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八月,梁从诫先生到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参加学术会议,当时正好我在那个中心做访问研究,他到我家做客,在交谈时,谈起他和父亲及祖父这三代知识份子在中国的命运。
考上举人,考官赐婚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见到梁从诫的人,都自然地把他和他的祖父联到一起,因为他祖父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从诫谈起祖父,也肃然起敬。
他讲述说∶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20岁考上举人。当时朝廷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后为礼部尚书)李云端。李特别欣赏祖父那一手好文章,看到那纯熟的文字和老道功力,以为祖父是中年以上。待当堂见面,才发现梁启超是个英俊少年,李考官当堂决定,将妹妹赐给祖父为妻。梁从诫笑道∶“就这么决定了我奶奶是谁。”梁启超毫无选择余地,只有叩头谢恩。稍后,一位地方主考官对李云端说∶让你抢先了一步,我原想把女儿给他。
康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随老师康有为出逃日本。在日本办报,初与孙中山合作,后因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著龙袍称帝。梁启超对此坚决反对,动员学生蔡锷将军起兵讨袁。58岁时,梁因病逝世。
梁启超在日本留学时,有了儿子梁思成。梁思成自幼聪颖过人。当时美国倡议把庚子年八国联军的清廷赔款减退,为中国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用这笔“庚子款”建了“庚子学校”,专门培养中国理工人才。
梁思成和太太林徽音都考入这所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拔去美国继续读建筑。梁从诫回忆说∶“父亲不仅学习超群,还是能工巧匠,去美前,曾亲手做了一个铜镜送给母亲。他们到美国后,母亲成为第一个在美读建筑的中国女生。”
“年,他们学成返回中国,父亲在东北大学创建了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抗战前,父亲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当时月薪四百银元。”面对北京飞涨的物价和知识份子的穷酸处境,梁从诫感叹说,当时四百银元相当值钱,因一个保姆月薪才两个银元即可生活;差别非常大。据可查到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年发薪帐目,图书馆长李大钊月薪六百银元。
设计国徽、纪念碑
“七.七”事变后,梁思成一家逃离北平。梁从诫问母亲为什麽要逃,林徽音说∶不愿当亡国奴,不愿看日本旗。他们在长沙租屋住下。但日机第一次轰炸,就把他们的住屋炸毁,庆幸那天全家外出。梁从诫说,他仅有的童年记忆是跟母亲在瓦砾中挖家里的东西,母亲找能用的炊具,他找积木。那年他五岁。
不久他腿上长了疥疮,母亲患了严重肺病,一家人贫病交加。长沙无法存身,全家又移居到重庆乡下。一天,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重庆,我们往哪儿逃?林徽音指著门前那条河说∶投河去死!幼小的梁从诫惊恐地拉著母亲的手说∶那我怎么办呢?林徽音一字一句地说∶国之不存,怎顾得你!她就是这样一位执拗、方刚的女性,这种刚烈的性格给她一生带来悲剧。
回国后,他在北京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教授,夫妻俩全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他们夫妇深得周恩来器重,不久,梁思成出任了国旗设计小组组长,后又出任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设计组长。国徽全国招标,林徽音的设计草图一下子“中标”。
北京古城墙万万拆不得
但好景不常,很快他们与党发生冲突,起因是拆北京城墙。当时的北京城墙可称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城墙,环城长达四十公里,有七百年历史,元朝就开工,明初建成,比明末建的八达岭还早,可谓真砖真墙真古董。中共要拆,梁思成和林徽音都坚决反对,认为无论从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美学价值,或者从给後人留点古迹的角度,都万万拆不得。
倔强的林徽音直闯当时北京市长彭真的办公室,跟彭真大吵一顿。彭真既不懂建筑,也不懂美学,说不过林徽音,只得端出“底牌”∶这是毛主席的指示。毛当时批示∶城墙是封建象徵,是皇帝挡农民的。今天党与人民心连心,不需要墙。林徽音只好退一步说∶可以把它改建成环城公园,在城墙上栽花、种葡萄藤,再放上长椅,在各处修登城墙梯道,在交通要道开口通车,这样,北京市民皆可在此休息娱乐,又可淡化“封建象徵”。
梁从诫说到此,特别感慨∶如果当年能采纳我母亲的意见,今天北京城墙将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壮景,不知游览外汇能增加多少,因为仅仅一个光秃秃的长城,就有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而且北京城墙还可解决北京公园少,游人拥挤,以至假日傍晚谈恋爱,公园一条椅子要同时挤两、三对的窘困现状。
梁从诫成了“梁三子”
梁从诫身上自小就显现出祖父和父亲的遗传与影响,他也聪明、好学、刻苦。二十二岁大学毕业,一九五八年又考上研究生,导师是苏联专家,攻读世界史、美国史,研究罗斯福新政。毕业後到云南大学任教。一九六二年,刚满三十岁的梁从诫调回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准备一展才华。
但文化革命来了,梁从诫的名字变成了“梁三子”∶批斗的牌子写著∶保皇党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修正主义的苗子。批判後,他被下放到江西乡下“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他学会了种地、扶犁、焊接,会开各种型号的拖拉机;他像父亲一样,也有著能工巧匠的素质,居然学得一手好木工,到过他家的朋友发现,那精巧的桌椅柜和书架等,都是主人的手艺。八年後,他被允许返回北京。七九、八O年,他有两次机会在北京为美国访问团会见邓小平做翻译。
三代人选择越来越小
梁启超、梁思成、梁从诫,三代人走了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典型中国知识份子的人生道路。我请教梁先生怎样看待他们三代人的共同点和差异。他不假思索地说∶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为了这种责任、爱国,而不顾个人;但三代人都是失败者。他们都不喜欢政治,但政治都找上门来。
谈到三代人的不同,他有些悲怆地说∶一代不如一代。学问祖父最大,父亲在建筑学上很有成就,我只是对中国现实的了解比祖父和父亲都深,在社会底层八年,直接感受到老百姓的痛苦。
梁从诫先生已是第三次访美。我问他感受,他直截了当∶“多元。这里让人有更多选择。我们三代人的最大悲剧是选择越来越小。”
复杂的民族情结
梁从诫後来做了北京文化书院副院长。虽然一生坎坷,但他仍对国家有著深深的爱。他告诉我,母亲也是这样,当年肺病非常严重时还坚持画“国徽”草图。後来手都拿不动笔,呼吁困难,还支撑著画完大纲,最後细部由父亲和朋友等完成。
——原载美国《世界日报》周刊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五日(转载时有删节)
作者注∶今天看到梁从诫先生去世的消息,一阵伤感。把网络时代之前的旧文打字(只有个别字的修正),发到网络以悼念梁先生。他们祖父三代人失败的原因,值得所有中国知识份子思考——二O一O年十月二十九日。
虽然网络上及维基百科等,都是用“林徽因”,但当年跟梁从诫访谈时,他用的是“林徽音”。後来梁从诫给他母亲出了本文集,分别在台湾天下出版社和中国百花出版社出版,书名也是《林徽音文集》,所以,为尊重梁先生的意愿,本文用的是“林徽音”。据查,林徽音是梁从诫母亲的本名,後因跟别人重名,改成林徽因。但梁从诫执意用“林徽音”这个原名,没有问过其原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