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疹是一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总称。其主要损害为风团样丘疹、结节和继发性皮疹,奇痒难忍,致病原因比较复杂。病因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有的病人伴有枯草热、荨麻疹及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营养不良及卫生条件较差易患本病,在营养及卫生状况改善后会自行痊愈。还有人认为遗传、感染性病灶、神经精神因素及恶性肿瘤等可能与发病有关。结节性痒疹可能与虫咬有关。(一)成人急性单纯性痒疹亦称暂时性或一过性痒疹。多见于3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前常有疲倦、头痛、失眠及胃肠功能失调等全身症状,随后会突然发生绿豆至豌豆大之圆形或顶部略扁平的丘疹,初为淡白色,以后变为暗红色或红褐色,散在分布,亦可呈集簇状,但不融合。丘疹之间可伴有风团。数日或十余日后,丘疹可愈,但可有新疹发生。有的丘疹顶部起小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浆液性结痂,痂脱落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个别病例发生大疱或坏死,愈后有点状瘢痕。皮疹好发于四肢伸面及腰部,以肘、膝部最为显著,躯干及臀部也可发疹。骚痒剧烈,尤以夜间为甚,搔抓后可有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2-3个月可自愈,但有时会复发。(二)单纯性痒疹又称寻常性痒疹,多见于中年人,男女皆可患病。其临床表现与急性单纯性痒疹相似,但原发丘疹较小、较多。早期风团样红肿消失很快,继以较坚实丘疹为主,间有小水疱及结痂。皮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伸面,有时可累及面部和头皮。常因反复发疹和剧烈搔抓,皮肤增厚粗糙,有时可出现苔藓样变和色素沉着,可伴有淋巴结肿大。(三)Hebra痒疹多在幼儿期发病,常发于丘疹性荨麻疹或荨麻疹之后。初为风团及风团样丘疹,待此类皮疹逐渐消退后,即出现正常皮色或淡红色丘疹,粟粒至绿豆大,质较硬,称为痒疹小结节,亦可发生丘疱疹。瘙痒剧烈,常因搔抓而出现抓痕、血痂及湿疹样变,继发感染时,可发生脓疱疮及淋巴管炎。数日后,皮疹可自行消退,留有黄褐色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发生点状小瘢痕。皮疹反复发作,亦可此起彼伏交替发生。多散在分布,亦可密集成簇。皮疹好发于四肢伸面,两侧对称,下肢病变往往较上肢重。腹部、臀部、躯干及头面部亦可发生。常有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颈部、腋窝、肘部及腹股沟等处,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为显著,称痒疹横痃。因病程长,患儿可出现失眠、消瘦和营养不良等症状。常延至青春期开始逐渐痊愈,也有少数患儿至成年仍然不愈。(四)结节性痒疹初为淡红色丘疹,迅速变为半球形结节,黄豆至蚕豆大小,顶端角化明显,呈疣状外观,表面粗糙,红褐色或黑褐色,散在孤立,触之有坚实感。由于剧烈搔抓,发生表皮剥脱、出血及血痂。结节周围的皮肤有色素沉着或增厚,呈苔藓样变。结节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伸侧为著,偶尔可发生于背部。数目不等,可少至数个或多至数十个以上,有时呈条状排列。慢性经过,可长期不愈。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偶有海绵形成及小水疱,真皮上部结缔组织水肿,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节性痒疹还可见棘层肥厚及真皮乳头神经增生。根据皮疹特征、好发部位及剧烈瘙痒进行诊断,但需要与下列疾病鉴别:1.丘疹性麻疹多在春夏秋季发病,病程短,无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疥疮有接触传染史,皮疹在指间、腕部、腋下、膝、肘屈側及腹股沟等处,以丘疹及小水疱为主。男性患者阴囊发生疥疮结节。水疱处可查见疥虫。硫黄软膏外用有效。本病致病因素较复杂,往往难以明确发病原因,治疗有一定困难。应尽量寻找病因,予以根治。(一)局部治疗以止痒、消炎为主。可外用各种具有止痒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制剂等。亦可冷冻或皮损内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二)系统治疗1.抗过敏治疗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组胺药联合或交替使用,同时辅以维生素C、钙剂以及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2.皮疹泛发、瘙痒剧烈者,亦可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3.有神经精神因素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催眠类药物,抑制神经兴奋性,从而缓解症状。4.对于难治的病例,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0mg,每天3次,待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或复方倍他米松1ml肌肉注射,每3~4周1次。5.沙立度胺-mg/d,对部分患者有效。(三)物理治疗可试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结节性痒疹可用液氮冷冻、放射性同位素或浅层X线治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zctp/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