病害防治
虾类养殖池塘彻底消毒,做好底质改良和水质培育,加强虾苗检疫工作,严防带病虾苗引进池塘。河蟹池塘需做好水草养护,蜕壳前在饲料中增投复合维生素、免疫多糖等增强河蟹体质。
4、其他注意事项
(1)注意水质调控:确保溶氧,选用水质、底质改良剂及生石灰等调节水质,注重水中浮游生物的培养,肥水时可适当添加优质藻种。
(2)科学投饵:投喂新鲜适口饵料,可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维生素C等提高鱼体抗病能力,或定期添加大蒜素、EM菌防病;
(3)管护水草:尽量不用杀藻、除苔、控草类制剂;对于受到因使用“杀青苔药物”后引起水草死亡的池塘,应换水并捞除腐烂水草,适时补种水草。
湖南省年5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5月全省天气以晴好为主,平均为18~22℃左右,月降水量在20~50mm之间。5月主要防治病害有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和肠炎病等,另外寄生虫病也会时有发生,主要是锚头鳋病、中华鳋病、车轮虫病,依据我省历年发病特点及气候条件,5月份疾病预测如下:
一、病情预测
1.草鱼:5月气温回升,水温在15-20℃之间,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时有发生,易发生水霉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等疾病,全省各区域流行。
2.鲢、鳙鱼:细菌性败血病时有发生,烂鳃病、打印病等是此阶段易发疾病,全省各区域都有流行,重点 3.鲫鱼:细菌性败血病趋于上升,主要发生中华鳋病、锚头鳋病等疾病,全省范围内流行,重点 1.注意水质调控,定期使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消毒养殖水体;定期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定期冲水换水,使养殖水体水质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2.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可用8%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一次量,每1立方米水体0.1~0.3克3~5克;用大蒜素粉拌饵投喂,一次量,每1kg体重40~80mg,每天1次,连喂3~5天。
3.中华鳋、锚头鳋病:每1立方米水体用敌百虫0.1~0.2g用倍的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
4.车轮虫病:每1m3水体用阿维菌素0.2~0.3mg加水1:倍水稀释后均匀泼洒;发现有车轮虫时每1kg鱼重用苦参1~2g拌饵投喂,连喂5~7天。
宁夏年5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5月份,宁夏气温转暖,但昼夜温差依然较大,各养殖场点要做好各类苗种培育的准备工作,并制定好突发病害的应急处置预案,以备不时之需。密切 1、草鱼、鲤鱼成鱼:易感染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水霉病、气泡病和疥疮病。重点 2、鲤鱼、草鱼鱼种:易感染细菌性烂鳃病、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重点 3、鲢鱼、鳙鱼:易患水霉病和打印病。重点 4、鲤鱼、草鱼、鲫鱼:易患竖鳞病。重点二、防控措施
(一)预防措施
1.苗种入塘前做好池塘清塘、晒塘、平整池底、清除池堤周边杂草等准备工作。放苗前选择气温较低的晴天运输苗种,起运前停喂1-2天,捕捞前对捕捞工具、装载容器和运输机械进行彻底消毒。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尽量避免造成鱼体机械损伤。
2.苗种入池前用硫醚沙星或3—5%的盐水浸泡鱼体10-15分钟,杀灭体表病原菌。苗种入池后用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保持鱼类生长适宜的水体环境。
3.投喂富含维生素的优质配合饲料,提高摄食鱼类体质和增强免疫力。根据养殖鱼类摄食情况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时间,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水质污染,定期对饵料台四周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4. (二)治疗措施
1、细菌性烂鳃病:可用浓戊二醛,按产品说明足量全池泼洒2次,效果较好。
2、细菌性肠炎病:可用恩诺沙星治疗,每千克鱼体每日2次、拌饵投喂量(g:10g)0.6g,连用3-5天。
3、治疗鲤鱼、草鱼疖疮病可使用氟苯尼考粉或恩诺沙星,按产品说明拌饵足量投喂,连用5-7天。
4、鲢鱼、鳙鱼细菌性打印病:可使用含碘消毒剂,按产品说明足量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次。
湖北省年5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5月份气温逐渐上升,水温也随之升高。养殖水体中各种细菌、寄生虫开始滋生繁殖;白天水温高,夜晚水温低,昼夜温差大,容易造成水温突变引发鱼病。
一、病情预测
1.草鱼、鲢、鳙、鲤、鲫、鳊等鱼类易得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赤皮病、车轮虫病, 2.鲫易得造血器官坏死病, 3.小龙虾易得白斑综合征,二、防治措施
1.鱼类细菌性疾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水体和食台,发病池塘应适当减少投喂量,并及时开展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科学筛选治疗用药;国标渔药氟苯尼考、甲砜霉素以及大黄、五倍子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鱼类寄生虫病:使用国家规定的水产专用杀虫药物治疗,寄生虫病以预防为主,保持水质底质良好,提高鱼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做好各阶段的消毒工作等。
3.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预防:池塘保持一定的水深,保持水质良好,饲料中适量添加免疫增强剂,整个养殖过程中,严格做好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治疗:可使用黄芪、板兰根等抗病毒中药治疗,将其粉碎后拌饲投喂,使用剂量一般为每公斤鱼体重0.5~1.0g,连续投喂4~6天。外用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连续泼洒2~3次,隔天1次。
4.小龙虾白斑综合征预防措施:投喂优质饲料,增强小龙虾的体质和抗病力;逐步提高水位,保持水质良好,加强调控养殖密度,改善虾的栖息环境。治疗方法:聚维酮碘或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0.3~3.5mg/L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2~0.5mg/L全池泼洒,每半月预防一次。症状严重时:用0.2%维生素C+1%的大蒜+2%双黄连,加水溶解后用喷雾器喷在饲料上投喂;如发现有虾发病,应及时将病虾隔离,控制病情进一步扩散。
江西省年5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五月份进入“立夏”和“小满”节气,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全省温度在20~30℃的范围,水产养殖动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但由于晴雨交替的时间比较多,温差会比较大,进而影响了水质状况,此时各类病原菌和寄生虫较多,因此全省养殖企业要极力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依据我省历年发病特点及气候条件,5月份疾病预测如下:
一、病情预测
1.鱼卵、鱼苗:易发生水霉病,重点 2.四大家鱼:易发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打印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等。
3.鳗鱼:易发烂鳃病、腐皮病、烂鳃病、小瓜虫、指环虫、车轮虫等。
4.鮰鱼:易发肠炎病、爱德华氏菌病、腐皮病、指环虫病等。
5.中华鳖:易发腐皮病、疥疮病、穿孔病等。
6.河蟹:易发腹水病、烂鳃病等。
7.贝类:易发车轮虫病、水霉病、钩介幼虫病。
8.小龙虾:白斑综合征、肠炎病、纤毛虫病、黑鳃、软壳、脱壳不遂等病(症)。
二、防治措施
1.调节水质,注意控制好水体营养,搞好鱼病流行季节的饲料营养,并结合内服免疫增强剂进行预防。随着水温逐步上升,投饲量需逐步加大,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注意过剩饲料处理,防止水质恶化,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2.做好消毒防疫工作:池塘消毒,尽量清除池塘淤泥中存有的病原微生物;苗种消毒,防止苗种带入病原微生物;活体饵料消毒,以阻止其传播疾病。各种用具,如网具、塑料和木制工具等,定期消毒。养殖场消毒,尤其是对定点投喂饵料的食场消毒,避免为病原菌的繁殖提供有利环境。
3.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另外,鱼种放养前,用2%~5%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对预防草鱼等水霉病、烂鳃病等也有一定效果。
4.投喂草料为主的养殖水域,特别要注意做好内服工作,投饵中最好加入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物质(如酵母多糖、酵母培养物等)提高鱼体本身免疫力,增强抗病力。另投喂时要控制投喂量,吃不完的草要及时捞出,保持食场清洁。
5.治疗细菌性疾病可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敏感度高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饵内服,常配合大蒜素、中草药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同时用二氧化氯或生石灰等对水体消毒,效果更好。
6.小龙虾在5月左右易出现各种综合病症,需做好池塘的规范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多 1.草鱼:易发生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指环虫病等,重点 2.鳗鲡:易发生脱粘败血综合征、烂鳃病、指环虫病等,重点 3.大黄鱼:易发生内脏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等,重点 4.对虾:易发生白斑综合征、早期偷死症等,重点 1.草鱼出血病: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生产中应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除一般的预防方法外,目前主要采取注射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2.脱粘败血综合征:⑴加强水质调控:密切注意养殖水体水质变化,及时做好调控;定期用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等泼洒池塘水体,改良水质。⑵加强饲养管理:应根据鳗鲡的不同阶段按合理密度进行放养。投喂优质饵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多维或免疫多糖类物质,以增强鱼体体质,提高免疫力。
3.刺激隐核虫病:⑴合理布局网箱:按照潮流方向,留足纵横两个方向的水流通道,如在不影响航道的情况下,保持两个渔排之间有80~米的间距,以保持养殖区水流畅通。⑵控制养殖密度:刺激隐核虫病的传播速度和感染几率可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故放养密度不宜太大。⑶提倡健康养殖:应减少冰鲜杂鱼的投喂,改用人工配合饲料。在病害流行季节,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投喂多种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等,以提高鱼体抗病力。
山东省年5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一、病情预测
1.淡水鱼类:草鱼、鲤鱼易感染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
2.海水鱼类:鲆鲽类易感染腹水病、肠炎病等疾病,重点 3.对虾:需注意预防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EMS)的发生,重点 4.海带:易发生白烂病,重点 5.刺参:易发腐皮综合症,重点 1.预防淡水鱼类的细菌性疾病,可采取放苗前注意清塘,去除池底过多淤泥;有机肥要经过发酵、消毒后投放;做好水质调控工作,用生石灰定期消毒,适时换水或加注新水。预防肠炎病,应注意不喂变质饲料,病害高发季节可适当控制投饲量,防止残饵过多影响水质,诱发疾病。
治疗烂鳃病可选用含氯制剂消毒,氟苯尼考粉等国标渔药内服;国标渔药甲砜霉素粉等对治疗肠炎病和赤皮病有一定疗效;治疗鱼类肠炎病可选用氟苯尼考粉、大蒜素等国标渔药内服。
2.鲆鲽类腹水病、肠炎病的预防,在投饵上注意,鲜杂鱼要消毒,饲料要洁净,并严格控制投饵量与养殖密度。使用地下卤水或混合自然海水养殖时还要注意其盐度变化,特别是多雨时段。
对于鲆鲽类的腹水病、肠炎病,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严格控制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一旦大菱鲆或牙鲆出现腹水病症状或确诊,可采取降低水温、减少投喂量、清除水体中有机污物、加大换水量等措施。发生肠炎病时,可用噁喹酸口服和药浴处理。
3.预防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EMS),应注意加强苗种检疫,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应选择信誉良好、有检疫证书的商家的苗种,同时做好水质调控工作,通过定期换水、适时增氧、施用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等措施,调控好水质。科学、适量投喂,防止水质败坏。
4.对于海带的白烂病,要以防为主,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潮流畅通。发生白烂病时,及时采取间收疏养、追施肥料和切梢洗刷等措施。
5.预防刺参的腐皮综合症,要注意控制养殖密度。若有发病,及时将发病个体拣出,全池泼洒聚维酮碘、二氧化氯或三氯异氰尿酸等进行消毒,全池施用沸石粉或活性炭粉并配合益生菌改善水质。▼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