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1、热疮
病因病机
外感风温热毒,阻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
肝经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疮
因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
内治原则
以清热解毒养阴为主
内治
肺胃热盛
疏风清热
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
湿热下注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紫草、玄胡等
阴虚内热
养阴清热
增液汤加板蓝根、马齿苋、紫草、石斛、生薏苡仁
外治
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为主。可用紫金锭或金黄散或青吹口散油膏、黄连膏等
2、蛇串疮(带状疱疹)
特点
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痛如火燎
辨证论治
肝经郁热
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
脾虚湿蕴
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除湿胃苓汤
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3、疣
特点
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
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
扁瘊(扁平疣)
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
鼠乳(传染性软疣)
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
跖疣
发于足跖部
丝状疣或线瘊
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
内治
寻常疣(疣目)
风热血燥
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
湿热血瘀
清化湿热,活血化瘀
马齿苋合剂加薏苡仁、冬瓜仁
扁平疣(扁瘊)
风热蕴结
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马齿苋合剂去桃仁、红花加木贼草、郁金、浙贝母、板蓝根
热瘀互结
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齿苋、浙贝母、薏苡仁。
外治
各种疣均可选用木贼草、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部分皮疹脱落。
疣目
用推疣法、鸦胆子散敷贴法、荸荠或菱蒂摩擦法
扁瘊
用洗涤法、涂法
鼠乳
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
4、癣
分类
头癣
白秃疮---白癣
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肥疮---黄癣
多见于农村,好发于儿童
手足癣
鹅掌风---手癣
多发于成年人
脚湿气---足癣
体癣
圆癣(铜钱癣);阴癣(股癣)
青壮年男性多见,多发于夏季
花斑癣
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传染
临床特点
白秃疮
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3~0.8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头发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发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自觉瘙痒。青春期可自愈,秃发也能再生,不遗留疤痕
肥疮
蜡黄色,肥厚,富黏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久之毛囊被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
体癣
多呈钱币状、圆形
花斑癣
好发于颈项、躯干,尤其是多汗部位及四肢近心端
治疗
癣病以外治为主,若皮损广泛,自觉症状较重,或抓破染毒者,则以内治、外治相结合为宜。
白秃疮、肥疮采用拔发疗法。其方法为剪发后每天以0.5%明矾水或热肥皂水洗头,然后在病灶处敷药(敷药宜厚),可用5%硫黄软膏或雄黄膏,用薄膜盖上,包扎或戴帽固定。
5、白屑风
概念
皮肤油腻,出现红斑,覆有鳞屑。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辨证论治
风热血燥
祛风清热,养血润燥
消风散合当归饮子
肠胃湿热
健脾除湿,清热止痒
参苓白术散合茵陈蒿汤
6、油风
概念
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因头发脱落之处头皮光亮而得名,又称鬼舐头、鬼剃头。
辨证论治
血热风燥
凉血息风,养阴护发
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
气滞血瘀
通窍活血,祛瘀生发
通窍活血汤
气血两虚
益气补血
八珍汤
肝肾不足
滋补肝肾
七宝美髯丹
7、黄水疮
概念
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
特点
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辨证论治
暑湿热蕴
清暑利湿解毒
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
脾虚湿滞
健脾渗湿
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
8、虫咬皮炎
特点
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内治
热毒蕴结
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
外治
松毛虫、桑毛虫皮炎可用橡皮膏黏去毛刺,外涂5%碘酒。
蜂螫皮炎应先拔去毒刺,火罐吸出毒汁,消毒后外用紫金锭磨水涂
9、疥疮
病因病机
由人型疥虫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染。其传染性很强
临床特点
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
治疗
以外治杀虫为主硫黄治疗疥疮。
10、湿疮
临床特点
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分类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炎症明显,易渗出;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内治
湿热蕴肤
清热利湿止痒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
脾虚湿蕴
健脾利湿止痒
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血虚风燥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外治
急性湿疮---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搽
亚急性湿疮---三黄洗剂、3%黑豆馏油等外搽
慢性湿疮---可外搽青黛膏、5%硫黄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婴儿湿疮
胎火湿热
凉血清火,利湿止痒
消风导赤汤
脾虚湿蕴
健脾利湿
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外治
脂溢性和湿性---青黛散油、黄连油或蛋黄油外搽
干性---三黄洗剂、黄柏霜外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