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校园里的格桑花刚刚冒出新枝芽,药苑里却早已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作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不知道大家对于药苑里的花花草草又认识多少呢?这些花花草草又有什么功效呢?今天,大家不妨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药苑里的“万物生长”吧。
我带着你,
你带着相机,
我们一起去药苑!
友情提示,图多杀流量建议在WIFI环境下打开兰科,RhizomaBletillae。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陕西等地。以贵州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块茎。
药性:苦、甘、涩,微寒。归肺、肾经。
功用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烫灼伤,皮肤皲裂。
蔷薇科,RosalaevigataMichx。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入药部位:干燥成熟果实。叶、花、根或根皮亦可做药用。
药性:酸、涩,性平。归脾、肾、膀胱经。
功用主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石竹科,Vaccariasegetalis(Neck.)Garcke。异名:奶米、麦蓝子、剪金子。除华南外,全国各地区都有分布。
入药部位:干燥成熟种子
药性:苦,平。归肝、胃经。
功用主治:活血通经,下乳消肿。主治妇女经行腹痛,经闭,乳汁不下,乳痈肿痛。
堇菜科,Violaphilippica。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入药部位:全草。
药性: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燥湿凉血。主治疔疮痈肿,丹毒,痄腮,乳痈,肠痈,瘰疬,湿热泻痢,黄疸,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蔷薇科,Rosarugosa。原产中国北部,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最多。
入药部位:重瓣花及根。
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用主治:理气解郁,和血调经。主治肝气郁结,脘胁胀痛,乳房作胀,月经不调,痢疾,泄泻,带下,跌打损伤,痈肿。
唇形科,SalviamiltiorrhizaBge.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山西、河北等地。
入药部位:根茎
药性: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用主治:活血祛瘀,通经止痛,除烦心安,凉血消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疮疡肿痛。
菊科蓟属,Cirsiumsetosum。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入药部分:植物地上部分或根。
药性:甘、微苦、凉。归肝、脾经。
功用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主治尿血,血淋,咳血,吐血,便血,血痢,崩中漏下,外伤出血,痈疽肿毒。
菊科,Silybummarianum(L.)Gaertn.原产南欧或北非,现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地区。
入药部分:果实
药性:苦、凉。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保肝、利胆,保脑。
杜鹃花科。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河南等地。
入药部分:花。果实、根亦供药用。
药性: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定痛,杀虫。主治风湿痹痛,偏正头痛,跌扑肿痛,龋齿疼痛,皮肤顽癣,疥疮。
菊科。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全国。
入药部位:叶子。
药性: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用主治:温经止血,安胎逐湿寒,理血气。主治吐衄,下血,崩漏,月经不调,经痛腹痛,带下,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疥癣。
景天科。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坡岩石石隙、山沟边、河边湿润处等地。
入药部位:全草。
药性:甘、淡、微酸,凉。归肝、肺、大肠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湿热黄疸,咽喉肿痛,疮疖肿毒,泻痢,淋症,水火烫伤,湿疹。
宜忌:脾胃虚寒者慎用。
仙人掌科。分布西南、华南、浙江、福建及江西等地。
入药部位: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植物仙人掌,及绿仙人掌的根与茎。
药性:苦、微寒。
功用主治:行气活血,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主治胃块,痞块,痢疾,喉痛,肺热咳嗽,肺痨咳血,咳血,乳痈,疔疮,痄腮、癣疾,汤火伤,蛇伤。
宜忌:虚寒症及孕妇忌用。
大戟科。全国大部分都有分布。
入药部位:全草。
药性:辛、苦,微寒,有毒。归肺、大肠、小肠经。
功用主治: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主治水气肿满,痰饮喘咳,疟疾,菌痢,瘰疬,结核性瘘管,骨髓炎。
宜忌:气血虚弱和脾胃虚者忌用。
伞形科。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杭白芷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地。
入药部位:伞形科当归属植物白芷和杭白芷的根。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主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赤白带下,痈疽疮疡。
宜忌:血虚有热及阴虚阳亢头痛者禁用。
蔷薇科。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江西地区。。
入药部位:果实。叶、根亦可药用。
药性:甘、酸,微温。归肝、肾经。
功用主治:补肝益肾,固精缩尿,明目。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宫冷不孕,带下清稀,尿频遗溺,目视昏暗,须发早白。
宜忌:阴虚火旺、小便短赤者忌服。
蓼科。分布于陕西、甘肃、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及贵州等地。
入药部位:块根。藤茎亦可要药用。
药性: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功用主治:养血滋阴,润肠通便,祛风,解毒。主治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
宜忌: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慎服。忌铁器。
蓼科。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陕西、甘肃等地。
入药部位:根茎。
药性:酸、苦,寒。归肺、胃、肝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痈,祛风除湿疮毒。主治肺痈,肺热咳喘,咽喉肿痛,痢疾,风湿痹证,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夹竹桃科。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
入药部位:夹竹桃科罗布麻属植物罗布麻的叶。
药性:甘、微苦,凉。
功用主治:清热,平肝,安神,利水。主治高血压,眩晕,头痛,心悸,失眠,水肿尿少。
锦葵科。原产中国四川,现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均有。
入药部位:花与子。
药性:蜀葵子冷,无毒;蜀葵花甘、咸,凉。
功用主治:蜀葵子利水通淋,解毒排脓。主治水肿,淋证,带下,乳汁不通,疮疖,无名肿毒。蜀葵花和血止血,通便,解毒。主治吐血,衄血,月经过多或不调,赤白带下,二便不通,小儿风疹,痈疽疖肿,蜂蝎蜇伤,烫火伤。
宜忌:孕妇忌服。
豆科。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主产于浙江、安徽、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藤茎。
药性:辛,温。
功用主治:理气止痛。主治胸胁痛,胃脘痛,腹痛,劳伤疼痛。
桑科。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入药部位:果实。
药性:甘,凉。归肺、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清热生津,健胃清肠,消肿解毒。主治咽喉肿痛,燥咳声嘶,乳汁不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泻痢,痈肿,癣疾。
宜忌:中寒者忌食。
唇形科。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入药部位:果穗。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用主治:清肝明目,散结解毒。主治目赤羞明,目珠疼痛,头痛目眩,耳鸣,乳痈痄腮,痈疖肿毒,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病。
宜忌:脾胃虚弱者慎服。
唇形科。生于水沟边或河岸湿地。分布于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地。
入药部位:全草或根。
药性:辛,凉。归肺、胃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利咽,止血消肿。主治感冒,痧症,肺瘘肺痈,头风目眩,咽痛失音,崩漏,痢疾,淋证,跌打肿痛。
宜忌:体虚者慎用。
唇形科。中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均有分布。
入药部位:果实、叶、梗、宿萼均可入药。
药性:紫苏子辛,温。归大肠经。紫苏叶、紫苏苞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用主治:紫苏子降气,消痰,平喘,润肠。主治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紫苏叶、紫苏苞散寒解表,行气化痰,安胎,解鱼蟹毒。主治风寒表证,咳嗽痰多,胸脘胀满,恶心呕吐,腹痛吐血,胎气不和,食鱼蟹中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