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在浬浦中学,听过一首送别的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074.html

出品

.10.24

老赵的记事本

1

七十年代最后一个九月,我们在浬浦中学的校园里,长成了一排排的麦苗或向日葵,带着田野的气息,朝气蓬勃。

2

继马剑中学文科复习班红火之后,年9月,浬浦中学也开设了文科复习班。全县各地,高考落榜的复读生,从四面八方,走向这所百废待兴的乡村中学。

在进入这个复读班前,我刚从王家井农业中学的茶园里走出来,在我家楼上,靠窗的一张破台子上,不断地划一行很流行的话:能不能读大学,是穿布鞋还是穿皮鞋的分水岭。

经当时浬浦中学教务主任赵裕章老师的介绍,我得以进入文科2班,开始了“鲤鱼跳龙门”的最后一跃。

3

浬浦中学的大门,苍老得有些颓败,临街而开,门口是一个碾米加工厂。进大门,便是一个铺满煤渣的大操场,操场左边是司令台、办公楼和两层的教学楼,右手一长溜的矮平房,是我们男生宿舍。

那时候操场的高音喇叭里,柔情万种、翻来覆去,播着一首歌,叫《送别》。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或许那时候还播放过其他的歌曲,但我的记忆中,惟留下这首电影《怒潮》的插曲《送别》。

午餐和晚餐时间里,学校便开始放这首老歌,歌声里,我们这群野蜂,从一个个教室的蜂巢里钻出来,又快速挤进了潮湿而逼仄的食堂,雄性激素的嗡嗡声,充满了食堂的每个角落。

我们从一叠叠饭盒里,抽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偶尔买点看不到油星的小菜,往饭盒里一扣,边走边狼吞虎咽起来,人还在往寝室赶的路上,吃饭的任务已经三下五除二地完成了。

那时学校为了食堂管理方便,让同学们自由搭配,每四人组成一个蒸饭小组,用一长绳把四个饭盒扎出一个“吃饭互助组”,淘米蒸饭的活儿当然得由吃饭速度最慢的同学负责。开始时我也做过几次淘米蒸饭的活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我的吃饭速度从开始的五六分钟,迅速缩短到一分钟之内。现在想来,这就是人家说的竞争出效率、竞争出水平,逼一逼,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速度慢,轮到淘米、扎饭盒的同学,有时内心不畅快,于是要么给其他同学饭盒里多放水,蒸出来的是一盒粥,要么少放水,蒸出来的是夹生饭。

4

那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匮乏到一碗红烧肉都成了一个遥远的梦想。

大部分同学一杯干菜或蒸黄豆吃一个星期,是很平常的事,而且那干菜、黄豆都少油,一阵风就能吹走半杯干菜。有的同学,2分钱一块豆腐乳,居然可以吃一天。

我是很幸福的。医院里,有我母亲卫校时的小姐妹,我称她丽朵阿姨,每个星期,她都会给我炒一杯榨菜肉丝。

医院位于镇头溪边。爬上二楼的台阶,便是宿舍楼那条隧道般的走廊,楼道顶上的那盏路灯,朦胧昏黄,但每次走到这里,心中总会滋生出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丽朵阿姨,围着那个煤油炉子,帮我炒榨菜肉丝,那种香、那种美味,能穿越时空,一直到现在,都弥漫在我记忆深处。

但也有家庭条件很好的哥们,城关的,居然搬整条咸猪腿来,挂在床边,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那挂着的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

食堂里那点吃的,显然远不能满足我们刚刚开始发育的身体。

于是我们一小撮同学,便打上了哥们那条咸猪腿的主意,切出一大块来,再翻过男生宿舍的围墙,从当地村民菜园里偷来大蒜,悄悄进入食堂,买通食堂师傅,开始做咸肉、大蒜面条。

那面条,盛了满满的一大脸盆。那天,在溪边,芦苇丛中,我们土豪般地大碗吃面,每个人的肚子都撑成了横的。最后剩下的面条倒入了溪里。不知道谁嘴碎,把这个细节传播出去了,班主任在班上,不点名地将我们当作地主老财声讨了半节课。

5

艰苦,是一层厚重的壳,覆盖了我们的全部生活。但这层壳的下面,青春的萌动,如同冰凌下的潮汛,不管白天黑夜,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肆意勃发。

我们在这里,曾观看过独一无二的裸体广播操表演。

学校上游是一个大型铜矿,于是镇旁边的小溪,便整个儿被污染了,水里都是铜绿。夏天里,男生们便想方设法寻找干净的水源洗澡。

男生宿舍后面是一大片菜地,而菜地旁边有一条小溪,说是比较干净,不知为什么,我好像一直没有走近过这条小溪。某天傍晚,男生宿舍一片哗然,大家齐声喊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我不知缘由赶过去一看,竟是班上两个男生,在这条小溪里沐浴完毕,上岸,赤身裸体地做着广播操。

这边宿舍里大声叫好。那边厢却旁若无人。

这两男生,一个是南兄,现在中央某权威媒体任内参部主任,我去北京时,与他聚过,他回乡来时,我们也聚过几次,依然开朗豪爽,喝酒喝到腿软仍不肯罢休,酒后更是麦霸一个,老歌新歌唱个遍。另一个是民兄,现供职于省内某地市文联,这家伙愈发豪放,两箱啤酒不在话下,酒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高声吟诗、激情四射。

前段时间同学聚会,大家依然记得这个经典桥段,说起恍如眼前。

因为宿舍潮湿,卫生状况又差,有段时间,好多男生身上长了疥疮,奇痒难受,传统的治疗办法,便是涂抹硫磺膏。于是整个宿舍里,霉干菜的气息,又夹杂着一股浓重的硫磺膏气味。

长疥疮的,南兄又是其中一个。

据说,疥疮是要传染的。课余,南兄便脱下贴身衫衣,在宿舍里,把它抡得大风车一般,一边夸张地叫着:疥疮来了!疥疮来了!一边追赶宿舍里的同学,于是宿舍里,同学们避之不及,四处奔逃,鸡飞狗跳。

6

浬浦中学,是诸暨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曾经声名显赫,为抗战时“战时利普补习中学”。

我们刚进去的时候,这所学校,刚开始疗治文革创伤,走上正道,由周启新担任校长、陈乐溥任书记。

周启新校长在有次全校大会上,因口误“红的蓝墨水”,被同学私下里传为笑谈。陈乐溥书记,精瘦,矮小,戴一付金边眼镜,严肃得脸上没有一点笑容。

我们的课任老师,大都学有专长,学校不拘一格,从全县各地抽调而来。

班主任老师周金鑫,语文老师,瘦小,精干。对于他的课,我记忆中早已模糊不清了,但他上课时的那种激情,我依然记得十分清晰,他的声音尖细而响亮。可能因为眼疾,周老师经常流泪,随身一块手帕,时不时擦一下眼睛。

数学老师侯月达,是宁波人,永远把“一条直线”叫作“一条直细”。因为我数学成绩奇差,所以,数学课对我来说,永远是一堂听不懂的天书,我只记得侯老师那似笑非笑,眯着一只眼睛的样子。

孙文湘老师,一个干瘦的老头,教我们地理。他教我们时,估计已经六十多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或许更大。大概属于退休返聘。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否这样写。但我永远记得,平时佝偻着身子的他,一旦站上讲台,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激情飞扬的样子一直刻在我的记忆中。他讲地球洋流时,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对重要知识点会不断重复:向左转!向左转!向左转!那声音高亢有力,甚至有点声嘶力竭,并且辅以手势,形象用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向左转”!“向左转”!“向左转”!与侯老师的“一条直细”一起,成了我们课后重点复习的句子。

历史老师蒋仲法,可能因历史问题,刚被“解放”,四十好几的人,依然单身一人,他的课也很深同学欢迎。听说,他是学校最早被评高级教师的老师之一。

7

那时的我,和城关的吴声华、何煊、寿康等一起,都属于“坏分子”之列。

有两次,我被班主任周金鑫老师骂得狗血喷头。

一次是因为翻墙看电影。

学校旁边一个叫外庄的村子放映露天电影,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具诱惑的事情,我和班级里几个同学,终于没有抵挡住这诱惑,逃出夜自修的教室,走进了电影中的情节。等回来时,见大门已经上锁,只好翻墙而入。人落地还没有站稳,耳边便传来十分威严的声音:原地站好!于是我们几位还没有从电影的情节中醒过来,便耷拉着脑袋站到了办公室里。我到现在也想不清,个子矮小的班主任老师,从哪里爆发出那么大的力量,他整个人一直在地上蹦着,把一本教科书摔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心有余悸。

一次是因为洗澡。

某天傍晚,我们几个同学,结伴去一个山塘水库洗澡,却不料被路过的体育老师发现,状告到班主任那里。第二天语文课,周老师铁青着脸,让我回答问题,我觉得回答得蛮完整的,但他依然让我笔直地矗在那里,不许我坐下,接着,他又把何煊等几人一个一个拎起来,回答问题。然后,他将书一摔,又开始蹦起来,到这时,我们恍然大悟,这场风暴的起因,是昨天山塘水库洗澡所引起的。

及至年长,等我也做了老师,才真正领悟到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良苦用心。

如果说,现在这批“坏分子”都有点出息,正是得益于当年老师的谆谆教诲,特别是得益于班主任周金鑫老师的严厉管教。

8

浬浦一年,浬浦的老街,近在咫尺,却少有上街的机会。

出校门往右,就是老街的街口,由东向西延伸而去,如一根沧桑的树枝,上面挂满了老店铺。

老邮局、理发店、南货店、布店……一路排过去。我们偶尔上街,大多是为了寄信向家里要钱,或者是去那家老书店看看。

那家书店,是街上唯一的一家书店,最醒目的,是墙上挂着的红红绿绿的年画,还有陈冲、刘晓庆饰演的电影《小花》的剧照。我在这里曾买过欧阳山的《三家巷》和冯德英的《苦菜花》,那一年里,让我如饥似渴读过的,或许就是这两部小说了。

可惜这两本扉页上写着“赵智国,,购于浬浦书店”字样的书,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三十余年后,因公干,曾经在浬浦老街的青石板路上,踢踢踏踏地走过。但原先老街的记忆,和门板上的红色油漆一样,老早斑斑驳驳,形不成一个完整的形象了。

9

年的7月,我们又在《送别》的歌声里,匆匆走出校门,开始走向全国各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首歌曲、一段音乐和它毫不相干的时光,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像那段时空中,一朵特定的花蕾,开放出我们记忆中的独有的模样和独有的芬芳,我们虽然遗忘了许多事情的细节,甚至连它的轮廓都已模糊不清,但和那段往事相关的音乐,却从来不曾老去,偶然音乐响起,所有曾经的记忆就会少年般地活跃起来。

《送别》就是如此。

您是否记得您曾经的故事

请您留言,让我们共同走进回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zz/5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