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便血了,是牛奶蛋白过敏吗

济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5.html

1、什么是便血?

便血是指粪便中有血迹存在。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将便血分为显性便血和隐性便血。显性便血即肉眼能看到的大便带血,如血丝、血点、血便。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可为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隐性便血(潜血)即肉眼看不到,而用实验方法能发现的大便带血。每日消化道出血量在5~10ml以上大便潜血即可阳性。根据出血的部位将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2、便血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宝宝便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为消化道疾病,下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特别是肛门、直肠与结肠部位的出血,但亦可见于小肠及上消化道出血,也有因全身疾病造成的。婴幼儿便血的常见原因:

⑴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造成的婴儿出血症:多发生在生后1-3个月,多见于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及纯母乳喂养儿,多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首发临床症状,其次为皮肤出血和消化道出血。近年来,由于新生儿出生时预防性注射维生素K1,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⑵肠道细菌或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肠炎:一般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表现为水样便、稀水便、粘液便或脓血便,可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者伴有脱水或精神、意识的变化。

⑶细菌性痢疾:多见于夏季,常有不洁饮食史,大便粘液脓血便,量少,排便次数多,可伴有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大便培养有助于诊断。

⑷食物过敏:由摄入的食物蛋白诱导的异常免疫反应,婴幼儿常见过敏原为牛奶和鸡蛋。如果引起消化道黏膜损伤,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称为食物过敏相关胃肠道疾病,以非IgE介导为主,也可经IgE介导或混合介导,与便血相关的常见食物过敏相关胃肠道疾病主要有以下3种:

①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多在2~24月龄内起病,罕见在学龄期发病,典型病例在摄入致敏食物数周内即出现症状,主要累及小肠,引起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可表现为间歇性呕吐、慢性腹泻、脂肪泻、腹胀、早饱和厌食等,血便较为少见,还可出现低蛋白血症、贫血、水肿等。症状的发生呈渐进性,超过50%婴儿远期伴发生长发育迟滞,体重和身高落后。

②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通常于婴儿期发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喷射性呕吐,伴或不伴有腹泻,严重病例可出现代谢紊乱、嗜睡、低血压、低体温、肌张力低下甚至休克。<2月龄的婴儿除了呕吐外,常表现为腹泻、便血和生长发育迟缓,较大月龄的婴儿可仅表现为呕吐而无腹泻发生,年长儿多数表现为呕吐。

③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过敏性直肠结肠炎):常见于婴儿,症状通常出现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典型表现为哭闹、稀便、血便和黏液便。可出现湿疹、拒食、烦躁、夜眠不安等症状,部分还表现为肠胀气、呕吐、排便时疼痛或腹痛等,但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一般不受影响。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亦较为常见。

⑸结肠、直肠息肉:因息肉表面糜烂、溃疡而出血,引起的便血,颜色鲜红或暗红,血附着在大便表面,或混入大便,大便一般为软便,无排便疼痛,无腹痛。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⑹肠套叠:因套叠肠段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膜水肿、坏死而造成出血,常为稀薄粘液或胶冻样果酱样便,可伴阵发性哭闹不安(每次持续10-20分钟,可间隔5-10分钟或更长)、呕吐等症状,病程持续或严重者可有全身症状,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腹部B超为首选诊断方法。3-9个月婴儿多见,2岁后逐渐减少。

⑺梅克尔憩室出血:憩室发炎导致室壁溃疡、出血,发病突然,便血量往往很多,便血时无腹痛或仅有轻微腹痛,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⑻肛裂:因排干硬便时肛管黏膜及皮肤损伤或撕裂,造成少量便血,鲜红色为主,滴出或手纸擦血,常有便秘史,大便干硬或粗大,伴排便困难,便时或便后有哭闹或肛门疼痛。

⑼痔疮:便秘病程较长者,可能因发生痔疮而便血,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和,出血量多少不一。

3、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牛奶蛋白过敏(CMPA)是指由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是3岁以内婴幼儿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大多为非特异性,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皮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甚或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有反流、呕吐、呕血、喂养困难、拒食、易激惹、腹痛、腹胀、腹泻、便血、便秘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喘息、哮喘、鼻炎;皮肤症状有湿疹、瘙痒、荨麻疹等;口腔症状有口腔过敏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急性全身过敏反应。

4、牛奶蛋白过敏是如何诊断的?

食物过敏(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过敏试验的结果,食物回避+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金标准方法。病史信息对于食物过敏的诊断非常重要,包括食物诱导的过敏反应特征(症状、发病的时间、症状发生前的情况)、发病年龄、饮食的详细信息,既往食物回避的情况、治疗干预、过敏性疾病的家族史。但单凭病史并不足以确诊食物过敏,其阳性预测值为50%。速发型食物过敏的诊断要求有过敏原特异性IgE的证据,皮肤点刺试验(SPT)或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IgE致敏状态并不等同于食物过敏。食物激发试验是在患儿回避可疑致敏食物,症状好转后,再次摄入可疑致敏的食物,以诱导过敏症状发生,从而明确食物过敏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受试者从小剂量开始摄入可疑致敏食物,逐渐加大剂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5、有关便血及食物过敏诊治的误区有哪些?

序号

误区

正解

1

大便颜色红色或黑色就是便血。

要排除饮食(红色食物、动物血)、药物(如铁剂、铋剂)、口腔和鼻咽喉部出血及母亲乳头破裂出血母乳喂养时吞咽入消化道等因素的干扰。

2

便血就是食物(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

便血原因有多种,要根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评估,食物回避+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方法。

3

便血就是肠炎引起的,给予抗生素治疗。

便血原因有多种,如果是肠炎引起,抗生素也不作为常规用药。如果是侵袭性细菌感染,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4

便血首先考虑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缺乏造成乳糖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的腹泻,主要表现为水样便、稀水便,有泡沫,或含有少量粘液,大便呈酸臭味,可伴有腹胀、腹痛、呕吐以及奶量下降等症状。如果病程较短,一般不会有便血。如果腹泻引起肛周皮肤糜烂或破溃时可有便血,要注意鉴别。在回避乳糖饮食之后,大便可以恢复正常。如果是牛奶蛋白过敏即使回避乳糖摄入,症状不会改善。

5

便血患儿如果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排除食物过敏。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并不能排除食物过敏,如果增高则提示食物过敏的可能性,但也要根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评估,食物回避+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方法。

6

血清食物特异性IgE增高就提示食物过敏。

血清食物特异性IgE增高并不同等于食物过敏,食物回避+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方法。如果IgE正常则基本可排除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7

血清食物特异性IgG增高就提示食物过敏。

血清食物特异性IgG增高并不足于诊断食物过敏,食物回避+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方法。

8

婴幼儿不会有直肠、结肠息肉

婴幼儿也可发生直肠、结肠息肉,引起便血,结肠镜检查可确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zz/8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