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大方解放第十四辑解放初期大定县卫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hl/

解放前的大定县卫生院,医院。地点设在县城内中街黑神庙(现工商行政管理局)内。从一九四六年至解放初这一时期,只有四间旧木屋一一门诊室、药房、院长室、会计室。院里的人员有:院长程家邦及医务工作人员十五、六人(包括生卫稽查)。

当时药品是由省卫生厅核发,品类不多,数量很少,约有四、五十种。最好的药品是消炎片一一磺胺类,好的针剂是盘尼西林一一青霉素、六○六、九一四等。医疗器械很少,仅有一把抱钳,一把手术刀,几把镊子。没有病床,如有重病人亟待住院,只好在地上铺临时病床。

解放前,西药昂贵,能到卫生院看病的大部分是较为富裕的人家,一般人是不易到卫生院看病的。一九四九年秋,省卫生厅核发十瓶鱼肝油到县,立即被国民党县政府官员拿去,当时院里请求留二瓶给重病人服用都不行。那时除了大定卫生院外,在西医方面,城内可以看病的地方有航发厂科长毛克生妻子(法国人)办的私人诊所;有福音堂的诊所(基督教会附设),医师是李喜德(德国人,传教士)和杨吉。对于中医,国民党政府完全没有加以组织和领导,有的是个人开业,有的是业余为人看病,收受一点诊断费,或属公益服务不取报酬。病人看病,先要去请中医师诊脉开处方,然后到私人药店购药,遇到急症病人,有时会辗转贻误。县城开办的中药铺,有孙德安,李培生,刘泽生等家。

解放前的大定卫生院,由于设备简陋、医疗条件差,就是对一个普通的外科手术一一阑尾炎都不易处理。至于胃穿孔、肠梗阻以及妇女难产等病,患者就只有束手待毙了。记得一九四八年,本城的关亮清在百纳草坪被土匪抢劫,将其头部砍了一条大伤口,抬到家时伤势严重,送到大定卫生院由院长程家邦、医师毛光荣动手术治疗,由于器减少,药品不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拿下这一缝合手术。

建国初期的县卫生院住院部老照片

医院旧貌

大方医院新貌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大定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县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排除一切困难,积极为解放军伤病员和群众治病,卫生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一九五○年,为了加强卫生工作,开展好防病治病工作,人民政府培训了一批卫生员、防疫员,如;石国荣、李开元、肖永昌、颜家顺等。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秩序逐步安定,党和政府提出了团结中、西医,开办联合诊所的指示,首先对全县的一些老中医作了重点调查和登记。一九五一年在大定县卫生科的安排下,成立了“大定县卫生工作者医协会”。这个协会成立后,通过中、西医生的共同学习和座谈等形式,增进了解和团结,过去“同行多结毒”的局面消除了,共同开展卫生工作,发展卫生事业。

一九五二年春,县卫生部门对各区乡的中医人员分布情况作了一次摸底调查,体会到中医在我县各地的很大,应该组织和发展中医人员为民治病。与此同时,把散居在全县各地的中医人员集中起来学习一段时间激发了他们救充扶伤,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如:达溪区的李鑫泉老先生,那时虽年近古稀,却愿意把自己的余热贡献给祖国的医药事业,他在一九五二年土改时,积极从事防病治病深受群众欢迎。

一九五二年二月,在县委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县卫生部门的具体领导下,创建了城关中医联合诊所(在今漆器斜对门),把一批有丰富经验的中医中药人员组织到诊所里工作。那时请到诊所来的中医师有杨叔文、王虚谷、穆海凡、张恂;药剂师有蒋开富、周启超,工作员杨题荣。

一九五二年冬,百纳区卫生所建立;一九五三年相继在各区建立卫生所。此时城关地区的中医人员组成四个组,分赴东南西北四路了解当时发生的疫情,宣传卫生保健知识,配合当地中医中药人士,先后组建联合诊所,扎根农村为人民治病。各地纳入诊所的中医中药人员是:百纳区有胡炳宣、谢子林、陈焕龙;鸡场区有向益予、孙熠彬,张民择;坡脚区有李培生、张俊三、张永清、戴意诚、徐焕章;响水区有陈继虞、晏兆云、段继斋,还有达溪锅厂诊所有徐伯兴、姜华宣、懋林。其他各区均由区辖境内的中医人员在区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成立联合诊所。至于资金来源,城关地区的诊所由银行贷款,各区联合诊所概由参加诊所的医生自筹资金,俟有盈余,逐步归还。

诊所的开办,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程。各区开办联合诊所,为我县人民卫生健康预防和治疗工作起了一定作用,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诊所的工作人员由于加强学习,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对患者尽心竭力,随请随到,深受各地群众的爱戴和信任。

医生在给妇女学员讲解如何采用新法接生

大方县卫生进修学校第一届师生合影

一九五二年夏,县卫生院迁到文星街原基督教会一一福音堂,(县卫生院于年底由中街迁到得胜路原陈姓住房里暂驻,再由此迁文星街)。此时正是抗美援朝和土改时期,为了充实卫生人员,从全县的自然村各选两名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青年到县卫生院进行培训。一名学接生(妇女),一名学防疫。学习期满给接生员发一个接生包(接生器械齐全),给防疫员发一个保健箱(各种常用药物和器械)。他们回乡以后积极从事本职工作,群众非常满意。

抗美援朝中,美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其败局,竟肆无忌惮地在朝鲜搞细菌战。我国人民这时也积极行动起来消灭细菌。我县卫生部门在县委的领导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消灭细菌的宣传,在县卫生院搞了一个星期的大型展览,利用漫画、图表图片(细菌传染途径示意图)、各种昆虫(如:虱子、跳蚤、苍蝇、蚊子等)的标本,还用几台显微镜将细菌放大展出。通过解说,群众对病毒细菌的传染途径和危害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初步掌握了消灭和预防细菌的知识。这次展览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当时,我县卫生工作的重点是:集中力量扑灭各种传染病。解放初期,我县存在着各种传染病(如:回归热、天花、霍乱、麻疹、自喉、肺结核、疟疾痢疾、疥疮、麻疯等),严重地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为了从根本消除这些疾病,人民府领导卫生工作者,首先在人口聚居的地方采取如下措施:

一、摘好环境卫生:发动各家各户,搞好环境的清洁卫生,大力开展消灭苍蝇、蚊子,老鼠等活动。

二、训练种痘人员:进行普种生痘*除城乡卫生人员学会种牛痘外,还在全县小学教师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寒暑假来城学习期间,要求教师们都掌握种痘技术,在全县开展一次对儿童普种牛痘。一九五一年冬,在瓢井、大山一带开展天花防治工作。经过采取积极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天花”的发病率大大地减少了。

三、组织力量扑灭疫情:一九五一年我县对江、马场、牛场、理化等地出现了“回归热”(又名鸡窝寒),这疾病传染很快,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在省防疫站的支援下,县卫生部门带领卫生院及当地的卫生人员组成防疫队,携带医疗器材及药物奔赴现场,在极短的时间里基本上扑灭了疫情。当地群众感激地说:“鸡窝寒,鸡窝寒,一人得病全家连;现在有了新政府,短短时间病好完”。鸡场安化的屯脚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患了疟疾,病情蔓延,经防疫队的精心治疗,病情的蔓延很快被制止。

四、预防和治疗相结合:解放初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传染病多、地域广,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一九五一年,人民政府为了在一定时期内扑灭传染病,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措施,组织城乡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发起“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的活动。动员群众一齐动手消灭虱子、跳蚤、苍蝇、蚊子、老鼠。鼓励群众生病及时洽疗,卫生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普查,让老百姓普遍服用预防药品,打防疫针,并重点在归化、大道进行疟疾调查,广泛开展群众防疟治疟活动。通过这些办法,疫情大大降低,人民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在疫情发生比较严重的地方,则集中力量予以消除。群众反映说:“过去有病无人问,现在有病医上门。”这样,在解放后的两三年里,传染病的控制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全县卫生系统进一步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上级安排部署下,逐年发放生物制品和药物,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收到满意的效果。很多种传染病(如:白喉、伤寒、猩红热、麻疹、脑膜炎等)已基本被消灭,甲种传染病基本绝迹。这为人民的健康长寿起到了较大作用。

五、实行新法接生:解放前由于科学知识不普及,更重要的是没有社会医疗机构,人们习惯于用旧法接生。旧法接生要找“稳婆”,她们缺乏卫生知识,器械极其简单粗糙,尤其不注意消毒,故常有“三天娃娃扯脐风”的现象。特别对难产更无法处理,这些原因造成婴儿成活率不高。

解放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新法接生,给县卫生部门作了新的指示,要求大力宣传和采用新法接生。一九五一年十月至十二月,在县卫生院开办新法接生人员训练斑。当时培训的人员有街道和乡村的女青年,如:崔德英,刘秀荣、周复荣、勾忠莲,也有旧法接生人员,如:城关北街的蔡二娘(即陈志荣等二十多名。在训练班期间,学员们结合我县实际,自编自演了一幕生动的话剧,内容是新旧法接生的鲜明对照。演出后人们通过新旧对比,认识了新法接生的好处。有的人还编了顺口溜:“新法接生好,安全又可靠;不信迷信信科学,不敲竹杠不乱要;样样器械要消毒,处处手术都周到;产妇婴儿很安全,一家老小齐欢笑;劝君莫去找稳婆,新法接生最为妙”。新法接生既免费又安全,受到人们的欢迎和信任。一九五二年各个自然村又选送一名女青年到县城学习新法接生,这批人员学习回乡后,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县普及。由于用了新法接生,产妇的产褥热和新生儿的破伤风基本杜绝,婴儿的成活率显著提高。

一九五三年,为确保妇女儿童的健康,医院确定谢启贵、王明贵负责抓妇幼保健工作,并对各区、乡的妇幼保健人员进行辅导。

六、建立麻疯村:解放前麻疯病被认为是无法治疗的绝症,麻疯病人被当成洪水猛兽,有的还遭受惨无人道的待遇——活埋或烧死。因此,患上麻疯病的人只能悲观绝望,等待死亡。

一九五一年秋,人民政府给卫生工作者提出要求:“对麻疯病的治疗工作必须搞好”。为了落实好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县卫生部门首先对麻疯病在全县的分布情况作了一次细致全面的调查,了解到理化、鼠场、六龙、锅厂、普底等乡、区都有麻疯病患者;其次是卫生工作者深入到发病地区进行宣传向群众说明麻疯病并非不可救药的绝症,而是能够治好的病。安抚麻疯病患者和家人不必害怕,只要在饮食、住宿及有关生活方面注意隔离,是不容易传染的。同时向群众宣传患医院检查治疗,不能用旧思想来对待麻疯病人,要从各方面去关怀和照顾,使患者免去精神上的痛苦,早日康复。通过调查了解,掌握了具体情况后,于一九五三医院(即麻疯村)。麻疯村先是建在坡脚区牛集公社杨家大箐内,后因那里山高缺水,医疗不便,于一九五六年迁至双山区素合乡的耗子洞。

七、组织学习,劝服戒毒: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为挽救其濒临崩溃灭亡的残局,放纵支持种植鸦片烟。解放初,烟毒泛滥,人民深受毒害。一九五○年七月,县人民政府发出禁烟禁毒的号召,县卫生部门配合有关单位,对大批烟毒患者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学习,劝服戒毒药物,发现病情予以及时治疗,取得显著成效。

日臻完善的我县乡镇卫生院

一九五三年初,大定县卫生院改名为大定医院。设副院长一人,增设中医门诊室,增设病房、产房、化验室,并设立了伙房。由于医务及工作人员少,常工作到深夜,为病人送水送饭,方便群众。

综所上述,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五十年代初期我县卫生事业经过一番艰苦曲折的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断发展。无不凝聚着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无比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县卫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人民身体健康,生活越来越好。有理由相信,人民群众未来的日子将会更加光明,更加幸福!

(程家邦、蒋云昌讲述,颜绍荣、陈样志综合整理)

搜集/整理/编辑:吴学毅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jj/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