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时,读了一两个月甚至大半学期才领到新书(课本)是常有的事,有个周六下午,父亲从学校回来了,我对他说,爸爸,我们发新书了,他说,好啊,拿过来给我看看,我连忙把新书递给他,他快速翻了起来,当他翻到算术书的最后几页时,他停了下来,认真地看着,边看边点头,看完后他眼里满是惊喜和诧异,问我:“这是你做的?”我说:“是的”。“告诉我,你是怎么做的?”我说我是先看例题,再做的。例题上不是说先做乘除再做加减,先做小括号再做中括号,最后做大括号的吗?他就指了一道题叫我做,我很快就做出来了,谁知他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了句,后面的都会做了,这书还怎么读?(算术书前面的大部分内容无非是些简单的加减乘除,后面的才是稍难一点的四则混合运算。)
吃晚饭的时候,爸爸对妈妈说起了此事,妈妈很高兴,却有点无奈,说,会读书有什么用?现在推荐上大学,我们又没有什么关系,再会读书也轮不到我们的小孩读大学,爸爸却说,这种推荐制度是不合理的,恢复高考(他至今还把恢复高考说成呵护高考)是迟早的事!
那是我对大学一词最早的记忆,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后知后觉,爸爸多次说到的恢复高考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真的不懂,只知道爸爸很希望恢复高考并且坚定的认为将来一定会恢复高考。
又是一个周六的下午,爸爸回来了,只见他满是欢喜和兴奋,迫不及待地对我说,恢复高考了,终于恢复高考了,真是大快人心啊,于是从他的包里掏出一份报纸,指给我看,我虽认真的看了报纸,对报纸的内容依然是一知半解,也不明白爸爸为什么对恢复高考那么感兴趣,我隐约可以感觉到恢复高考与我考大学有某种联系,看他那高兴劲,好像恢复了高考,我就能上大学了。
小学没象样读什么书,转眼就读初中了,记得有一次,父亲拿出纸和笔,出了道鸡兔同笼的数学题叫我做,我没动笔,就说出了答案,父亲一听,简直是拍案称奇,忙问我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说我先用总头数除以二,即鸡兔各占一半,再看脚的总数目,鸡的乘以2,兔的乘以4,两者相加,如远不够数,即兔子数量增加几只,鸡的数量相应减几只,反之,则相反。父亲说,你做的这道题,是今年中专考试的最后一道题,20分呢,这道题是要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你还没学到,没想到你这么快,不动笔就算出来了,你的思维太好了,象你这样的人不读大学谁读大学?我要让你上大学!
从此父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