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原理与工匠精神
八、工匠精神与现代社会1.工匠、劳动者与作者的“获得感”市场一般用价值、价格来衡量作品或劳动成果,从外部对作者的创作定价,受影响于各种外部量化的因素,比如职称、荣誉、学历、经历、资历等等。但外部的价值量化(即价格)并不一定与作者内心的创作体验直接关联,外部的属于市场、内心的才属于作者自己。作者可以通过外部价值量化获得价值成就感,但货币本身并不具有审美共鸣,要获得人完整的审美愉悦和幸福,必得不失创作主体性,使自己真正做创作的主人。事业价值、生命价值唯有从自己内心生成才能透彻体验,这种慎独的获得感不劳外界授予。道、德、理、法、智,无法用价值、价格量化,而只能在创作、工作、学习、生活中体验,只能在作者、劳动者以及工匠行云流水的工作过程中流露、展现,只能在气定神闲的静心里默默生长、在会心的微笑中自我滋养。自然是最完全的知音,而通达自然、取法自然、顺势而作的人,可以在自然的创作与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灵感。2.“工匠精神”内涵的超越人类最早利用的工具是树枝、石器,有了火之后,开始用泥土制作陶器。工匠精神是人类骨子里的生存本领,技术和文明由此而不断革新。今天看来,上古先民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制作美轮美奂、甚至用今天的技术也难以复制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水利工程、夯土建筑……上古工匠是精神的代名词,他们利用地势、水势、天气、土物所产,为精神的追求而制作、造器。考古出土的器物历经成千上万年,今天仍然传达出率真、宏大、神秘、智慧、从容的气度,他们和天地相通、与自然一体。原始的工匠精神是文明发展的基础动力,工匠二字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万物、顺势而为、安居乐业的亘古追求。以今观古,胜的是科技发达、琳琅满目;以古鉴今,缺的是和自然相通、以大道为基。清代仿宜兴国山碑紫砂瓶每个人都是事业的工匠、学习的工匠、生活的工匠,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精气神,作道匠、德匠、理匠、法匠、智匠。大匠善用自然之势、顺应天地之时,由此开通创作、审美、生活、生命的无尽泉源。年2月于石坞基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