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胃肠外科的医生来说,
世界上最寸土寸金的地方
不是城市黄金地段的CBD,
而是小小的直肠与肛门。
当确诊直肠癌后,
许多患者问医生的第一句话,
往往就是:“医生,能保肛吗?”
肛门
在中医古籍上有记载称为“魄门”,
它是人体机能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
但是,
有些人因为疾病,
不得不切除肛门,接受造瘘,
这就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突遇癌症
一个医学案例:53岁的张女士(化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都是鲜红色血液,肚子不疼,也没有腹泻。”
随后,医院普外科就诊,经过结肠镜检查,这一查不得了,诊断竟然是直肠癌。
经检查张女士的肿瘤距肛缘3.5cm,属于超低位直肠癌。“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传统手术要切除肛门,创伤大,而且术后要在肚子上造个瘘,粪便要从瘘口排出,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为何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治疗通常会将肛门切除?这是因为低位直肠距离肛门太近,“医生要切除直肠肿瘤下缘5厘米以上才觉得安全,所以大多数低位直肠癌患者都失去了保肛的机会。”
“没有患者不排斥肛门切除的,也没有医生不想在保肛手术上求得突破,因为谁都知道再好的人工肛门,也不如天然肛门。”
但探索之路注定是艰难坎坷的,有的医生出于尊重患者所求,在手术过程中保留下所谓肛门,但保留的只是肛门的形态,肛门的功能在手术中已经丧失掉了。“这种肛门没有控便功能,一天到晚不停地流粪水,术后护理非常麻烦,容易导致并发症。一些患者看似肛门保住了,但牺牲了手术的彻底性,复发率比较高,降低了生存时间。”
危险“信号”
平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
怎么会一查就查出直肠癌呢?
“大便带血是个危险信号,但很多老百姓都是凭自身生活经验认为是痔疮出血而延误了诊治。”
直肠癌的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血便。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
据中国癌症统计报告(年)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西方化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我国男性第五位、女性第四位高发恶性肿瘤,其中直肠癌占50%以上。“中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占全部直肠癌的70%-80%。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直肠癌最为有效的措施。”
主要病因
饮食因素: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的人群发生比例相对较高,经常高纤维饮食的人群发生比例相对较低。因为高纤维饮食可以促进肠道内容物通过的速度,使肠道和肠道内容物接触的时间缩短,减少有害物质对肠道的刺激。
肠道慢性炎症: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与结肠癌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
癌前病变:如结直肠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患者易发生,被视为癌前病变。
遗传因素:家族有肠道肿瘤疾病史的易发病,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家族成员,是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好发人群
1、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者,有患直肠癌的可能;
2、肥胖人群,过多摄入脂肪蛋白质,缺乏膳食纤维,易患此病;
3、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患直肠癌风险增高;
4、长期吸烟者,可增加患病的几率;
5、患有直肠腺瘤、溃疡性直肠炎等非直肠癌类疾病者,有患直肠癌风险。
直肠癌的筛查频率及人群
众好君提示:结直肠癌主要是由息肉发展而来,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15年。定期筛查及早切除肠道息肉,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一般建议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一年检查一次。此外,超过35岁、有家族史的人群,也应该进行筛查。
结直肠镜通过直接观察肠黏膜,可以发现早期肠黏膜病变,并可对可疑病变取活检组织送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的具体性质,是筛查和诊断慢性肠炎、息肉、早期大肠癌的最佳选择。
“目前无任何方法能确实有效预防直肠癌,但直肠癌的发生和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此病的预防应该从饮食、运动等多方面进行,以降低直肠癌发病的风险。”
1、减少高能量的摄入,多进食纤维素类食品,如水果、蔬菜,改善肠道菌群,保持大便通畅;
2、戒烟限酒,多进行户外锻炼、晒太阳,进行有氧运动;
3、多摄入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减少肠道肿瘤的发生;
4、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如肠道息肉;
5、有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史者,建议长期随访,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安徽本土医院专业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院,安徽首家采用奥林巴斯CV-胃肠镜仪器打造医院。奥林巴斯CV-电子胃肠镜系统,该系统分辨率高、成像清晰、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金标准,被誉为"消化道保护神"。通过可视化中心,让患者家属准确的、实时了解患者胃肠健康,让医疗透明化。
END
长期便秘丨便血丨痔疮丨肛门口长疙瘩
肛瘘丨肛门瘙痒
肛裂丨肠炎丨大便不规律
直肠癌丨胃溃疡丨消化不良丨腹痛腹泻
扫一扫,在线医生为您一对一解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