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妙手樊文亮
文/管大江
樊文亮,邢台人,中医从业者。虽刚年届不惑,医名却早已远播。由于德艺双馨,钦之者众,众多患者由衷地称其为杏林妙手。
中医多以年高、从业时间长而名重,有祖传、世家身份的更能增加名声的含金量。樊文亮年龄不大、从业时间不太长,亦不是中医世家出身,却声名日隆,赢得广泛美誉,实胜于常人也。吾初为其患者,后成为莫逆之交,对其勤勉笃学,幸遇名师;苦学微脉奥妙,细研古方良剂;神通“三世”之书,精修临证之功;参悟阴阳之易,深谙辩证之道;乐善好施送真情,祛病剔苦献仁心等等,早已了如指掌,深谙于心。《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归纳梳理近几年来樊文亮所医患者,足已超过十全八的程度。毫不讳言地讲,其医术已经超越中工,正向上工的层次迈进。年起开诊所,10年磨一剑,医术臻于精妙。要问其成功的秘诀,其回答:“别无他,用心一也。”樊文亮自选定中医以来,悉心投入,别无旁骛,昼夜思进,朝夕揣摩。正如庖丁解牛,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樊文亮医师在抢救患者(在泰山)
一
因病学医,幸遇名师。樊文亮上高中时在一所当地颇有名气的山区中学,因学习紧张,离家又远,所以常年住校。那年代学校条件差,加之宿舍人多又潮湿,上高三时身患了疥疮,奇痒难耐。在备战高考的节骨眼上得病,严重耽误学习,甚是苦恼。为尽快治好病,回到市区寻诊问药,医院诊断后给的都是西药片和外敷药。用药时症状就减轻,略一停药病情就复发,反反复复好长时间,疥疮就是不能根除。西医不行,试试中医?“秦杨皮肤科”是个门面不大的门诊,坐诊的秦医生是位女老中医。“秦医生看了看我身上的疥疮,就静心地把脉,诊完后开了五副药。我喝了两副时瘙痒就见轻,当喝完五副药后折磨我多时的疥疮竟然好了。当时感到中医很神奇,自此便萌生了以后学医的念头。学成之后也开个门诊,为病人解除痛苦。”樊文亮回忆结缘中医的初心时如是说。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普通中医药专科学校。年,樊文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实现了从医梦想的第一步。因为打心眼里喜欢医学,入校后学习态度端正,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自觉温习。对知识如婴儿吮乳,不舍昼夜,孜孜以求。为拓展眼界,校图书馆成了求知的第二课堂。水滴石穿,功夫不负有心人。樊文亮日夜不懈地刻苦学习,换得了各门功课的优良,赢得了不少同学赞羡的目光。樊文亮有副热心肠,爱帮助别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其不仅早就明白这个理,而且自觉践行,所以多年来助人为乐已成为习惯。一天帮同学收拾在校外租的房舍,房主是位男性长者,年龄花甲开外,但面满荣光、气质儒雅、谈吐不凡。“房主很关心学校和我们的学习情况,不时地问这问那。小憩时,像老师考问似的提了几个中医方面的问题,见几个同学皆不能以对,面色有些怅然。最后轮到我回答,都答了上来,房主的脸上露出些许惬意,对我有些好感。事后才知道房主原来是学校退休的副校长,系‘精准脉诊’的发现者,王氏脉诊流派的创立人——王光宇老先生。若能成为王老先生的徒弟,是一生的荣幸。于是我翌日便找到王老先生表明心声,结果被婉言拒之门外。为了成为王老先生的门徒,我以诚感其心,一有时间就帮其打理菜园,收拾家务。再是以学赢其心,学习比以往更加刻苦,以期早日达到入门拜师的条件——摸到涩脉。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老先生的点拨下,自己用心学习,昼夜用工,用了不长时间就摸到了涩脉。老先生为人正直,做事认真,收徒苛刻,多次回校考查我的表现。在将近一年的考验后,评价我是品学兼优的可塑之才,欣然收为门下。王老先生治学严谨,勤于实践,脉诊经验异常丰富。我入室后得以窥其堂奥,受益之大难以言表,恩同再造。”樊文亮回忆到幸遇恩师,如何拜师学艺时,两颊泛红,双眼噙泪,声音有些哽咽。
樊文亮医师参加义诊活动
二
半日“郎中”,特立独行。如今药店几乎都有“买×送×,多买多送”的促销广告,“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病”的良好医德医风日渐式微,许多医生受利益的驱使难以安心治病,变得浮躁而寡情起来。在社会浮躁、利益至上的当下,作为医生能不忘初心、保持静心,难能可贵。樊文亮却异于常人,出色地做到了这些,实属不易。近几年坚持“半日临证,半日静修”,被称为“半日郎中”便是很好的例证。自年起,樊文亮每天上午临证,下午和周六则休诊。休诊不为他,只为能闭门静修,以丰厚学识,提升见微知著、辨证施治的能力和水平,以实现让患者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疾患之苦的心愿。“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袪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樊文亮说自从年坐诊以来,便把宋濂的这段话当做座右铭,时时参省。为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中医临证至高境界,闭门静修时除了潜心钻研中医经典外,还坚持打坐、练形意拳和临帖研习书法。持脉之道,虚静为宝。中医和参禅打坐、形意拳、书法之间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是实现“术在业外求”的有效方法,是练就“虚静”之功的必由之路。参禅打坐不仅能提高指头的敏感度,而且可以感悟气血和经络的运动。练形意拳既强身健体又能体会“五行”的运行状态。而临帖研习书法则可以修身养性,增长虚静之功,同时欣赏优美的书法作品,能玩味意气周流之神韵。“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看似循环往复,实则螺旋上升。磨刀不费砍柴工,长年累月量的积累,使樊文亮的医术日臻成熟。正如离离原上草,沐浴春晖,不见其长而日荣,终成蔚然大观景象。
樊文亮医师在上公益课,普及保健知识
三
广施仁心,普惠患众。樊文亮每次临证都悉心投入,对每一位就诊患者都热心以待,心存仁爱。每次脉诊前先详细“察色”、仔细“听声”,继而认真“写形”,最后再静心“切脉”,断病定方。樊文亮始终坚持“四诊合参”,确保了看病的精准度和方剂的灵验度。其常说:“不知病之所由,就不清楚用什么药;不知病之深浅,就不清楚用多少药。脉诊鼻祖扁鹊所言极是:‘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中医就要有‘预知微’的功夫,以便从早从事,则疾可已。若没有‘预知微’功夫,等病已发再施治,往往是用药多用时长,事倍功半。”其还多次强调:“好的中医离不开海量脉诊实践和自我感知的升华及活用。因为“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就同一种症候而言,也存在病因不同的问题,不甄别清楚病因和病情就用药,不是病久治不愈就是越治病越重,就算治好了,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做不到‘靶向施治’。”其举了两个例子:一患‘青春痘’女士多处诊治不甚见效,来我所求治。待询问其所服药后,得知皆为泻火之方。我用‘精脉诊法’初步判断出其火是虚火,其实是寒,加之其有痛经等症候,综合情况断定其病是寒邪所致,故不用泻火药而取‘温元法’,时隔不久,其病果痊愈。另有一‘牛皮癣’患者来求治,诊断后我没有用清热解毒降温去火之药,而是用‘开门逐寇法’,即‘火郁发之’,亦即将体内的蕴热、郁热、湿热等各种形式的邪热赶出体外。因为用降温药清热解毒,越用越伤脾胃,脾胃伤就不能将谷物很好的消化,也就不能较充分的实现能量转换,血液中能量少运力就差,体内的垃圾就越排不出去。用药不对症,反映到体表上,就是皮肤病久治不愈。
“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热敷去腠理之邪,针石去肌肤之邪,汤剂去去肠胃之邪。有的病宜用针灸,有的病宜用汤剂,有的病需要两者并用。樊文亮在攻方剂的同时,亦潜心针石的研修,而且造诣颇深。年登泰山时,中途遇到一老妪突然晕厥不省人事。泰山管理员用喇叭呼救,紧急寻找医生,以期快速抢救游客的生命。樊文亮闻声,拨开众人挤到老妪跟前,亮明身份获准抢救许可后,即简明扼要询问情况,认真把脉,很快断定其是心脏病发作,于是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一针扎人中,一针扎内关,两针扎下,老妪顿时苏醒,转危为安。登泰山的游客摩肩接踵,山路拥堵,若是等医生来急救,老妪的性命恐怕是难以保住。事后,老妪为感谢樊医生的救命之恩,寄来好多家乡的特产和感谢信。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惟有不畏险阻勇于攀登者,才能领略不同峰顶的别样风光。樊文亮为开阔眼界,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年起到年新冠疫情发生,几乎每周日都到高手云集的北京“行知堂”中医诊所出诊,直到因新冠疫情进京不便才中止。其长期以来还积极参加社会义诊,多次在当地电视台等媒体开展讲座,普及医学和养生知识,其所作所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为此,很多患者和朋友踊跃加入到其所建的“邢台中医萝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