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青春已去不复返忆罗高曾经的大寝室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作者Daniel

No.编辑/筱哥

豫南乡愁

乡韵乡音

独家原创

共字4图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才俊不问出处,出生不论贵贱

读书不论多少,才华不论高低

一个开放、任性、百花齐放的舞台

欢迎您

“豫南乡愁”订阅号开设专栏

诚邀您来参加!

作者简介

Daniel(河南·罗山)

⊙Daniel,江湖称青炒苦瓜,执工程师业。喜运动于户外,好豪饮于知己。偶有小感而抒之,饮以为乐。

『导语』昨天偶读一哥们大作,内容是怀念罗高的大伙房。看到题目,估计但凡在学校大伙房吃过饭的人吃惊不小。过来的学子们都知道,学校伙房那里的饭菜,只能维持个人小命,保证上课不会晕倒。全然没有口鼻之香,更别扯舌尖上的快乐!何恋之有啊?哈哈!读罢该作,还真撩起了哥哥我的缕缕情思,竟也怀念起来那些过往的岁月,青葱的时光。哥对学生时代的罗高,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罗高曾经的大寝室。

现在人们每当看到富人做了些什么事情,往往都会调侃的说一句:“原来是贫困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啊”!的确,贫困是能限制人的想象力的!三十多年前,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物资极度的匮乏。几乎所有的人都处于同一样的贫困状态。那时的我们不会想到现在住校的学生们住的带是有卫生间、有阳台的寝室。内急了可以到寝室里解决,洗衣服可以到阳台上去晾嗮。可是现在的孩儿们不知道,富裕也同样会限制你的想象力!哈哈!孩儿们能想到当年我们初来罗山高中住的是神马寝室吗?

█带竹帘子入学

接到罗高的录取通知书,里面有一页报道须知。其中一项是每人必带不超过一米宽两米长的竹帘子。竹帘子这东西现在基本上已经绝迹了。先描述一下:就是用大约直径3厘米、长两米左右的毛竹编成的宽窄随意的一截竹排。搭在两个板凳上,作为临时的床铺。这个东西在农村非常方便、实用。过去我们农村老家是家家都有的。夏天夜晚搭在屋外,可坐、可卧,乘凉、聊天、听大鼓书。那家伙,基本上是一个家庭的标配。新生到罗高报道,需要带的东西很多。行李卷、换洗衣服包裹、脸盆和一袋子米等等。再加上一卷竹帘子。现在就算你开上“BMW”,那也是无能为力的。当时需要一家人倾尽全力,驴驮马载,才能搬到街镇上的汽车站,等待每天一来一回的那趟班车。下车后,再从县汽车站搬运至两公里北的罗山高中。

住校生活从此开始。迎接一位十五岁少年的,首先是大寝室。这个大寝室位于学校伙房东边第三排,门口有一条小煤屑路,向西通向学校的大伙房和唯一的一个公共水龙头。在此,师生共用接水、洗漱冲潵。向东拐向主教学木楼。大寝室是由一个门进入的整排八间房屋。进深有十米,长二十米。进门看到左右各三长排红砖砌成的炕沿。我们明白,把竹帘平铺在上面,就是我们的床了。脸盆、洋瓷缸、饭碗等日用物品就放在竹帘子下面的炕坑里。再在墙上钉个钉子,把装衣服的包裹挂在墙上。这个寝室是全年级大约名左右乡下寄宿男生的寝室。OMG!孩儿们想象到了吗?

█嘈杂声里入眠

教室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寝室里渡过的。人的大寝室,容纳的是来自全县的各路少年豪杰,热闹是少不了的。吃饭、洗衣、接待家人,哪一样就跟在闹市一样。特别是夜晚睡觉。每天夜晚就寝铃声响了,熄灯了,班主任查寝结束了,聊天声逐渐大起来了。开始时,是漫山遍野的声音,像是煮稀饭一样,咕咕叽叽的。几十分钟后,就有一些鼾声了。聊天的声音开始分片了,像是癞痢头上头发。分片聊天显然是进入了共同的话题。聊得尽兴处,一阵阵哈哈声像燃放的鞭炮。此时,大寝室里有些人鼾声如雷,有些人难以入睡。那些转辗反侧的小可怜儿们,偶尔不满地嘟哝几句牢骚话,就像几粒石子沉入大海,无法引起滚滚波涛的反应。聊天总是持续很晚很晚,无人知道聊天声是什么时候熄灭的。偶尔醒来,总会听到一些嗡嗡嘤嘤的声音和有人摸索着下床,打开大门旋即对着黑夜撒尿的声音。每天如此,周而复始。

█大寝室里来探视的家长

午饭后的大寝室也是很热闹的!每天都有来访的家长找孩子。家人大部分是来送给养的。他们送钱、送米、送菜。每个男生每月大约需要四十到五十斤米。这些米就由家长送来。这可就苦了南片的学生家长。他们每月基本要到学校一趟。挤上每天一班的公交车,再全人力把四、五十斤的米和几个菜罐扛进两公里外的学校。赶到中午学生吃饭时,交给学生。当时学校大伙房收米后发放饭票。每斤米大约是给一分钱的燃煤费。排队称米后交钱领饭票。菜票随时购买。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买很少的菜票,辅以家长们带来的各种小菜。原因只有一个:省钱。家长们总是能够聪明的想出办法,即呵护了学生,又解决了问题。这里大概是“中国式”家长的起源处。

进入冬季,家长们送来的是大罐大袋的腌酸菜。其他季节就各想其法。有的带腌辣椒、腌蒜瓣,有的炸豆子、花生米,有的到街上买芥菜疙瘩,切细炒好。这些菜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超长的保质期,可保持几个星期不变质。学生们偶尔在学校大伙房里打点菜调剂一下。家长们总会赶到中午学生放学后找到学生,和学生同时到大伙房打饭,回大寝室坐在竹帘床上就餐交谈,互话短长。

█大寝室的洗衣晾衣

上午下课后,同学们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到大伙房排队打饭。大家饭后各有其事。学霸们匆匆就餐,简单冲洗碗筷后回教室看书、做题。爱玩者就聊天或者躺床休息。大部分学生是在洗衣服、鞋子。他们掀起竹帘床,从炕坑里拿出脸盆,到公共水管排队接水洗衣服。此时,也是大家最愉快、惬意的时刻。同学们三五成群,边洗衣服边分享东西南北中的信息和一些课堂之外的世界。

晾嗮衣服是个大问题。那时,大寝室外面没有嗮衣服的地方,所有的衣服都得搭在室内的绳子上晾干再穿。由于人多,大寝室内扯的晾衣绳密密麻麻,像蜘蛛网一样,每天晾的衣服不仅遮眼挡路,而且看起来还阴森恐怖。大家就这样长期穿着没有经过嗮过的衣服。

█长干疮

长期的晾衣和人来人往的洗澡、漱口,导致大寝室泥土地面常年异常潮湿,简直就是黑色的泥地。这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同学们身上开始长疥疮(大家当时都叫干疮)。疥疮这个东西,是一种可以传染的,非常严重且令人十分讨厌的皮肤病。现在基本上绝迹了。那时的疥疮在大寝室是全面爆发。几乎无人能幸免。从大寝室出来的同学谁能告诉我说没有长过干疮?在大寝室,一个人长上干疮,那整排竹帘炕床上的同学都会传上,慢慢地,那全六排的竹帘炕床上的同学肯定都会传上。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挺恐怖的。要是搁在现在,都构成了严重的群体传染病事件。是要上报国务院的。不过,干疮这东西,也算够哥们义气的。就是传上你一次,它再也不会回来麻烦你了。你都有对它都有免疫力了!

描述一下干疮的症状:先是部分皮肤出现小块芝麻大的红疹子,奇痒难受,你不得不使劲抓挠,这样会越挠越多,终至传遍全身。在大寝室,经常会看到一个个精光大白的胴体在洗澡,抓挠干疮。艾玛,都不好意思写了!但那确实是大寝室的一幕真实情景。夜晚睡觉,耳旁陪伴的除了鼾声、聊天声、下床撒尿声,再有就是此起彼伏的“噗、噗、噗”的挠干疮声。哈哈!没有长过干疮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干疮,挠起来那个爽啊,不挠那个痒啊!

█老詹校长和他的长棍子

大寝室的早晨是很有意思的。每天早晨,起床铃声一响,昏黄的几只电灯泡便亮起来了。随即就是破门而入的声音。“起来、起来、起来!”伴随着几声严厉、沙哑“起来”声音的,是老詹校长和他的一根长棍子!大寝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同学们都乱做一团,噪杂一片,纷纷找衣服穿衣起床。老詹校长掂着他的长棍子,在六排竹帘子炕床头边吆喝边巡回踱步转圈。偶尔也有一些懒家伙想赖床一分钟,这时候,老詹校长便手举棍起,长棍子秒立神功,果断挑起被子,刹那间,白花花的嫩PP旋即显现。大寝室的同学们在老詹校长的神威下,无人敢睡懒觉。现在想起来,老詹校长真是个可爱的勤快人!

在罗高求学的三年,也是见证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三年。大寝室的经历只有一年。第二年便把竹帘子、铺盖、行李搬进了木楼西边的本班寝室。这也是一排平房。不过再不是大通间了。而是隔成两间屋的一个个单班的寝室。相似的故事还在重演,条件却比大寝室好多了。偶尔我们会卸掉后窗两扇玻璃门,到北桑园踏青、摘花,散步、漫游。到第三年时,木楼西边的宿舍楼就竣工了。这时候的住居条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我们都住进了单间的寝室,睡上了铁质的高低床。我便扔掉了竹帘子,把被子、床单、行李搬进了高低床的上铺。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同样的行李跟着我去了更远的地方。再也没有见过竹帘子了。

人生中会经历很多事情,最难忘的不是曾经喝过的美酒,往往却是最痛苦不堪的东西。当时可能感觉到艰难痛苦,难以逾越。其实,时间在不断流失,人在旅途,路永远在延伸,有坦途,也有坡路,当爬越了每一个高坡之后,就会有一个等长的下坡路段让你惬意的去滑行。那些让你痛苦不堪的事情,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讲出来。哈哈,远去了,哥曾经住过的罗高大寝室!

版权说明:文中配图来自我夜观天象等,版权归属原作者!

———————#征稿启事#———————

诗词歌赋投稿请注明诗体类型

(绝句

律诗

词牌

古风

现代诗)

以下栏目,特别鸣谢《豫南乡愁拾遗集》编委会

乡情诗社

乡韵之声

一诗一评

乡村轶事

典故历史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乡韵之声

《余生有你》

乡情诗社

声名大振,乡韵诗友赠诗百灵鸟合唱团

乡村逸事

不只你伤悲

乡情诗社

路过爱情,路过你

迷彩有约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悦读

在乡下,我想弄个简朴寨/徐涛新诗(下)

悦读

大美罗山惹人赞/方伟

悦读

明月山往事

典故

乌龟石的传说

罗谱

我要回罗山

豫南乡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zctp/5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