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肤外用药物的剂型与选择技巧
(1)皮肤外用药物的剂型:
1)粉剂:适用于急性皮炎、湿疹未发生糜烂时。常用有滑石粉、氧化锌粉及炉甘石粉等。
2)溶液:适用于急性湿疹和皮炎发生糜烂、渗液时。常用有3%硼酸、3%醋酸铝、0.1%尹沙吖啶溶液及生理盐水等。
3)洗剂:用于急性皮炎而无渗液者。常用有炉甘石洗剂及复方硫黄洗剂。
4)酊剂和醑剂:适用于慢性皮炎苔藓样变、真菌性及瘙痒性皮肤病。常用有碘酊、樟脑醑和水杨酸醑、止痒醑剂、癣药水等。
5)油剂:适用于亚急性皮炎及湿疹有少许渗液者。常用有40%氧化锌油剂。
6)乳剂:适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和湿疹。
7)软膏:适用于慢性皮肤病和神经性皮炎。常用的软膏如复方苯甲酸软膏、硫黄软膏、尿素软膏等。
8)冷霜制剂:是皮肤科最常用的一种制剂。常用的冷霜制剂,除了加有止痒药物的止痒霜剂(如必舒膏)、防止皮肤水分蒸发的尿素霜(如治裂膏)外,最常见的就是各类皮质类固醇类激素霜剂(如氟轻松、地塞米松、曲安西龙、哈西奈德等)。
9)糊剂:适用于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和湿疹。常用有氧化锌糊剂。
10)硬膏:适用于慢性浸润肥厚性皮损,如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等。
11)涂膜剂:常用于治疗慢性皮炎和角质增生性损害,亦可用于预防职业性皮肤病。
12)凝胶剂:用于急慢性皮炎的治疗。
13)气雾剂: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或感染性皮肤病。
(2)皮肤外用药物选择技巧:
1)剂型选择:根据不同的皮损选择不同的药物剂型。如急性炎症性皮损仅有红斑、丘疹和水疱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有糜烂、渗出多时选用溶液湿敷。亚急性炎症性皮损伴少量渗出时选用乳剂、糊剂或油剂。慢性炎症性皮损者可选用软膏、乳剂、硬膏、涂膜剂及酊剂。无皮损仅有瘙痒者,选用乳剂或酊剂。皮肤破损、渗液多或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溶液制剂,可用湿润疗法,半暴露处理。
2)药物的选择: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化脓性皮肤病可选用抗生素;真菌性皮肤病选用抗真菌药物;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瘙痒性皮肤病首选止痒剂等。
3)药物的浓度要适当,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先用低浓度,以后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皮损情况逐步增加药物浓度。
2.皮肤外用药物前的皮肤准备
(1)患处表皮结痂或痂与毛发黏结时,不可在痂上搽药,可先在痂上搽无刺激性软膏后包扎,经24小时掀开,痂软化脱落,剪去毛发,根据病情再适当涂药。
(2)患处有毛发者应先剪去毛发,再进行清洁或搽药。
(3)患处已形成脓疱时,先用75%乙醇搽洗消毒脓疱周围皮肤后,剪除疱壁然后用药。如为大水疱,应在消毒后剪破疱壁放出液体,不必剪除全部疱壁。如大水疱已破裂,可将疱膜剪除,然后用药。
(4)患处表面脓性分泌物较多时,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浸湿棉球清洗或用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选用适当的药物外搽并用纱布包扎;若患处表面分泌物为浆液性,可先湿敷或直接搽药物。
(5)涂擦药物前先用温水与中性肥皂清洁皮肤,如有皮炎则仅用清水清洁。
(6)患处皮肤表面原有药物的清洗:糊剂或其他脂肪性药物,可用植物油或液状石蜡轻轻清洁拭净;粉剂并已干燥硬结者,应用温水浸泡后再揩去。
3.皮肤外用药物的给药技巧
(1)擦药前清除皮损上的痂皮、鳞屑等,如病情许可,用淋浴或浸泡清除,必要时剪短患者头发。
(2)外用气雾剂、洗剂等混悬剂使用前应充分振荡摇匀;洗剂和糊剂不宜用于毛发处;软膏、硬膏禁用于渗液较多的急性皮炎;有糜烂、渗出时不能用酊剂;皮肤有皲裂、急性炎症或渗出性糜烂的患者,亦不能使用酊剂。
(3)随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有刺激、过敏或中毒现象,立即停药并报告处理。
(4)对慢性过度角化皮损,适当用力涂药,以利于药物渗入。
(5)外用溶液给药技巧:
a.外用水溶液主要用于湿敷,一般常用为开放性冷湿敷。先用湿敷液或植物油将患处洗净,将4—6层消毒纱布浸于药液中,取出挤去多余药液,以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务必贴紧皮损),经常加水溶液,保持一定湿度。渗出液多时底层纱布每天更换2—3次。在渗液少时,可用绷带包扎以延长湿化时间。
b.大面积湿敷,溶液浓度宜低,湿敷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1/3,以免某些药物吸收中毒。
c.寒冷季节做湿敷时应注意保暖,以免受凉。
d.外用溶液包括洗剂、搽剂、乳剂、酊剂和醑剂等。与软膏、霜剂同时使用时,应遵循先水后膏的使用原则。外用溶液片剂或颗粒应溶解后用,如高锰酸钾片应取1片加水mL准确配制。
(6)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酊剂和醑剂等)不宜用于薄嫩皮肤部位,如乳房下部、面部、婴幼儿、腔道周围皮肤、黏膜及外生殖器。
(7)膜剂按病变部位大小剪取,贴于皮肤用胶布固定。涂膜剂将患处洗净拭干,沿同一方向涂敷患处,待干成膜即可。避免与水接触,一旦沾上水,切勿用手擦,晾干后不影响疗效。
(8)软膏与霜剂给药技巧:
a.使用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浸泡10—30分钟,使角化的厚皮泡软,剥除浮皮,再涂上软膏,可使药物更好地渗入皮肤。
b.软膏涂药后不要覆盖患处,因为软膏含油质较多,不能暴露的部位可用油纸覆盖,以防因衣物蹭掉药膏而影响疗效。霜剂用药后应暴露患处,不要包扎。
c.软膏吸收较慢,一般每天用药1~2次。霜剂一般每天用药2~3次。
d.软膏与霜剂不用于糜烂、渗出或有水疱的皮肤病,否则会造成皮损炎症加重。
e.清洗擦干皮肤后再涂药于患处,轻轻按摩涂抹于给药部位,直到药膏或霜剂涂抹均匀。
f.由于激素冷霜制剂的广泛应用,可给患者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如过度的使用激素外用制剂,往往可以造成局部皮肤萎缩、多毛、毛细管扩张,以及色素沉着;如果长期、大面积地使用激素外用制剂,可造成皮质类固醇激素吸收而引起的柯兴综合征(如肥胖、满月脸、向心性肥胖、血压增高等),所以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一般情况下每天使用两次即可。
(9)膏剂与贴剂的给药技巧:
a.黑膏药,应先放在微火上加温或将其浮在开水上面软化,待膏药不烫皮肤时再贴于患处。更换膏药的时间根据说明书上的药效持续时间来定,一般每天换1次。破溃的创面更应缩短换药间隔,以5—6小时为宜。
b.透皮贴剂:选择无毛发或刮净毛发的皮肤,用前除去透皮贴剂保护层,用手或手指轻压保证贴剂和皮肤的紧密贴附。用药部位宜为不进行剧烈运动的部位,如胸部或上臂。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及时更换新的贴膜,保证给药的连续性。
c.换药时应适度清洗患处,清除掉黏附在皮肤表面的药垢后,应让皮肤适当透气1—2小时。
d.硬膏制剂对部分患者可以发生胶布过敏。贴药后如出现剧烈的瘙痒、水疱甚至大疱,必须立即揭去贴患处的药物并按医嘱处理。
e.有的膏药必须贴于特定部位,如脐贴、穴贴。伤湿止痛膏应在扭伤发生24小时后再贴。
f.不宜贴在糜烂皮肤、感染处。
(10)糊剂给药技巧:
a.皮肤给药前先用油类将原有糊剂擦去,不可用水清洗。
b.毛发过长部位应先剪去毛发,再涂药。
c.涂于皮损后用纱布包扎。
4.治疗疥疮常用的外用药物首选10%—20%硫黄软膏(婴幼儿用5%)或10%—25%苯甲酸苄脂乳膏,其次,亦可用30%硫代硫酸钠溶液、甲硝唑等。
(来源:好护师)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