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知青与武平昭信村

一、逃离厦门

那年国庆长假,我远离了车水马龙的厦门,逃脱了游人如织的厦大校园,也巧妙地避开了厦龙高速的堵点,一路长驱直进里,直抵闽粤交界的青山深处——武平县永平乡昭信村。老实讲,说起乡呀村呀的术语,我还真的不太习惯,年我被历史的狂潮抛落此地,就一直喊它“永平公社昭信大队”。

“昭信”这个偏远的客家山村与厦门这个海峡名城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年9月5日,厦门思明区名青年男女被冠之“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在昭信,其后8年他们陆续调离而回城。改革开放后,有知青经历的厦门青年企业家开始带着感情在昭信定点招工,起初是房东的子女,进而迅速拓展至全村,这个钟姓山村的青年开始批量走出大山,成为特区第一批蓝领;年,厦门企业家/昭信知青林春辉等在昭信创办“春晖学校”……年,厦门企业家李志贤投入万元在昭信创建“农民文体活动中心”和“知青之家”,这是全省村一级规模最大的文化设施。志贤兄乐善好施,是厦门闻名遐迩的“小眼镜餐饮有限公司”的老总,他的慷慨捐赠让武平的厦门老知青觉得脸上有光,特别是当年落户永平公社的多名思明区的厦门儿女!“小眼镜”在厦门薄利多销,脍炙人口,而薄利集腋成裘,竟一掷百万,惠赠穷乡僻壤,可谓义举加壮举了!(前几天福建省一个省级的青少年夏令营就在这个厦门知青赠建的“活动中心”举行,主讲老师是我熟悉的巨东红。当巨老师发来活动的图片时,我心潮起伏,久久无法平复!)

岁月绵绵,客家人的淳朴好客和闽南人的义气豪爽,让厦门和昭信的情义不断延伸和加重,愈发形成了宽厚和坚韧的纽带,随着交通的日新月异,当年4天的行程,现在缩短到4个小时,在厦门创业和打工的武平乡亲已有10余万人,早年到厦门打工的昭信男女大多已在家乡建起了三层的洋房,内里的设施很厦门,我在里面睡了两宿,每每夜半醒来,都以为是下榻宾馆,但清醒之后,往事如潮,一浪一浪卷上心头……

2、帽村绿茶

打开武平地图,昭信处于武平的北部,简称“武北”,十方、岩前等武平重镇都在“武南”,而青山连绵的“武北”发展一直滞后,这个“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客家青山绿水得到更好的保育,著名的“武平绿茶”就产在“武北”的桃溪乡,我可以非常专业地告诉你,武平桃溪的绿茶绝对是中国最优质的绿茶之一。

这次在“武北深度游”的三天里,是随着李总一家一家吃着去,而餐饭前后,则泡茶聊天叙旧,十分惬意。没有人特别注意泡的什么茶,我则多了个心眼,翻出包装袋,“帽村绿茶”四个字还是令我非常意外,而且特别亲切!它比“桃溪绿茶”更贴近了。帽村是我们永平公社的所在地,帽村墟是我们当时厦门知青相聚之处,我写的散文《帽村客店》发表在年6月《厦门文学》上,据说这是中国第一本知青散文专号。《帽村客店》先后被收入我的散文选《情结武平》和《-厦门优秀文学作品选》(散文卷)等两本文集里。

“帽村绿茶”泡在玻璃杯里,橙黄透亮,不仅汤色佳,且口感好,甘鲜滑爽,当然这里有“爱屋及乌”的心里作祟,也有地产茶接地气的理所当然,还有农家自来水直接引自屋后山泉的“有点甜”。这样的茶汤畅饮三天三夜,把浑身毛细血管里的污秽荡涤一净,大大的不虚此行!

尽管家中各类茗茶的库存已超饱和,也深知“帽村绿茶”到了厦门就滋味减半,但还是买了一袋塞入行李包里,从《帽村客店》到《帽村绿茶》,帽村的村路我还会走下去的,别无选择!

3、唐屋杉树王

其实半个世纪前,我插队落户的并非昭信村,而是往昭信更偏远的山丘再深入6公里的唐屋村。我现在很难想像当年我一个未满17岁的未成年人,居然不时地从唐屋村步行到昭信,再步行15公里到帽村,就是为了赶一个帽村墟,吃一块帽村客店的三角米糕,并见见厦门老乡,骂上几句粗口,然后再一路步行40多里摸黑回唐屋,随身带了一瓶厦门药店买的“季德胜蛇药”,那是一种近乎玩命的壮举。

现在仔细想想,当时的唐屋真是武平一个神秘的所在,它与江西会昌县的洞头村以及武平大禾乡的贤坑村接壤,堪称武平的西伯利亚。在缺油少腥的年代,它一直拥有大片油茶林,水田里密布着泥鳅和黄鳝,路边的花蛇时常可见,生态保留着极度原始的风情。特别是村里有一组四棵的杉树王,全省罕见,当后来《福建日报》的新闻“唐屋村发现杉树王群组”,我一读就不爽,怎么就叫“发现”?当年我天天打从树下走过!当然也庆幸官家们“发现”得晚,否则没准早就让皇帝砍去了当皇宫的大梁。

这次回去,我刻意带着李总等厦门的一大帮朋友专程探望这组大杉树。半个世纪前,我这个郑姓的知青被发配到闽西这个最偏远的郑姓村落,冥冥总觉得有双看不见的大手刻意把我一举拿捏到这个“山头路窟尾”。我是不信神不信鬼的,不过在这四棵郁郁葱葱且笔直而挺拔的杉树王面前,我总要和它说上几句话:近乎半个世纪了,我从一个未成年人变成了老年人,但杉树王依然年轻,半个世纪的时光对大几百岁的它不过是个零头尔耳!

四棵杉树王的其中一棵估计是遭了雷劈,树身被从上而下劈裂出一个很大的伤口,半壁树身成了黑压压的木炭,可这棵杉树依然满头苍翠。“杉树王”舍我其谁,“树坚强”非君莫属!我仰天长叹:感叹“杉树王”生命的坚韧,也顺带感叹自己年一天步行80多里的勇往直前!

4、见到钟医生

在昭信的乡村聚宴上,我突然想起一个人——钟月钦医生,他是昭信村人,但在唐屋村行医,是当时唐屋绝无仅有的赤脚医生,全村大病小病都得找他,有人被蛇咬了,命悬一线,只有他能起死回生。那时男知青大多感染了疥疮,其痒无比,他虽尽心竭力,却总不见好……(客家话称“疥疮”为“剥疮”,我们知青就多了一个外号“剥疮鬼”,医院治疗,医生给我注射“葡萄糖酸钙”,并口服核黄素,从这些药的使用,可能不是什么疥疮,而是某些营养的极度缺失而导致的皮肤搔痒。)

我在餐桌上一打听,人家说他还健在,现在就住在昭信村,还开了一个小诊所,于是我强烈要求把钟医生喊来一起进餐。10多分钟后,只见一个小老头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地出现在我的面前,长年累月的人生折腾,已经把当年英俊的钟医生变成了眼前的糟老头,但我还是一眼就把他从密布的皱纹里剥离了出来……

钟医生目前的境况穷困潦倒,一方面是我们的体制对乡村医生不闻不问,另一方面他的儿子罹患智障,因病陷贫的家庭在中国村村都有……

钟医生的境况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不是说“好人有好报吗?”,央视不是在“寻找中国最美乡村医生”吗?怎么就不把镜头对准这一败涂地的钟月钦医生呢?!李总见状,立刻包了一个红包给他,在推辞之间,我说:“钟医生,你就收下吧,权当我们当年厦门知青的一点点心意!”

5、昭信大街

经过多年的建设,昭信村的中心形成了一条近乎大街的格局,我们抵达昭信的首夜,李总在大街上放映露天电影,燃放四箱焰火,并向全村五保户发放猪肉,向昭信村表达来自厦门的祝福和问候。

我想不久之后,很可能厦门社会主义美丽农村的模式也会复制到昭信大街的,弄弄花坛,种种花草,洁净路面,还有高高低低的文明标语,以及一套彩色的健身器械……这就是我们各级领导爱不释手的政绩,花国家的钞票,大把大把的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在这美丽光鲜的表象下,遮掩了多少横溢的污泥浊水!

我想未来的昭信的首当其冲,乃至绝大多数中国农村的首当其冲,急需村村建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站,目前农家几乎所有的家庭废水,以及家禽家畜的饲养污水,全部排入河流。小村庄,大问题,保护好客家的青山秀水,首先从污水处理的根基抓起,最终让这样的模式倒逼华而不实的“美丽农村”!

6、液化气和野猪

昭信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堆满干柴,或木条或木块,这和过去大同小异,只是过去常见的芦棘草垛,现在少见了。经济比较宽裕的人家用上了液化气,一个电话,汽瓶就有人用摩托车送上门来。我们下榻的农民工家就更先进了,家里有液化气热水器。其他家用电器也普遍进入农户。

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减轻了人口对土地和山林的压力,青山处处,于是野猪开始多起来,在昭信的头两天,都发现有人在“昭信大街”上出售野猪肉,一斤68元,很快就售罄,足见当地的消费水平不低。

两天就猎捕两头野猪,可见野猪猖獗。后一头野猪是头残疾猪,一只蹄子不知所终,伤口早就结疤变黑,为了求生曾有过断腿的惨烈,最终还是难逃被人类擒拿的命运。卖野猪的为了验明野猪之正身,一是让那尖嘴的猪头最后出售,二是所有的猪毛轻易不刮,让那粗长野性的长猪毛作证。

液化气与野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在农村的生态系统里,二者是有关联度的。植被缓缓修复,野猪率先复出,还会有山獐跟进吗?记得武平插队岁月,全村乃至多村的村民围猎一头山獐的浩大场面仍历历在目!

7、仙草的隐秘

这次回昭信,发现到处都是金灿灿的稻田,很快就要开镰收割了,清晨起来,漫步田野,那感觉真好。前年来的时候,这里的大田全部种的都是烟叶,农业政策调整了?非也,为了保证烟叶的质量,实施轮种,一年烟叶,两年水稻。烟草公司还是老大,翻手为云,复手为雨,能量大得很。

这次发现昭信几乎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堆放着一捆捆黑褐色的草料,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仙草”,电视饮料广告里很多饮料原料原来就在这株神奇的仙草上。运作方式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收购价每斤干草3元多,三斤鲜草可晒一斤干草,这还不到一罐饮料的钱。从长长的干草想像,这仙草貌似不凡,细长俊俏,有“玉树临风”之态。只是探问昭信种仙草的农夫,竞无一人吃过那“仙草蜜”的东东。

老夫一不小心,竟与“阿福伯”撞了一个满怀,原来“阿福伯”就是“草中帅哥”变来滴。记得在我们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阿福伯烧仙草”可是最小资最情调的学生街小吃,也是男生讨好女生最佳的礼物。

厦门古早就有类似的清凉小吃,来自大海礁石上的叫“石花冻”,来自山野的叫“青草冻”,都是野生的,现在人工种植的“仙草”有了“阿福伯”的鼓噪而进入了商业运作的新时期。

8、客家村宴

昭信三日,出席了村宴、婚宴和家宴,宴宴米酒喝得步履飘然,而客家菜式,我都喜欢,土鸡土鸭水姜丝、丸子、猪蹄、簸箕粄,还有我们在厦门难得一吃的兔子肉,带皮的兔子肉如猪肚,我吃得津津有味。

最是客家豆腐,肥厚、绵软、豆香淡淡,不少自驾的厦门郎在返程前夕,到“昭信大街”上买上一板、两板的,用泉水浸泡,直奔厦门,延续美味并与亲友分享。

婚宴的热闹和隆重程度超过了城市,在城里打工的新郎带着自己的新娘回山坡上的农家成亲,一家老小欢天喜地,我们带上厦门的祝福走上这青山深处的盛大婚宴,成为主人们引以为傲的贵宾!

在闽西客家人家做客,你会觉得主人总是倾其所有,不要小看这一桌,有的家庭其实半年前就着手准备了,无论是鸡鸭兔猪全都是家养的,如果没有,就交代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先借来食用。平时他们自己则吃得非常简单。

9、将军故居

把武平的地图比喻成一只葫芦瓜,那么湘店乡就处于瓜蒂的部位,与长汀接壤。抗战时期的年,江西赣州失守,长汀告急,在长汀的厦门大学曾一度考虑搬迁武平,因为那里交通不便,压根没有公路,日军难以行动。

湘店乡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位空军上将刘亚楼,这是武平人乃至整个闽西人引以为傲的。有文献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刘亚楼回武平,车到上杭,然后骑马进入武平的,武平县城的将军广场的刘亚楼骑马雕像,留驻了将军凯旋的英姿。我仔细端详着将军服光环笼罩的刘亚楼照片的眉眼轮廓,确信他真是原汁原味的武平人。

多年来我回武平十几次,几乎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但湘店乡空白依旧。这次昭信之旅堪称“武北深度游”,其中就包括走访“刘亚楼故居”。

从帽村到湘店的公路不知是省道还是国道,绝对是一流的水泥公路,两旁青山郁郁葱葱,路边不时鲜花摇曳,交会的车很少,远离尘嚣,车速很快,舒畅的心情随着车速飞旋起来。

车到湘店,发现那里的马路上人山人海,好热闹的一个“湘店墟”,看得出当地农民还是依靠赶虚来进行农副产品的交流,我们的轿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依旧把马路当圩场的湘店,像一艘沉浮于人海里的游艇。

将军的故居据称建于清代,座北朝南,由上下厅、左右厢房和东西护厝组成,砖木结构、悬山顶四合院平房,二进三开间,有上、下厅,左右厢房,带东、西护厝,当时应该是大户人家。故居前僻为纪念公园,开辟菏田,田螺在秋日残荷下蠕动,平添斑斑诗性水墨,但整个纪念公园的布局处理有模仿古田会议旧址纪念馆的疑似。

10、武平的青瓦台

“青瓦台”是韩国的总统府,这次居然与武平的“文博园”生发联想。我们的旅行车在离开武平前,顺路到梁野山和文博园稍微转了一下,因为文博园二楼展厅专门辟有展览厦门知青足迹的“情缘馆”,那馆里还展出了本人的照片,每每走武平,我都难免抱着“会会自己”的心情,入馆报到。

这回虽然一车都是“老武平”了,但武平城关新楼盘日新月异,让我们迷了路,于是询问路上一位开宝马车的女士,她一听,就自告奋勇,开车领路。这让我们大大感慨了一番,她把我们一直领到文博园的大门,才掉头离去,我们谢声连连,我们说我们是厦门老知青,她说,哦,她的同学的妈妈也是厦门知青……厦门和武平,武平和厦门,也许正是有无数这样温馨的人生细节而愈走愈近!

侧观“文博园”轮廓,觉得其建筑风格似乎有点韩国范儿,有人点评道:看上去比大韩民国的总统府青瓦台更雄伟,这平静的一句话竟让我思考良久……

厦门郑启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ss/10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