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疮疡的内治法

彭洋医术怎么样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8/9241917.html

疮疡的内治法

疮疡内治之法,基本与内科相同,多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疮疡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消、托、补法治疗,此为疮疡内治法的总原则。内治法在疮疡治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理瀹骈文》有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古代医家在《黄帝内经》“治病求本”理论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和丰富了疮疡的内治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疮疡提供了依据和策略,现对疮疡内治法的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内治法的客观地位。

.对疮疡病机的认识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是外科范围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疾患。疮疡的致病因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然而无论何种致病因素,疮疡的普遍规律就是人体在病邪入侵后发生正邪交争的复杂的矛盾斗争过程,从而产生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纵观古代各位医家的学术思想,对疮疡病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偏重整体者,有偏重局部者,然众多医家都认为疮疡的发病与内在脏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疮疡病发于内的认识始载于《黄帝内经》,其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说明了疮疡的发病与全身状态息息相关,这为疮疡的整体辨证奠定了基础。明代汪机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云:“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于内。”阐明疮疡的发病为“有诸中,然后形诸外”。后世医家高秉钧“申明外疡实从内出”,认为疮疡的发病“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从《黄帝内经》到后世历代医家,都对疮疡的病机进行了阐释,皆强调了疮疡的发病与内在脏腑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这为疮疡内治法的立论及应用提供了依据。

.疮疡内治理论的起源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其涉猎内容广泛,包括对病因、病机、治法、治疗、预防的认识,因此后世对中医外科疾病的认识,多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外科疾病内外结合的治疗大法,开启了疮疡的内治之法。在内治法的应用上,以汗法为主,方用连翘饮。成书于晋代的《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学专著,书中记载了外科疾病的详细治法,从中可见分阶段消、托、补治法的雏形。初欲作疹时,应用大黄汤清热解毒、解肌发表。疮疡中期,为防止邪毒内陷,采用黄芪汤托毒外出。发展至后期,疮疡破溃,应用内补黄芪汤扶正祛邪。《黄帝内经》明确了内治法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刘涓子鬼遗方》进一步为外科疾病分阶段论治奠定了基础。

3.疮疡内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随着中医学理论的逐步发展完善,中医外科学在辨证治疗上也日趋成熟。明清时期为中医外科学空前发展的阶段,明以前,疮疡的内治法虽然在各书籍中都有阐述,然而大多以外治为主,内治法为辅助手段。明代以陈实功为首的多位医家明确提出了疮疡的治疗应内外并重,而至清代,部分医家更是强调了以内治法为主导的疮疡治法。内治法在疮疡治疗过程中日益发展完善,逐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以前——外治盛行,内治发展

中医外科在宋以前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在“针药所不能及,当需刳割”思想的指导下,消毒、清创、外用膏药等疗法广泛应用于疮疡的治疗中。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服石炼丹之风盛行,客观上促进了中药外用制剂的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外用化腐生肌之方剂。内治法方面,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收载众多内服方剂,这期间方剂和药物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疮疡内治法的发展。《刘涓子鬼遗方》包含内服方60余首和外用方80余首,其治疗疮疡过程中,常常在给予内服药的同时外敷药膏,这种内外合治的思想为后世疮疡的治疗提供了指导。自此之后,隋唐的诸位医家逐渐发挥了内治法在疮疡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在外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常辅以内治之法。

()宋以后至明代——内外并重

宋代医事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各类学术思想不断涌现,医学专著也趋于系统化,这都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相较以前,宋代医家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这为内治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圣济总录》在总结晋唐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消”“托里”法治疗疮疡初起及破溃。陈自明《外科精要·治痈疽用药大纲》一篇中详细论述了内外合治法在痈疽不同阶段的应用。至此,内外并重的学术思想逐渐在中医疮疡的治疗中起主要作用。

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这些医家在丰富了中医理论的同时,也为疮疡的内治法提供了更多的策略。刘完素明确指出了托里、疏通、和营卫的治疗大法,这也为后世医家创立疮疡的内治原则提供了依据。朱丹溪、李东垣等也都根据各自的学术思想对疮疡的内治提出了新的主张,皆突出了辨证论治的重要作用。元代齐德之尤为重视托里之药在疮疡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金元时期中医学整体的发展,丰富了疮疡内治法的内容,为疮疡内治原则的确立指明了方向。

明代是中医外科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了一批中医外科学家,其学术著作至今影响广泛,如薛己、汪机、陈实功等。薛己建议临床治疗应针药并用,或灸药并用,内外兼治,以收全功,其在内治过程中,注重脾胃,善用温补之法。汪机治疗疮疡过程中,根据成脓情况,分阶段论治,对于破溃后,不能生肌的,其认为属气血亏虚,多应用调补气血之法治疗。陈实功根据初期、中期、后期,明确提出了疮疡消、托、补的内治原则,其在疮疡的治疗中,重视脾胃的核心作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且对于疮疡后期,肉腐脓溃之时,尤为强调补法的重要作用。明代医家除了确立了疮疡内治的总则之外,各医家普遍认识到了脾胃在疮疡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及其补法对于疮疡溃后治疗的重要性,其对内治法的应用对后世起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3)清代——强调内治,结合外治

清代的外科医家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中医外科理论日益丰富、深化,外科本于内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成为清代医家的共识,内治法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在外治手段的应用上,如手术等疗法的使用更加慎重。以陈士铎为代表的医家主张治疗疮疡应以内治为主,其在《洞天奥旨》中明确指出了刀针等疗法的适用范围,强调了内治法的优势,认为疮疡只要及时正确地治疗,一般内服中药均可治愈,但失治误治或危恶之症常常不得不使用针刀。王维德则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内治法的作用,认为“世之宗其法治,尽属刽徒。此集唯疔用刺,其外概不轻用刀针,并禁用升降痛烂二药”,既反对使用刀针手术,又禁外用丹类腐蚀药,而对于其他外用类方剂,则辨证予以应用。相较于以上医家,高秉钧在应用手术排脓、腐蚀法等外治法的同时,主张治病必本于内,提出了治疮疡必以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为本的核心思想,在内治法方面,善用清、攻、温、补四法。从总体上看,清代医家更加重视内治法在疮疡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虽然由于整个社会的封建保守,导致部分医家过于否定刀针手术疗法的使用,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疮疡的内治法。

综上所述,中医疮疡内治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其在疮疡治疗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然而无论是主导作用,还是辅助作用,其对疮疡的治疗都是不可或缺的。现代医家多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对疮疡的治疗采用分阶段的内外合治之法,古代医家对于内治法的重视及应用对现代临床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END-有用就扩散有用就点在看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疮疡生肌理论的中医研究》

作者:李萍;编辑整理/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旨在传播中医知识,喜欢李教授的著作欢迎购买正版图书。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yy/102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