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鼓响,爆竹声声,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端午节裹蒸粽,“睇龙舟”,“扒龙舟”,“斗龙舟”(以上为方言,即看龙舟、划龙舟、赛龙舟),“洗龙舟水”,还有龙舟联谊,吃“龙舟饭”,活动成系列开展。司前镇近潭江各村民众,视端午节为“龙舟节”、欢乐节。
洗龙舟水新会濒临南海,农历五月初潮水高涨,新会人又称端午节为“五月水”。传统习俗兴“洗龙舟水”,认为划龙舟的河涌水沾有龙气,洗手、洗脚、洗脸不生疥疮,祛病消灾。划龙舟时,人们兴奋地走到河边,尤其小孩兴高采烈地嬉水,甚至掬水喝饮,口里还唱着:“轮轮转,菊花园,阿妈叫我睇龙船。”“扒龙船,扒得快,今年好世界。”(新会传统童谣)
龙舟采青司前龙舟除了喜庆、娱乐,还突出体育竞赛,因此只在白天进行,而不同于“夜龙舟”的张灯结彩,歌舞欢娱。竞赛的目标是抢头、夺标。旧时夺标是传统的“龙舟采青”,在终点目标处竖起“龙舟青[qiǎnɡ]”,用带叶的生竹竿做的,长幅布条上写“赛龙夺锦”、“奋勇向前”等励志话语,并挂有利是(利市)串、生菜等,谁先谁得。现在夺标是赛速度,设若干等级奖项,奖品是锦旗、奖杯、匾额、奖金、烧猪、烧酒等。司前镇改革开放后恢复龙舟赛,但初期规则比较简单,以后逐渐完善,尤其年5月成立龙舟协会后,司前龙舟赛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比赛龙舟规格、统一比赛规则进行。
扒三驳赛龙舟一般在有限长度的河段进行,为方便观赏,旧俗以扒3次回来为总长度比赛,称“扒三驳”,同时表示对此地观众的敬意。司前现代龙舟赛在延续这一旧俗的同时,加以创新发展,定为从起点划到终点后不用转弯,划龙舟的人一齐转身,龙尾当作龙头往回划,回到起点再转身划向终点,如是者3个来回,以到达终点先后决胜名次。这种由司前人创立并沿用的独特技巧和比赛方式,已被其他地方比赛普遍使用。
龙舟湖公园司前过去的龙舟活动,不像现在这样集中到一个地方,基本上是在各自乡村的河道里举行,司前圩就只有司前村3只龙舟在白蚬步的河涌(司前中心街尾,中心里外的河湾)竞渡。到年“公社化”后,每年的龙舟竞渡地点设在司前新河(即现在文沧广场至大步头桥),由于河面局限,只能3只龙舟一轮赛程。今天,司前镇龙舟协会将潭江河畔的三益大步头桥至双楼水闸河段,定为每年比赛和训练场地,努力打造成为司前新地标——龙舟湖公园,让司前龙舟向着品牌化、规范化的健康轨道发展。
龙舟结契旧有“龙舟结契”习俗,龙友之间利用龙舟互相串连,你来我村竞赛助庆,我去你村赛龙回访,相互切磋,增强友谊。友好邻村的龙舟赶来“串门”了,东道主爆竹震天相迎,烟酒茶点招待,还共聚龙舟餐。为便于联谊活动,这些村落在原已有村、里坊名称的基础上,多起一个“溪”字的别名,如大范——范溪,增边——增溪,河桥(豪乔)——豪溪,马冲——马溪。溪指河溪、河涌,是赛龙船的用武之地,而且“溪”是个有诗情画意的词,受人青睐。
吃龙舟饭竞渡活动后,各村大摆宴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聚村头或祠堂吃“龙舟饭”,10人一桌,统一时间,统一饭菜,不管是在本村的,还是在外工作的,都会回到村里,大家欢聚一堂,乡情浓浓,参与者常在数百数千。所开支费用,有的是本村商人赞助,有的是各家各户自理。
(文字来源:林福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