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的家乡美文/赵化新鲁西南大地,水浒古城的西南边陲,曾睡卧着我的故乡——一个几百人口的村庄。沉淀在记忆里的浓浓的乡情总是与闭塞、贫穷、寂寥纠结在一起。曾记得背起行囊,第一次远离家乡的情景:一个半旧的军用挎包,一双后层底的新布鞋,一条穿村而过的泥泞路蜿蜒到世外未知的地方。路两旁佝偻着一片疥疮似的低矮土房。瑟瑟的秋风里,房顶的衰草如母亲枯黄的乱发;被时光剥蚀的土墙斑驳陆离,一如父亲沧桑的面庞。迈出家门,背后破旧的木板门“吱呀”一声,如同父亲沉重的叹息摄住了我前行的脚步。转身回望,母亲靠在门框上,注视着即将成为游子的我,满脸的希冀与惆怅。父亲蹲在门旁光滑的石碾子上,猛抽着旱烟,缕缕青烟打着旋,升腾、盘绕,拧成了满腹的乡愁。带着对家乡的牵挂,我开始在求学追梦的人生路上闯荡。曾几何时,总设计师喊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春雷惊醒了华夏神州,接着改革的春雨汇聚成了滚滚浪潮,席卷了中华大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快速改变着几千年蜗牛似的农耕文明。我庆幸,我的青春与改革同步,我庆幸,我的家乡与九州一道苏醒。不经意间,家乡的农田里,鞭打牛耕、挥汗舞镰的画面退出了历史舞台,隆隆的机械开进了田野,智能化灌溉滋润了父老乡亲的笑脸。一批批青年走出去淘金、淘技术,又陆续返乡引进来市场经济、发展之经。于是一个个涉农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盘活了经济。相亲们钱袋子鼓起来了,菜篮子丰盛起来了,小楼房渐渐拔地而起。土坯房子上的戚戚野草,尘土飞扬的羊肠小路,还有那家家户户房顶飘荡的炊烟已沉淀成历史记忆;小轿车、冰箱空调、高清电视已成为村户人家最基本的必备。一次秋日回乡小聚,凝视着厨房里嘶嘶的天然气跳跃的火苗,审视着母亲熟练的烹炒动作,我又想起了曾经用过的风箱、取暖烧饭的煤球、烟熏火燎的大锅菜,还有那“吱呀”呻吟的木板门,心里不由得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在“中国梦”的号角声中迎来了新时代。“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再次加快,乡村振兴的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再次临近故乡,她已出落成一位村容整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靓丽姑娘”美了我的眼睛。看一条条加宽加厚的水泥路在绿树成荫的村庄穿梭延伸,一座座石桥横卧溪上,路边、桥旁家家户户的“洋房”顺势而建,村口巍峨的牌坊,牌楣上“美丽胡庄”几个大字醒目而显亲切,似乎在欢迎着八方客人的友好往来。顺路而望,两边的绿化带修葺整齐,各种花木依次绽放,挺拔的法桐在上面枝叶交搭,形成一道道绿色的长廊。在绿叶红花的掩映中,粉刷一新的街道墙壁上呈现的满是文化艺术的画卷。看!“学习园地”“文明村约”“传统文化”“五好家庭”,各种类别的墙壁文化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内容丰富、异彩纷呈。驻足“五好家庭”专栏,你会看到玻璃框下,那“孝老爱亲”“和谐家庭”“文明家风”的巨幅摄影都是来自村里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那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画面、真实的故事,不知羡慕了多少双眼睛、感动了多少心灵。夜幕降临,华灯初放,村庄的大街小巷似乎披上了华丽的霓裳。“蝴蝶翩飞”“孔雀开屏”“梨花簇拥”等各种艺术的彩灯,令人目不暇接。徜徉乡村文化小广场,村里的舞蹈队、秧歌队开始活跃起来,身着五颜六色的绸服,手持彩扇,满脸溢满幸福的笑容,如二月桃花美丽着自己的美丽,美丽着观众的眼睛,美丽了父老乡亲的心情。彩灯光影变幻。,欢快的音乐奏鸣,优美的舞姿旋转流动。这一切都勃发着故乡青春的姿容。改革初期,从水浒故里走出的歌唱家用甜美的歌喉唱响:谁不说俺的家乡美,我要说,那圆润的歌声除了表达浓厚的乡土情结,更多的是寄托着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梦。在今天,在这伟大的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梦想是那么的触手可及,从这里,从我的家乡,你是否看到了伟大祖国富强、文明、生态的缩影?立在新时代的潮头,让我们再一次欢快地唱响“谁不说俺的家乡美”吧!以对党的深情,用优美的歌声唱出家乡人的幸福,唱出新时代祖国的繁荣昌盛!
作者:郓城县第一初级中学赵化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zctp/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