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80岁。全身皮肤瘙痒3年,反复复发加重1周。3年前患者在立秋后皮肤开始出现瘙痒,冬季加重,反复发作。1周前立冬,患者明显感觉全身皮肤瘙痒剧烈,未见原发性皮疹,可见全身皮肤干燥、脱屑、抓痕、血痂,肩胛部部分皮肤呈暗红色苔藓样改变,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明显。
风瘙痒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亦称痒风。《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其临床特点是: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临床上有局限性、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最为多见,泛发性者可泛发全身。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瘙痒症。
禀赋不耐,血热内蕴,外感之邪侵袭,则易血热生风,因而致痒;久病体弱,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袭,血虚易生风,肌肤失养而致本病;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或饮酒,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而发本病。
西医学认为,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常见的内因有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内脏肿瘤、感染性疾病、神经障碍性疾病、妊娠等;常见的外因有环境因素、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等。
1.诊断
临床表现 好发于老年及青壮年人,多见于冬季,少数也有夏季发作者。主要表现为瘙痒剧烈,常呈阵发性,以夜间为著。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由于经常搔抓,患处皮肤常伴抓痕、血痂,也可有湿疹样变、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损害。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全身性瘙痒症和局限性瘙痒症。前者见于因皮肤干燥引起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与季节关系明显的季节性瘙痒症;后者见于肛门瘙痒症、外阴瘙痒症等。
2.鉴别诊断
(1)虱病 虽有全身皮肤瘙痒,但主要发生在头部、阴部,并可找到成虫或虱卵,有传染性。
(2)疥疮 好发于皮肤皱褶处,皮疹以针尖大小丘疹为主,隧道一端可挑出疥螨。
尽可能去除一切可疑致病因素。中医治疗以祛风清热凉血为主,并发内部疾病时宜标本兼顾,采用内外兼治方法。
1.辨证论治
(1)风热血热证
证候: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渴,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常用生地黄、玄参、丹参、白蒺藜、生龙骨、生牡蛎、蝉衣、防风、苦参、牛蒡子、甘草等。也可用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皮肤病血毒丸。
(2)湿热内蕴证
证候:瘙痒不止,抓破后继发感染或湿疹样变;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纳谷不香,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金银花、苍术、黄柏、龙胆草、黄芩、木通、栀子、白茅根、六一散等。也可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湿毒清胶囊。
(3)血虚肝旺证
证候:一般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久,皮肤干燥,抓破后可有少量脱屑,血痕累累,如情绪波动可引起发作或瘙痒加剧;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平肝,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常用熟地黄、生地黄、当归、何首乌、麻仁、桃仁、红花、荆芥、白蒺藜、苦参、甘草等。也可用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
2.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治疗 适用于无明显抓痕、血痂及皮疹无渗出的患者。采用当归、丹参、鸡血藤、白鲜皮、连翘等养血活血、解毒止痒的中药煎剂对皮损部位进行熏洗,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2)中药蒸汽治疗 适用于皮损肥厚,呈苔藓样变的患者。采用当归、丹参、生地黄、火麻仁、地骨皮、白鲜皮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润肤作用的中药煎剂熏蒸皮损,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
(3)中药涂擦治疗 适用于皮肤干燥者。可用黄连膏等外擦,以润肤止痒。
(4)中药封包治疗 用于皮肤干燥、脱屑者。用黄连膏外搽皮肤干燥处,用保鲜膜将皮肤封包40分钟,加强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保持皮肤水分,以润肤止痒。
3.其他疗法
(1)西药治疗 主要为镇静止痒,可应用各种抗组胺类和镇静类药物,亦可选用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或选用钙剂。局部外用药以止痒为主,可选用止痒剂及润肤剂,也可选用各种皮质类固醇制剂。外阴、肛门黏膜区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
(2)针灸疗法
①毫针 适用于顽固性瘙痒继发苔藓样变者。根据经络辨证选取背部俞穴和相应腧穴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②耳穴贴压 取枕部、神门、肺区、肾上腺等,埋针或埋豆,2~3天更换1次,双耳交替。
③穴位注射 适用于瘙痒顽固者。采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等具有养血活血功效之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1.忌饮酒类,少食鱼、虾、蟹等动风发物,多食蔬菜水果。
2.避免用搔抓、摩擦或热水烫洗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澡。
3.内衣应柔软宽松,宜穿棉织品或丝织品,不宜穿毛织品。
4.平素调畅情志,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第十七节 牛皮癣张某,男,33岁。后颈部斑块伴痒1年,反复加重1个月。1年前患者因工作调动,心情烦躁,后颈部开始出现红斑,患者因反复搔抓,不久后红斑逐渐出现粟粒大小成簇的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渐融合成苔藓样斑块,边界清楚。自觉阵发性瘙痒,常于局部刺激、精神烦躁时加剧,夜间明显;皮损及其周围常见抓痕或血痂。
牛皮癣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其临床特点是:皮损多是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形成苔藓样变,呈阵发性瘙痒。古代文献称之为“摄领疮”“干癣”“顽癣”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单纯性苔藓,又名神经性皮炎。
本病初起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硬领等外来机械刺激所引起;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去濡养而成。肝火郁滞,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为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
西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明,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失眠及搔抓等局部刺激常为本病诱因。
1.诊断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老人及儿童少见。
好发于颈项、上眼睑处,也常发生于腕部、肘窝、股、腰骶部、踝部、女阴、阴囊和肛周等部位,多局限于一处或两侧对称分布。
常先有局部瘙痒,经不断搔抓或摩擦后出现粟粒大小成簇的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呈皮色或淡褐色。皮损逐渐融合成苔藓样斑片,边界清楚。皮损周围可见散在扁平丘疹。
自觉阵发性瘙痒,常于局部刺激、精神烦躁时加剧,夜间明显;皮损及其周围常见抓痕或血痂。
本病病程慢性,常年不愈或反复发作。
2.鉴别诊断
(1)慢性湿疮 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疮转变而来,皮损也可苔藓化,但有渗出倾向。
(2)紫癜风 皮损多为暗红、淡紫或呈多角扁平丘疹,有蜡样光泽、网状纹,可累及黏膜及指(趾)甲,组织病理切片有鉴别诊断价值。
(3)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常见于小腿伸侧,皮疹呈高粱至绿豆大小圆形丘疹,密集成片而不融合,或呈念珠状排列。皮内注射1.5%刚果红溶液试验阳性,组织病理有特异性。
本病以祛邪止痒,扶正润肤为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
(1)肝郁化火证
证候:皮疹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泻火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生地黄、车前子、泽泻、当归、白蒺藜、白鲜皮、苦参、生甘草等。瘙痒剧烈者,可加用僵蚕、乌梢蛇;心烦失眠者,可加用合欢皮、珍珠母、钩藤等。
(2)风湿蕴肤证
证候:皮损呈暗红或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常用荆芥、防风、石膏、知母、苦参、蝉蜕、苍术、木通、当归、生地黄、生甘草等。若睡眠欠佳者,可加用夜交藤、磁石等;瘙痒剧烈者,可加用刺猬皮、乌梢蛇等。
(3)血虚风燥证
证候:皮损色淡或灰白,状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养血润燥,息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常用当归、火麻仁、秦艽、白芍、生地黄、何首乌、白蒺藜、石斛、玉竹、山药、沙参、生甘草等。若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等。
2.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 适用于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且皮肤干燥者。用鸡血藤、当归、丹参、三棱、莪术、白鲜皮等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功效的中药煎剂对皮损部位进行熏洗治疗,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2)中药蒸气治疗 适用于病程长,皮损呈苔藓样变者。用当归、丹参、茯苓、白术、白鲜皮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煎剂熏蒸皮损,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3)中药涂搽 适用于皮疹表面干燥者。选用黄连膏、青黛膏等中药膏局部涂搽,每日1~2次。
(4)封包疗法 适用于皮损肥厚者。对局部皮损涂擦中药膏后,采用保鲜薄膜将皮损处封包40分钟,每日1~2次。
3.其他疗法
(1)西药治疗
①全身治疗适用于皮损广泛者。可选用镇静剂或抗组胺药内服,亦可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或钙剂静脉注射。
②外用药常选用各种皮质类固醇制剂和各种止痒制剂。若皮损比较肥厚者,可涂药后封包。小面积顽固皮损亦可用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局部封闭。
(2)针灸治疗
①毫针 适用于容易摩擦部位的皮损及瘙痒顽固者,可进行皮损周围毫针围刺治疗。
②拔罐 躯干、四肢皮损肥厚处可走罐治疗,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解毒止痒,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③艾灸 适用于浸润肥厚、范围较小的损害,或经过反复治疗皮损变化不明显者。可选用艾条进行局部皮损处灸疗,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3)划痕疗法 在皮损肥厚、瘙痒剧烈处行划痕疗法,5~7天一次。
(4)熏药疗法 皮损肥厚、浸润深者可采用三棱、莪术等具有软坚散结功效的中药行局部熏药治疗,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5)火针疗法 用火烧红针刺针迅速刺入皮损内,深度至皮损微渗血为度,每周1~2次。
1.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精神和情绪稳定。
2.避免各种机械性、物理性刺激,如少食辛辣食物,戒烟酒,避免硬质衣领摩擦。
3.禁用手搔抓及热水烫洗,沐浴时少用肥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