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刺
适应症:内、外、妇、儿科相关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颈腰背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等;
普通针刺操作流程
1、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2、洗手,带口罩。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毫针,皮肤消毒剂,棉棒,必要时可备毛毯、屏风等。
3、患者准备:核对姓名,诊断,做好解释工作,松开衣着,按压腧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
4、根据病情定穴位。
5、消毒局部皮肤。
6、选取毫针,根据按腧穴深浅和患者体质选取毫针,检查针柄有无松动,针尖有无弯曲带钩等情况。
7、进针,根据针刺部位选择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8、行针,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提插捻转毫针以调节针感,留针。
9、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感。
10、起针,一手捻动针柄,另一手用棉棒按压针孔周围皮肤,将针退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棉棒轻按压针孔片刻,防出血。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11、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穿衣,帮助取舒适体位。12清理用物,按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垃圾处理条例进行。
13洗手,记录,签全名。
针刺治疗注意事项
1、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2、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
3、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4、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5、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6、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7、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8、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应急处理(此应急处理不含医生针刺伤)
1、晕针一旦发生,立即停止操作,通知值班的其他医护人员。判断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并取头低足高位。
3、立即掐人中、内关、外关、合谷或针刺涌泉穴,艾灸百汇穴。
4、口服温热糖开水一杯或5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高血糖者除外)。
5、经上述处理无效,立即给予吸氧,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道,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应急程序
发生晕针→立即停止操作,通知其他值班医护人员,就地抢救→平卧,取头低足高位→掐人中、内关、外关、合谷或针刺涌泉穴→口服温热糖开水一杯或5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交代患者保持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