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药用植物系列已经到了第三期,借用老子《道德经》上著名的这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希望我们的药用植物系列分享也能够生生不息,更期待能真正让大家有所受益。在这里要感恩给予鼓励、提出建议的老师、朋友们,让我有了坚持写下去的动力。
今天的主角是杠板归。可能有人会问:杠板归是不是少数民族用药?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是完全无厘头的,因为在我们版的《中国药典》中收载的中成药姜黄消痤搽剂(苗药)中就含有杠板归,如下图:
初见杠板归,还是四年前在爬梯子山的时候,一路上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徐凌川教授带大家认识各种植物,由于当天见到的药用植物太多,以至于对它的印象并不深刻。直到后来听中医普及学堂的曾培杰老师讲课中提到,对于带状疱疹可以用杠板归鲜草捣烂外敷,消肿败毒,可以说是疗效独特。杠板归有这样的功效,会让多少患者受益啊!
据文献报道,杠板归中含有黄酮、蒽醌、萜类、酚羧酸类化合物以及其他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等功效;有抗病毒、抗氧化、抑菌、保肝、抗肿瘤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带状疱疹、烧烫伤、痔疮、疥疮湿疹、激素依赖性皮炎、毒蛇咬伤、百日咳的治疗等。
虽然杠板归在中医传统的辨证处方中并不常见,但在擅长于使用鲜草药的民间草医郎中手里确实是非常好用的一味草药。杠板归其实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主要生长于海拔80-米的田边、路旁、山谷湿地,所以并不只是属于苗药。我也曾经在莱芜九龙大峡谷的山坡路边上见到过杠板归。
下面这张图片,是年寒露节气的前夕(10月5日),济南梯子山上的杠板归。从这张图片上看,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杠板归的果实——蓝紫色的,比较罕见吧!
不过,杠板归作为药用的话,是地上部分入药,最好是在夏季开花时采割,鲜药使用或者晒干留用。
从植物学上来分,杠板归PolygonumperfoliatumL.为一年生攀援草本,属于蓼科植物。中药药性上(药典记载),按性味与归经来讲,是酸,微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的功效,可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小儿顿咳,水肿尿少,湿热泻痢,湿疹,疖肿,蛇虫咬伤。
由于杠板归在我国各地有着广泛的分布,因此它也拥有众多的别名,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记住,咱们这里只介绍两种别名:蛇倒退、犁头草。这两个别名,都与杠板归植物的外形有关。由于它基本上浑身带刺,连蛇见了也会避让,民谚曰“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即是十分形象的描述。而杠板归不仅外表“吓蛇”,它确实也具有治疗蛇虫咬伤的作用。
下面就科普与专业相结合来描述一下杠板归的性状,以方便大家辨认:它的茎略呈方柱形,有棱角,多分枝,直径可达0.2cm;别具一格的是棱角上有倒生钩刺,见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上次我们在讲白英时曾提到过“有毛清风止痛痒,有刺凉血解毒功”(草药辨性歌),还有句青草药歌诀叫做“有刺排脓疮”、“叶边有刺皆消肿”,也就是说,这种带刺的草药多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因此在民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带状疱疹、蛇虫咬伤等。
再来看杠板归的叶子,很有趣,这也是最有特色的鉴别点:它的叶互生,有长柄,盾状着生,这个比较普通;但是它的叶片形状是近等边三角形就少见了,而且在下表面叶脉和叶柄均有着倒生的钩刺;还有更好玩的,是它的托叶,请各位仔细看,每个托叶的鞘是环包于茎节上的。
我们总结一下杠板归的外形,有三大特色:一是近等边三角形的叶子,二是茎、叶脉下表面和叶柄均布满了倒生的钩刺,三是托叶的鞘环包在茎节上。相信只要记住这三点,即使没有见过,如果有缘偶遇的话,也一定可以辨认出杠板归了。
特别说一下:对于皮肤疾患,表现为热毒证的,比如:带状疱疹,疖肿,蛇虫咬伤等,我们可以多一个选择来缓解病痛,那就是鲜草药外敷法。除了杠板归,更为人们所熟知的马齿苋或咸酸草(三叶草)也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能够随手可得的。以上任何一种鲜草药捣烂过后,用花生油或香油调在一起,敷在患处,一日数次,均可缓解“红肿热痛”的症状。
本期编辑:房广星 审稿:赵雪梅
往期文章回顾
我们身边的药物植物系列之一:土大黄
我们身边的药用植物系列之二:白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