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这所大学爆发了大规模的伤寒疫情

白癜风的危害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0207/4574899.html
经过四个月的严密联防联控,我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目前,各级各类学校与其他部门一样,陆续恢复正常运作。而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区域,学校将处于错综复杂的开学复课情形之中。我国抗击疫情的斗争也将迎来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本文钩沉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第一所公办综合性大学即国立中正大学(后简称“正大”)的艰难抗疫活动,以为当下学校复课抗疫提供些有益的借鉴。01杏岭三害国立中正大学创设于年。其办学历时约十年左右。期间,正大先后在泰和县杏岭村、宁都县长胜镇和南昌市望城岗三地设有校址。此外,在赣县龙岭镇,正大也设过分校。而抗战时期正大的艰难抗疫活动主要是在泰和县杏岭村办学时开展的。上图为年10月,位于泰和杏岭的国立中正大学的校门,下图为大学校舍。据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校友周思孟回忆,在泰和县杏岭村办学时,正大背倚玉华山,面朝广阔平原,不仅环境清幽,而且气势雄伟,真可以称得上是个很好的读书场所。在周思孟看来,学校的自然景观与湖北珞珈山的武汉大学、湖南岳麓山畔的湖南大学相比,丝毫不逊色。年,著名文学家王易作词的《国立中正大学校歌》也印证了正大杏岭校址确实有着气派非凡的自然景观。校歌云:“澄江一碧天四垂,郁葱佳气追朝曦”。但可惜的是,杏岭这样一个具有优美景观的地方却隐藏着容易滋生传染病菌的危险。杨惟义(年照片),著名昆虫学家,江西本土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年一来到国立中正大学就投入抗疫,设计了在密室中用蒸汽高温熏杀学生床板中臭虫的办法。年12月,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曾做《杏岭三害》的卫生教育演讲,就深入分析过正大办学环境存在的问题。他说,杏岭有蚊子、臭虫和苍蝇“三害”。其中,蚊子猖獗主要是因为当地杂草丛生,四周都是稻田,各处池塘又不养鱼,以致杏岭的蚊子特别容易繁殖,容易躲藏。杏岭的臭虫多,则主要是因为当地的房屋多用木料建筑而成;正大的床桌凳椅也是用木料制成的。而当木料干枯时,臭虫可以钻入木料的裂缝里躲藏繁殖,并于夜晚出来叮咬人体,令人奇痒无比,难以入眠。许多正大学生就饱受其苦。有校友就说,当时正大学生功课很紧,白天学习完后,晚上就很想睡个饱,但偏偏臭虫要出来抽“税”吸血。他们刚刚合拢睡眼,半夜里就被臭虫咬醒。一看床板,底下臭虫成把。至于苍蝇繁盛,则主要是因为杏岭民众不太重视利用粪肥,以致人粪和畜牧的粪便随便抛弃在地,蝇类也就很快滋生。从医学上来讲,杨惟义声称的蚊子、苍蝇和臭虫“三害”正是霍乱、疟疾、伤寒、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中间媒介。当时,加上杏岭地处抗战前沿,人们的生活朝不保夕,许多人严重缺乏营养,免疫力低下。同时,旧中国的卫生教育开展不深入,杏岭人民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杏岭这个有着“三害”之地,同时也是传染病疫的重灾区。特别是疟疾的传播很普遍。不少人患上疟疾,身体一阵热,一阵冷,大打摆子。对这种惨况,杏岭一带就流传着谚语形容说:“泰和摆子甲天下,杏岭摆子甲泰和”。而在杏岭办学的正大也未能躲过传染病的侵扰,成为了战时我国传染病疫情比较严重的高等学府之一。02疫情肆虐国立中正大学在杏岭成立后不久就流行起各种传染疾病。据德育专家龚宝善回忆,在年来到正大工作后,他饱尝了杏岭一带疟蚊侵袭的痛苦。全家人常患疟疾,隔日发作一次摆子。他实在难以忍受,不得不辞职他就。而这样的传染病疫,正大学生更是感同身受。文法学院经济学系校友萧耀荣说,在年至年就读正大期间,由于杏岭一带疟蚊猖獗,大肆叮咬人,加上学校伙食差,营养不够,他的身体素质很弱,曾三次患上疟疾。每次得病后,摆子打个不停,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身体畏冷。有一次,他还处于病危的边缘。好在他及时吃到金鸡纳霜丸(也称奎宁丸),经过近30天的调养,才化险为夷。年12月14日,国立中正大学关于订购预防伤寒霍乱混合注射疫苗的电(江西省档案馆馆藏)除了疟疾外,疥疮、痢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疾病也在正大横行肆虐过。其中伤寒病的传播最为凶猛。众所周知,伤寒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该病是由人体感染到伤寒杆菌造成的。据医学人士研究,人体感染伤寒杆菌有多种途径。或是因为饮用过受伤寒杆菌污染的不洁净水,或是使用过未经消毒的携带有伤寒杆菌的衣服器皿,或是被携带伤寒杆菌的臭虫叮咬过,或是以苍蝇为媒介,吃过被伤寒杆菌污染的不卫生食品。而杏岭一带臭虫、苍蝇滋生,再加上师生饮用水源不安全,故正大多次流行过恶性伤寒病疫。其中,年下半年及年冬季两次流行的规模很大,不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引起人心惶恐,学校也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关于年下半年的情况,经济学系校友陈文龙、政治学系校友谭静皆曾做过一些回忆。陈文龙说,在年第二学期,因为饮水不良,正大爆发了一次严重的伤寒病疫。全校共有50余名学生感染,他也是其中之一。由于感染伤寒,时常发烧,脾脏肿大,他的食欲萎靡不振。病愈后,体力一直衰弱,在读完一年级后便被迫回萍乡老家休养一年。另一位患者谭静皆也对这次伤寒病疫深刻印象。他说,这次疫情是在姚名达、吴达昌烈士殉国之后的这一年秋天爆发的。当时,疫情在杏岭很猖獗,数十名学生感染伤寒。其中,半数不幸疫殁。作为这次病疫的患者,谭静皆幸运地闯过了鬼门关一劫,但病愈后头发尽脱,直到两个多月后才有所恢复。到了年冬季,正大再次爆发伤寒疫情,规模比年的还大,造成的伤害也更加惨烈。据悉,这次疫情从11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12月底。患者既有学生,也有校工,还有教员。其中学生患病最多。因为疫情猛烈,一些学生离开学校躲避。正大也不得不停课两周,以全力抗击疫情。据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校友邵继尧回忆,当时正大杏岭校区天天可医院的病号,以致住院最多时有学生百余人。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学系校友林增平也谈到过这次疫情,读后令人心有余悸。他说:“国难方殷,学生体质差,又缺医少药,致相继有感染伤寒的同学死了几个,医院。校内人人自危,一派惶恐凄凉景象。杌陧不安地折腾匝月,才告缓解。”在这次疫情中,一位资赋优异、才学出众的文史系学生熊振湜不幸感染伤寒去世,颇为令人惋惜。据藏书家王咨臣回忆,熊振湜出生于南昌月池熊氏村的一读书人家庭,自小就读过家中很多藏书。文史、数理,无不精通。在年的全国高初中会考中,熊振湜的总成绩名列全国第一,一举获得林森主席奖学金。在年考入正大后,熊振湜更是发愤图强,争分夺秒地学习,曾同时学习日、法、德语,半年后便能自行阅读相关外文书刊,并著有一卷诗文稿,遂深得胡先骕、王易、欧阳祖经、姚名达等人的赏识。无奈天妒英才。平时学习刻苦的熊振湜身体透支过多,在年冬季的疫情中没能抵挡住病魔的攻击,染上恶性伤寒,肠道穿孔,失血过多。医院治疗已为时过晚,医院逝世,年仅22岁。在年3月正大举行悼念因伤寒死亡学生的公祭时,校长胡先骕就因熊振湜的英年早逝而恸哭失声,久久无法自抑。03大爱仁心面对一次又一次传染病疫情的冲击,国立中正大学采取过许多办法进行顽强而坚决的抗疫。第一,整合校内外力量,组织防疫抗疫部门。年5月,正大成立了旨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治理校内外环境的领导部门——卫生委员会。委员会由总务处主任、体育卫生组主任、诊疗室主任等人组成。该会后来成为正大进行常态化抗疫的领导机关。在成立的当年,卫生委员会就在体育卫生组主任曾仲鲁教授的领导下,着手开展预防疥疮传染病的工作。在年下半年的抗击伤寒病疫中,委员会又在总务长邹邦钰的组织下,决定在校内着手消灭疟蚊、苍蝇和臭虫三害,修筑生活用水蓄水池等一系列活动。除卫生委员会外,在年冬季恶性伤寒大流行期间,正大还成立了临时抗疫领导部门——防疫委员会。该会由正大校长、训导长、总务长、校长办公室秘书、体育卫生组主任、军事管理组主任、诊疗室主任以及校外医疗专家黄克纲(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年后担任北京医院第一任内科主任)、程懋平(传染病专家,医院担任传染科副主任)、邢大春(传染病专家,时任江西省卫生处技正,年后担任江西医学院教授)等人组成。委员会成员级别高,力量强,对领导当时正大抗击伤寒病疫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着力治疗传染病患者,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当疫情不严重时,正大救治患者通常由诊疗室负责。据统计,年,正大诊疗室门诊全年接待人员人,多为内科传染病患者。当疫情严重时,诊疗室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一面在校内设立临时病房,一面联系设医院、医院,请求他们接收治疗患者。此外,正大有时还会致函周边县区的传染病专家来校诊治。在医治过程中,校内外医生和教师们展现出对患者特别是学生患者的莫大关心。据经济系校友邹嗣奇回忆,在年冬天的疫情中,医院专门成立了隔离病房。著名传染病专家、医院院长刘南山教授(年后担任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任教)还千方百计找来进口抗菌药物——磺胺噻唑来治疗学生。一有时间空闲,刘南山便亲自组织抢救患者。学校方面,为了减轻学生的医治负担,正大还向教育部及江西省政府申请专款,以承担学生患者的住院费用,减轻贫困学生的负担。同时,正大组织学生轮班护理患者。校长胡先骕、教务长罗廷光还给熊振湜等伤寒重病号献血。作为这次疫情的重病患者,邹嗣奇也得到正大校领导的输血,从而化危为安。当四十多年之后知道此事,邹嗣奇很吃惊,很感动。他万万没想到,胡先骕这样一位国际知名学者竟然会给一名普通大学生输血。年5月,国立中正大学制订卫生实施办法(江西省档案馆馆藏)第三,抓紧开展卫生教育,不断治理校园环境。这些工作主要由正大校内专家着手。卫生教育方面,年5月和12月,正大先后邀请农学院昆虫学家何琦和杨惟义开展科普演讲。其中,何琦发表了《疟蚊与疟疾》的演讲,杨惟义发表了《杏岭三害》的演讲。同年12月,正大诊疗室在《国立中正大学校刊》上专门发布预防伤寒病的广告,要求全体学生平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努力做到:(1)勿饮生水,或生水做的汽水、冰淇淋;(2)不要吃生冷菜蔬果物(欲食果物也须削皮为宜);(3)不要吃苍蝇爬过的东西,便前便后须洗手;(4)不要与伤寒病人接触;(5)要隔一年注射一次伤寒预防疫苗。治理环境方面,年11月,卫生委员会分别邀请杨惟义制定清除疟蚊、苍蝇和臭虫“三害”的方案,工学院何正森教授设计开辟生活水源及修筑生活用水蓄水池的方案,森林学家黄野萝设计水塘养鱼清除害虫的方案,诊疗室主任杨彥伟拟定预防伤寒的方案。年11月,当伤寒疫情初起之时,学校又邀请江西省防疫大队来校举行消毒大清洁。年,在伤寒疫情结束后,卫生委员会为了防患于未然,还决定再次治理学校环境,开展了清洁学生饮用水源、整洁厕所、清除垃圾等等活动。年11月26日,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请江西省卫生处防疫总队来校施行井水消毒的函(江西省档案馆馆藏)此外,正大还经常勉励学生要加强体格锻炼,并专门出台规定要求新生入学必须接受体检,老生注册时也必须做体检。通过这些办法,正大保障了大部分师生的宝贵生命,将传染疫情造成的损失控制到一定的程度,使得学校能够在杏岭弦歌四年。直到豫湘桂战役之后,才不得不迁往宁都县继续办学。在抗疫中,许多学生也深受教育,深受感动。即使在耄耋之年,他们都很怀念正大这一生命避风港,很感谢当时的医生与教师们的大爱仁心。当然,由于旧中国特别是战时我国药物奇缺,正大的抗疫很难彻底清除传染病菌。只有到年以后,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科技的进步,这种情况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yy/5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