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editorsnote
安溪民间故事蕴藏丰富,在田头地角,月下灯前,经常可以听到,人们称之为口头文学。其中以传说为最,它包括李光地、詹敦仁、詹仰庇、官献瑶、唐桂生等的人物传说;包括“詹典嫂告御状”,“草霸王李大”等的史事传说;包括“凤城的来历”,“清溪改安溪”,“清水岩”等的地方传说;包括“豆鸟、土地公蛇、菠萝、暗棪”等的动植物传说;包括铁观音、黄金桂、木棍檨等的土特产传说;包括敬土地婆、吃“大劝”、舞龙舞狮、迎灯等的风俗传说。再次是幻想故事、动物故事、鬼怪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其次就是神话寓言。她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民间,等待我们去发现,去采撷。
本期推出林炳根、李永和、黄志专三位安溪作家深入白濑乡挖掘和整理的几则民间故事,旨在引导大家对安溪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的重视,这也是安溪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炳根
作者简介林炳根,男,年出生,安溪人。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安溪县文联《铁观音》编辑,出版有散文集《吾乡吾土》,作品多次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作品多次在《南方周末》《福建日报》《福建文学》等报刊发表。
白濑乡的民间轶事◎林炳根
白濑乡位于安溪县东北部,距离县城39公里,古时隶属湖头。湖头溪穿境而过,在今白濑大桥上方,只见两岸耸峙,翠绿欲滴,溪中怪石嶙峋,水流若奔,溪水与巨石相撞,白浪翻飞,水花四溅,涛声震天,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白濑溪声”,古时湖头八景之一,白濑乡因而得名。
白濑乡很早就有人类开发,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考古发现中,长基村临溪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早在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痕迹。而当地族谱记载,这里唐宋时期就有人居住,大部分为明清时期从外地迁徙并定居下来。
白濑乡与其他地方比较呈现三个不同特征:
一是古墓多。这里悬崖峭壁,不利繁衍,古时属湖头行政区域。明清时湖头出过很多进士举人,现白濑乡境内发现很多湖头李氏族人墓葬,大都属明清时期,还发现其他一些墓葬,年代或许更早,如兵部侍郎墓、天子墓、老爹墓等。相传夏夜,长基村村民站在飞凤寨上,曾听见敲锣打鼓声,像身穿白衣白裤的仪仗队从山头走过。
二是古寨多。白濑乡境内寨址特别多,几乎有山就有寨。如下镇的殿前寨、内堤寨、庵尾寨,苏山格的炉地寨、鼎仔寨等。山寨主要是防盗匪,也可能是土匪为抢占山头,把持路口以便掠夺过路行人财物而设。
三是古寺多。白濑乡境内古寺庙遗址也多,供奉的神祇不同于其他地方,如福兴岩供奉库司大王,是管理仓库的神,上灶洋的地方还有跑马射弓的练武场遗迹等。这里的庵岩遗址特别密集,如九凤岩、狮头岩、秋炉庙、蔡坂庵等,数目众多。
在长基村还发现一户白头白毛,皮肤潮红,类似返祖现象的人,可能是古闽越人。在下镇村,古称霞镇,50多年前,在下镇水尾,一户周姓村民建房子时在溪底掏石,捡到一块花岗岩石碑,上刻“霞苑”二字,笔力遒劲,类似“仙苑”碑,可能为朱熹所题,现存放在下镇村部。
白濑乡地处安溪永春交界,山高林密,地理位置特殊,虽很早有人类开发,但属贫瘠之地,兴兴亡亡,很少见诸史志记载,呈现诸多不同于安溪其他乡镇的地方。
(讲述:周伊尹 79岁 白濑乡下镇村 整理:林炳根)
灵圣岩的传说◎林炳根
在安溪县白濑乡王帽山半山腰上格村村口,有一座灵圣岩,一进三开间、歇山顶、砖木结构,始建清代道光年间,当地流传着一个建岩的动人传说。
上格村背枕王帽山,前与省道线湖剑公路隔溪相望,村子底下发源于永春玉斗的下镇溪和来自于西溪上游的剑斗溪两水在此交汇,两岸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水流湍急,地势十分险要。站在灵圣岩前望去,远处山峰重重叠叠,蜿蜒起伏,横卧在眼前的山峰,似一神龟,正俯头吸水,风景极佳。
上格村两水交汇,上连汀漳,下抵湖头,枕山际水,古时设有渡口,收放竹排。相传上格村先民在该村一个叫宫仔坪的地方建有一庙宇,供奉佛祖,不知什么原因,佛像经常被白蚁蚀坏,村民十分苦恼,想择地重建岩寺。
重建岩寺,一没资金,二没岩地。一天夜里,该村洋上角落一位苏姓人家,单名叫“贡”的人,作了一个梦。梦里佛祖自称自己是泰湖祖师,说你们要建造岩寺,“要钱去溪边找,要地背大狮头。”说完祖师不见了,苏贡惊醒,感到十分诧异,冥冥之中又十分清楚,莫非祖师相助,托梦于他。
第二天,苏贡连忙把子孙召集起来,把昨夜祖师托梦的话告诉他们,并让他们到溪边看看。然而,青天白日,烈日当空,溪边无任何异象,他们整整等了一天,一无所获。第三天,他们将信将疑,又前往溪边等候,依旧太阳高照,正当他们打退堂鼓之时,溪水突然暴涨,从剑斗溪方向流下很多竹排,有的竹排上还捆着杉木,他们连忙把竹排一一打捞上来,原来上游下大暴雨,竹排主人流走很多竹排,因为他们帮忙打捞,竹排主人给了不少钱。又过一天,下镇溪方向,也下起暴雨,又流下很多竹排,也被他们一一打捞上来,又得到一些工钱。连续三天,他们在溪边等来了两天竹排,共计得到白银70两。村民大感神奇,祖师的话应验了,所得银两,全部用来畴建岩寺。
而在上格村东边有一巨石,屹立溪边,酷似人形,人称石将军,石将军前又有一巨石,酷肖狮子,当地有石将军赶狮的传说。而形似大狮子的巨石底下刚好有一开阔平地,正好印证泰湖祖师梦里的话“要地背大狮头”,于是村民在此拓建岩寺。岩寺地处村口,村民每天路过,感于泰湖祖师托梦,佛祖灵圣显应,就把岩寺取名为“灵圣岩”。
上格村村民主要姓苏,与长坑衡阳苏姓同宗,灵圣岩寺建成后到长坑衡阳割火,供奉泰湖祖师、忠翌尊王、五谷帝仙等。现存岩寺,为年翻建,年重修。
(讲述:苏赏 66岁 白濑乡上格村 整理:林炳根)
李永和
作者简介李永和,安溪县蓬莱人,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见于《散文诗》、《伊犁晚报·天马散文诗》、《泉州文学》、《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刊物。)
四周公游历白濑佛仔格◎李永和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十国战乱之后的闽南地区,人民生活渐入安定。
这天,一位身穿白色圆领长袍,面带慈祥的中年人悠闲地走在半山腰的古道上。山下是一条奔腾的溪流,穿过湖头境内,流往南安、泉州等地,是清溪县(今安溪县)境内的水上交通要道。溪上商船来往,络绎不绝。古道旁是葱郁的树木,山风习习,花香阵阵。此时正值阳春三月,春意正浓。道上常有步履匆匆的过客,中年人不时驻足欣赏山道两旁的风景,颔首微笑。若遇有路人停下歇息,他都会停下与他们攀谈,交流一路见闻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有人见他谈吐不凡,学识渊博,请教他的大名,他含笑拱手道:吾乃一介平民,喜四处游玩者。因他常游历于清溪县境内各乡,人们就叫他“四周公”。
此时他刚由湖头出发前往永春。这条古道是必经之路,过了前面的山阁就有小村落。所谓一层山一层人,这个村落叫佛仔格(今属白濑乡上格村),全村以农为主,是湖头与永春、德化交界处,所以就有人在道路旁做些生意,如油盐米布匹,开设客栈酒馆等。站在阁头往下看,可以看到湖头全景,尤其是那条穿越湖头境内的溪流,如一条清澈透明的带子,看得更加清楚,甚至可以隐约听到船上的号子声。若遇雨雾弥漫,眼前就是一片云烟飘渺的世界,犹如俯看人间仙境一般。
闲暇之余,许多村民都喜欢聚在阁头几棵不知年岁的老樟树下品茶聊天。正是如此,四周公每次经过这个村,都会在这里停留,甚至住宿几日,所以不少村民都认识他。
此时正是农忙时节,只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者在树下谈论家常,他们看到四周公远远走来,忙招呼他停下休息。看到老人们热情招呼,四周公拱手作揖,向老人问好。他刚要坐下,一位老者端起一碗茶水请他喝,四周公忙躬身接过,一口气喝完,再将茶碗轻轻平放桌上,还竖起大拇指盛赞茶水之好。
正当他们谈得兴起,一位穿短衫的中年汉子朝树下一瘸一拐地走来。
一位老者喊道:“阿民,今天怎么没下田干活?”
只见阿民一边向老人们摆摆手,一边哀叹道:“左脚趾溃烂严重,无法下田干活了。”
四周公起身把阿民扶到石凳坐下,然后蹲下身仔细观看阿民的左脚。只见五个脚趾的根部都是鲜红色,有些细皮未脱落,趾上留有不少抓痕。四周公挽起袖子,伸出手把阿民的左脚轻轻抬起,低头从脚底仔细观察,只见五个脚趾溃烂十分严重,有血水往外渗。
“阿民,脚趾一定很痒吧?”四周公问道。
“是啊是啊,实在太痒了就拼命抓,直到抓出血了,既痒又痛。”阿民痛苦地说。
“咱很多种田人都这样,双脚长期泡在水里,时间长了都这样,十个脚趾头好像被水里的什么东西咬过一样,又痒又痛,有的溃烂得都快见骨头了。看了很多郎中,用了不少草药都没能治好。”一位老者边叹着气边说。
四周公一边听一边思索着。
四周公突然眉头一展,说:“阿民,到你家去,用我的方子你试试。”
“如果真能治好,可真得谢谢四周公。这可是我们种田人的老毛病。”阿民感激地说。
阿民一瘸一拐地带着四周公来到家里。四周公向阿民要来一把柴刀,到门口的竹林里砍来一根干枯的竹子,把它砍成几段,再从屋檐下拿来一把锄头,点燃竹子,把锄头放在火上烤。干枯的竹子烧得噼噼啪啪,火苗不断地舔着锄头,不到一刻钟,只见铁块上流着许多黑糊糊的汁。
四周公叫阿民拿来一小块纱布,把黑汁擦在纱布上,再用纱布去擦拭阿民的脚趾。纱布上的汁擦干了,就继续把锄头放在火上烤。几次下来,阿民的脚趾被抹上不少黑汁,觉得脚不痒也不痛,紧锁的眉头舒展了。
“如果晚上还会觉得痒,你就用这法子多上几次药,不出两天就会痊愈。”四周公叮嘱阿民。
阿民执意拿出一点钱作为诊金送给四周公,四周公始终不肯收下,还对阿民说:“我常年出入这里,乡亲们给我茶水喝,从不收我的茶水费,这等恩情令我感激不尽。我略懂歧黄,以后如有需要我帮忙的只管说一声。”说完就辞别了阿民。
四周公这药方,治好了不少村民脚趾溃烂的皮肤病。以后村民再有疑难杂症都会求助于四周公。
话说又有一日,四周公刚到佛仔格的客栈,就有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前来找他。原来她的孩子这几天全身奇痒难忍,直到抓得鲜血直流还止不了痒。四周公让孩子脱掉上衣,让孩子在他面前转了一圈。只见这孩子的指缝、肘窝、腋窝、脐周、腰部都有血痂,还有脓疱。听孩子母亲讲,到了夜间更是痒得厉害,越抓越痒,越痒越抓,孩子都无法睡觉。
四周公一边帮孩子穿上衣服,一边告诉孩子的母亲,回去之后拿一点硫磺,再加点茶油搅拌后涂在疮口,几天之后就会好。这位母亲依此法果然治好了孩子的疥疮。这方子也在当地流传开,治好了不少人的疥疮。
四周公为村民留下许多治疗疑难杂症的药方,这些药方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的村落都知道,不少药方至今还在民间广泛使用。
由于四周公知识渊博,许多村民都喜欢听他谈古论今,四周公就自己的见解引经据典,教化民众孝悌行善,鼓励村民重视子女读书。(现在的佛仔格还有多处古时书房遗址,可见当日此地读书蔚然成风,包括现在村里健在的80多岁的曾秋、蔡树还不时谈起昔日在书房读书的热闹情景。)
后来因四周公协助蔡襄建造洛阳桥有功,羽化成仙,被封为“四周游大仙”。乡民感念其功德,就在佛仔格的阁头修筑一座庙宇,常年供奉,千年来香火不断。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人为毁坏。后来,乡民们就在原址用长石板搭成石龛,内设香炉,供奉“四周游大仙”。附近村民常到这里烧香祈福,据说“四周游大仙”有求必应。
(根据安溪县白濑乡上格村佛仔格蔡荣章老人讲述整理)
黄志专
作者简介黄志专,男,安溪县参内乡大厝村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至今已正式出版散文作品集《天涯三人行》、《修剪岁月》、《相约岁月》。
蝙蝠岩的传说◎黄志专
黄志专与林炳根、李永和等三人于年7月24日在县文联钟万福副主席的带领下,驱车前往福建省安溪县白濑乡采写一些频临失传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白濑乡政府有关人员热情邀请,选派该乡一些能言会道的民间“讲古”专家——苏赏、周伊尹、蔡荣章、陈金炉等四位先生,分别给我们讲解该地的一些民间故事。下午并由熟悉当地地理地形的村民苏赏先生带我们一行三人从上格村洋上角落出发,过厝巷,下山坡,进幽林,穿竹缝,钻芦苇,绕树藤,跨山涧……历尽千辛万苦,耗时两个多小时,先后实地踏访观看了滴水石、蝙蝠岩、灵圣岩以及上格村前后左右一些山脉水道等自然景观,虽然汗渍浸湿了衣裳,虽然蚊虫叮咬了肌肤,却满心喜悦,眼界顿开,颇有收获。现在,笔者根据讲述与我们实地察看的情况,予以记叙而载之。 ——题记
(一)石佛显灵
在福建省安溪县白濑乡上格村地处王帽山山脉。翠山葱茏,连绵不断,如波浪翻滚。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悬崖峭壁,不在少数,看上去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更为奇怪的是,
这里从山上到山脚,民居屋舍、岩峰石壁、溪边奇石次第覆盖,十八罗汉松星罗棋布,站岗放哨,守护一方水土的黎民百姓。
就在这外人看来有点特殊的地理山脉之中的上格村洋上角落民宅之下的半山腰有一个岩石洞。当地百姓把这个洞称作蝙蝠岩或曰蝙蝠洞。顾名思义,所谓蝙蝠洞,就是蝙蝠栖息之所。此地,蝙蝠众多,呜呜嘿嘿地飞进飞出,或在空中盘旋翻飞,或在翠竹丛中穿梭往来,或钻进洞里停歇片刻旋即飞出……特别是气候突变,蝙蝠更是一片黑压压,整天不间断地飞进飞出,唧唧啾啾的声音响彻天穹,叫人胆战心寒。但当地村民却习以为常,常引以为豪,口耳相传。
这个蝙蝠洞,上看岩石,岩石的顶面是平坦的,大约一二十平米。下看岩石,则是一个岩洞。岩石硕大无比,依山外凸,岩石下方自然形成一个洞穴。这个洞大约一二十平方米,岩洞右侧斜上方,有一个较小的洞。虽说是小洞,却也有一二十平方米。洞里有仅供一人就寝的一张石床,石床前方有个窗户,透出洞外的光线。
蝙蝠洞洞口之前,有翠竹古松等丛林遮蔽,洞内下方服侍一尊石头佛像。这佛像体型膘壮高大,较为雄壮。据说这是伽南公。这个洞,从宋元时期就有和尚居住。佛像右侧上方有一窟隐蔽的泉眼,里头蓄满一定量的水,仅供和尚一人使用。旁边有一石头堂案桌子,供善男信女祈求跪拜时摆放供品的地方。
这里服侍的这尊伽南公还挺灵验的,被当地人奉为神明。凡是善男信女或平头百姓,达官贵人,均十分信奉、准从,香火陆续不断,虽然比不上其他宫庙那么旺盛,但在仅几千人口的地方算是不错的啦!要是当地村民百姓,有什么东西丢失,去找伽南公拜拜,伽南公马上会显灵,给你一个指点,让你很快就找到丢失的东西。
据说,当地有一个村民的一头牛丢了,村民马上准备一些肉、豆干、鸡蛋、金纸等供品到蝙蝠岩的伽南公前摆放,供品一摆,香烛一点,香烟袅袅,口念声声,祈求神明显灵,指点一二,到底牛在哪里。结果,这尊石佛——伽南公马上说,牛在某一个山腰间吃草。主人起初将信将疑,按照指点,寻牛开去,果然找到正在山间吃草的牛。因为这里草儿肥美,牛有吃不尽的食料,又有一个小山腰可以遮风挡雨,牛儿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清闲日子,结果“乐不思蜀”干脆不回家,让主人白忙活了好几天呀!
从此,当地百姓把这尊石佛奉为神明,更是虔诚,顶礼膜拜,香火日盛。然而,到了文革期间,这尊石佛的头却被人砍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地有一村民同样是一头牛丢了,同样去找这尊石佛指明。石佛同样显灵,告知村民牛在什么地方。这个村民也照着去找,很多乡亲也加入寻找牛的队伍中去,找呀找,找了好几天,就是找不到,弄得村民身心俱疲,无功而返。其实,牛就在这尊石佛所指点的那个山坳,只是牛跌落山谷——死了,牛主一时找不到而已。那牛的主人,一气之下,顺手拿起手中柴刀,一边说:“准我一个鸟,把你的头砍掉。”话音刚落,右手往这尊石佛头上狠狠地砍了过去,“哐啷”一声响,结果,佛像的头掉落下来。然而,这个人刚走出洞口几步,正要顺着山腰小道回家之时,突然肚子疼痛,胀了起来,如气球吹气一样,越来越大,大得如西瓜一般,肚子疼痛难忍,就地打滚,连滚带爬,来到佛像跟前,跪地求饶,祈求神佛原谅他的鲁莽行为,答应给他好了,一定重新把佛的头给补上,并加以服侍。佛,本是慈悲为怀,马上原谅他的一时过错,肚子很快就好了下来。过后,这个人把他自己砍掉的头拿来给黏上,并年年服侍。
这事不胫而走,百姓口耳相传,香火更旺了。可惜,文革期间,这佛像也惨遭不幸,身首异处,至今不知去向,估计或埋于附近地下,或滚落山谷,或被人……横直无处考证。然而,后来,不知谁搬来一块形似佛像的石头权作石佛,供奉起来,至今仍有不少信徒,香火持续不断,袅袅升腾,为当地百姓送去平安,送去幸福。
(二)金鸡出米
这蝙蝠洞,洞内有一眼清泉,一般人看不见。但洞壁湿润,一个挽手,就可以摸到一股冰凉清澈的清泉。和尚就是饮用这眼清泉的,其他人是不能饮用的。这个和尚是从长尾潭的一个宫庙来的,住在这岩洞中。和尚,在此修行练功。菜,在洞口旁边的比较平坦的半斜坡上栽种。而米呢,哪里来?原来,蝙蝠洞山下有一只金鸡石头,状若金鸡,但会出米。人称金鸡出米或曰漏米。据说,这个和尚每天都要到下面去取米。每次取米,仅为一筒,够和尚一人吃一天。要是今天金鸡能多出米,就意味着第二天有客人要前来拜访磋商技艺,普度修行。
蝙蝠洞里的那个和尚每天种菜,下上取米,打坐练功……一天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但,懒是人的本性。虽然是和尚,修行不到家也难以摆脱俗气。每天这样周而复始地重复做着一件事,也难免感到厌倦与疲劳。所以,和尚嫌麻烦,心想:要是金鸡能多出些米,让拿回来,改多好呀!省得天天来去奔波。心有所待,就有所为。有一天,和尚打着一只布袋下山去取米了。他来到金鸡出米石旁边,蹲下来盛米。金鸡同样只出一筒米。和尚感到这样不成,便拿了一根木棒,伸进那只金鸡出米的地方,捅一捅,钻一钻,搅一搅,米一下子哗啦啦漏出来很多,和尚喜出望外,背着一大袋的米往蝙蝠洞爬去。虽然免受每天取米来去之劳累,但米仅仅吃了几天,就完了。吃完了米,没米了,和尚就得下山取米。而这一次,米所剩无几了,不足和尚吃上一天了,任凭和尚怎样弄那只金鸡,就是不出米。
从此,金鸡再也不出米了,那个和尚也就无米可炊了。不久和尚就走了……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这一年,当地的水稻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老百姓喜笑颜开。这是不曾有过的,人们感到奇怪。因为先前,金鸡漏米,当地农田插秧种稻,常年歉收,甚至有的年份的水稻却出不了谷子,水稻变成了“葱”,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只好少种水稻多种地瓜。而今,金鸡不漏米了,水稻反而丰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至今,还是个谜。我们不要去解答,把这个谜留着吧!让我们的故事更加神秘吧!
(三)以树为桥
蝙蝠洞前面有一条溪水。溪水滔滔流淌,滋养着这一代山乡村野的黎民百姓。就在蝙蝠岩正下面那条溪水上游两边,分别有一个和尚庙、尼姑庵。溪水这边的上游是寺庙,住着十八个和尚。古人有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佛境讲究圆满,所以有和尚庙的地方肯定尼姑庵。同样,在这条溪水的下游有个尼姑庵,住着十八个尼姑。平时,他们各自研修佛法,光耀佛理,广交善缘,布施佛光,普照天地,庇佑黎民百姓,备受当地好评,广为流传。
无论是和尚还是尼姑,其所学佛法都是相通的,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济世百姓。据说,为了交流佛法,长进佛法技艺,和尚与尼姑常开设讲座,交流心得。很多时候,都是在尼姑庵里布设讲场。和尚要要去溪水那边的尼姑庵传授佛法,诵经布道,就得横渡这一宽阔的溪水。当时,条件简陋,没有竹排之类的小舟可渡,怎么办呢?还好,溪水两边各有一棵高大茂盛的大树。据说,和尚要去尼姑庵开会,就双手抓住大树的树枝,腰身一个直挺,用力一甩,就从溪这边飞到了溪那边去了。之后,又从那边同样方法,飞回来,练就一番功夫。树,成了和尚过溪的桥梁。
可惜,时代变迁,当年溪两边的和尚庙与尼姑庵均不复存在,仅存少许可供考证的遗址。那树呢,也不见踪影了。
故事结束了,却留给后人以不尽的遐想。
(讲述者:苏赏,男,年1月1日出生,现年66岁,白濑乡上格村洋上角落人。)
(策划:钟万福/供稿:林炳根/摄影:林炳根/编辑:邱宏伟/拍摄地:安溪白濑/来源:行摄安溪)
本文内容来源《微湖头》。好文章同大家一起分享,感谢原文作者的付出。如有其他问题,欢迎联系小编。
喜欢就赞一个↓谢谢你看到了最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