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汉代还是属于席坐时代,但这一时期的床榻都是可以看得见的。这时用来储存物品的容器,一种器皿。这一切都朝加剧的方向发展,在汉代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那个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垂足坐”时代。
那麽,“席地而坐”的汉代,家具究竟有多发达?
1.同位素
这类家具,除了有卧具外,在汉代最常见的就是餐具了。食具又分为两种,一种叫托盘的食具,类似于托盘,且无足,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无足之鱼。
另外一个是足类,这类家具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4世纪,出土于山西襄汾县陶寺大墓。经历了夏朝、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以前的发掘报告中,误将这件器物称为鱼鳞,鱼鳞是用来切肉的刀架。
两汉时期的文书,多以矩形为主。有一些将成为装柱状,还有一些将成为蹄状案足。这个东西大约有1米长,1到2分米高,大部分是木制的。西汉墓木案在山东临沂曾出土。这些出土的器物上面,直接标有器物名称;而辽阳三道沟墓葬出土的陶片,此器物上有铭文,铭文用途明确。将一些杯盘等食物工具放在这些食案中。
在重庆相国寺东汉墓出土的陶案中,绘有八杯图。而且河南灵宝东汉墓中所出土的这些陶器,这上面放着一魁、一杯、一勺。北京丰台西汉墓所出的漆案,长度近二米,宽度近一米。透过以上图解,可看出豪贵之家所用的大餐。三国志中的家具描写,与这类大案比较接近。从沂南出土的画像中也可以看出,上至十杯,下至八足。
然而,也有一些书案与有足食案形体更接近,但体积更小。东汉洛阳出土的墓葬壁画中,墓主夫妇坐在一张大床前。东汉墓志中,四川出土的一幅油画和一幅圆形砚台。李尤所著的《汉书·列传》中,记载了大臣在奏事时所用的书案和文书一起托上奏,即奏案。
第二节汉代圆
除长方形桌案外,汉代还出现了圆案,当时称“圆案”。这种风格的家具也出现在沂南的画像中。东汉墓葬中,在广州出土了一件高86厘米、方径达40厘米的铜器。上部有6个大小铜耳杯,出土时还发现鸡骨和猪骨。无论是图画或图画,都可以折起来放东西。
两汉家具中,有一种与案例相混淆的物品,叫做“几”。这类物品共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足弓。实际上几和岸本是两种不同的物品,两者在使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在床上还有一种叫做长几的东西,在汉代人们把它叫做长几,它上还装有栅状的曲脚,通常是用来盛酒的。它还造成两个和案之间概念上的重叠。用于放置文书的这些数也称为数案。
沂南出土的画像石中,有两层数,下层为曲足,上层为直足。两个楼层的几个上方都会有一些杂物。两个直足器也出土于洛阳东汉墓内。图画中还出现了两个端部,端部有竖直的边楞,以防止图画从端部滚下。这个造型的设计,还有助于让人清楚地划分几个和案。
这幅画中,还可以看到一件汉代家具,它在圆形的底座上竖立一根柱子,上面有一个圆盘,这件器物并没有真正的名称,所以也叫圆台。由于家具的高度不够,在汉代很少能看到坐着脚踏实地的人。汉代时,中原地区虽无椅子,但已有最早的餐桌。
东汉末年,河南地区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张青釉陶桌,上面放着一个小圆罐,这是一张较高的小桌子。大长方桌形家具也出现在河南。这些家具后面还藏着调理饮食的妇女。这类桌腿之间的装饰是可移动的,因此这与真正的桌腿之间没有区别。
两汉时期的人仍属席坐时代,各种家具陈设也十分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所以除实用外也十分雅致。
3.坐具的原形
古时候的人都习惯于席地而坐,其实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开始在室内打白灰面了,果然也会在这些白灰面上面铺席子坐。此外,浙江还发现了七百年前的芦苇席,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发现的芦苇席。
夏商周时期,房子很简陋,室内空间很狭窄,人们为了防潮保暖,就把树叶、树皮等物品铺在地上。后来古人的编织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对织品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到了西周时期,席子的种类也逐渐细化,编织工艺也逐步完善,人们对席子的分类也逐渐细化。
古时候,人们并不把席子铺在室内,而是铺在坐席上。而且席子要正对地铺在正确的地方。它已成为古代日常生活中礼仪规范的象征。古代人坐姿可分为垂足式和席足式。下垂的脚掌并非现代人所想像的,事实上,下垂的脚掌是跪坐。古时候,主客谦让的时候,都是跪着的姿势,谦让结束后,才能坐下。
4.开发坐具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在卧床休息的时候使用矮床。这类矮床会减轻下肢承受的压力。
矮床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是为了防潮。战国时期的墓葬,年出土,长2.18米,宽1.39米,是我国考古学上最早发现的木质墓葬。更加惊人的是,这种黑漆木床非常矮,床足也只有17厘米高,其实在那样一个风靡一时的时代,像床和桌子之类的家具一般都不算高。
当时的床与现代意义上的床是不同的,它不是专门用于睡眠的,而是一种多功能家具,它可供人睡觉,也可供人短暂休息,还可供坐卧。两汉时期,床铺被放在很显眼的位置,只有贵宾和主人才能坐在床铺上。
胡床从魏晋时期就开始流行,是一种轻便可折叠的坐具。魏晋时期,民族大融合所产生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移的现象很多。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原地区也带来了高坐具,如弧长胡床、高凳等。这为当时汉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家具种类。
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胡床,大概是东汉后期。现在这种家具只有贵族才用,百姓家一般不流行。直到魏晋南北朝,这种家具也出现在普通百姓家。在当时,它已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一环。
隋唐以后,人们对于席地起居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此时还能看到板凳,甚至还出现了高行桌案。在这个时期,人们可以说是从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伴随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具行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用的高坐垫被称为椅子。当时这种家具甚至还传到了日本。
在隋唐时期,佛教盛业增加了大量的佛教信徒,随着人们对佛像的崇敬,对垂足法的态度也逐渐改变。高型靠背椅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大量使用。由于许多佛像都是垂足而坐,这种姿势在以前是很难达到的。
明清两代,我国凳子类家具发展到顶峰,并形成了东方特有的风格。明、清两代椅子制作水平较高,艺术内涵丰富。座椅不但种类多,而且功能齐全。这种椅子的使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但有长凳、圆凳,还有圆椅、官帽椅。
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宝座,是由宫廷特制而成,专供皇帝和后妃使用。如此辉煌的时期,既体现了家具工艺的完美,也体现了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
5.古代坐具对人的影响
我们国家在坐具上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也对人们的坐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这些为人们所用的家具的进步,使古代人的坐姿逐渐演变为垂足而坐。
这样的坐姿能减轻人的下肢所承受的压力,也能使人更放松。时至今日,我们的家具更完美了,坐姿更舒适了,这与前朝时期,坐具的进步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摘要:
两汉时期从古墓中出土的石画,使人们对古坐具的发展与演变有了全面的认识。从古到今,从古代的床垫、矮床到今天的椅子,我们既可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又可以丰富今天的物质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不断地吸取古人的智慧,才能为现代社会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
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