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参考这里:经典实用:体质辨别(一)
6、血热体质。血热重点在于热上,虽然都有热,但和阴虚火旺有区别的,血热是热邪入血,属于实症,要凉血除热;阴虚火旺是津液不足致阴阳失衡,是虚症,要滋阴生津。
*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小红点/瘀斑红斑/出疹等等;
*发热,持续性发热,比如手心脚心;
*易发皮肤问题。比如皮肤潮红,出油多,长痤疮,起小红点,皮肤灼热,阵发瘙痒,用手一抓抓痕是红色的。
*经期提前且量多色深;
*头发早白;
*舌质红,舌苔黄,甚者裂纹舌,口干口渴口唇红。
*大便秘结干燥,小便短黄。
*遗传,从小如此;
*嗜好辛辣油炸,火锅,煎炒,辛辣刺激等,热邪入血。
*情绪失调,比如抑郁成火,愤怒积热,一生气感觉脸发红了;
清热凉血。
①食疗。
*一切油炸,烧烤,火锅等上火的不宜碰了;
*饮食尽量清爽,宜少吃蒜,葱,韭菜,辣椒等辛辣之物;
*不宜滋补:比如阿胶,羊肉,红枣,枸杞;
*勿喝太多冰水,热在血分,冷水只会伤害脾胃,时间久了气血不足。
*凉血食材:藕节/竹叶/鸭肉/荸荠/藕/荠菜/梨/苦瓜/苦菜/丝瓜/鸭肉/西瓜/香蕉。
*代茶饮:藕节30克+麦冬10克+茅根20克煮水喝,清热凉血。
*代茶饮:生槐米+百合片各5克,泡水或煮水喝。
②肝郁调节。
郁久生火,也容易导致血热,调理见“气郁体质”。
③注意事项。
*任何温补的养生方式都不宜再用,比如泡脚,艾灸,晒太阳。
*不适合剧烈运动,出汗太多,适合的运动,瑜伽,散步。
*睡好觉勿熬夜,熬夜损阴血,本来阴血被热耗损很厉害了。
*勿纵欲。
*调理血热,有的放血,专业性强,勿自己操作。
④针对性调理。
皮肤问题(症状见上):由血热所引发。
*常用药材:苦参,生地,生槐花,生地,丹皮,可以选择几种煮水清洗。
*中成药:当归苦参丸,宜少量适可而止。
⑤辅助小措施。
*坚持按摩百会穴-清热凉血,用手指或掌心按摩,带动整个头皮活动。
*敲胆经,有助于泄肝胆之火,大腿外侧中间那条线,从大腿根敲到膝盖,力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用虚拳吧。
7、痰湿体质。痰湿是半成品,无法被身体利用,又无法排除,散布在各个地方成人体垃圾。停到肝脏,脂肪肝,停到头部,头晕脑胀不清晰,停到哪里哪里出问题。
相当一部分减肥失败,因为痰湿所致,普通的运动/节食/减肥药效果都不大,必须去痰湿才行。
核心标签:虚胖,沉重,胀闷,油脂。
*形体丰满偏胖,有的爱打呼噜;
*口中粘腻;
*四肢沉重(痰湿下注四肢);
*胸闷气喘(痰湿淤积胸部,胸闷不好出喘气);
*腹部胀满,肚子大,将军肚,啤酒肚,而且按上去弹性大,半天起不来;
*额头油脂分泌多,脑门子油光光的,头发很亮;
*舌苔厚腻;
*平时痰多,咽部老觉得有痰堵;
*大便不爽,不成形,拉不干净。
*不爱喝水,有的上眼睑浮肿,出汗呈两极分化,有的出得多,有的一点也不出。
*过食肥甘厚腻,口味太重,超出脾胃运化能力;
*脾虚运化不力;
*暴饮暴食;
*过度滋补,运化不了成痰湿;
①饮食原则:
*清淡清爽为主;
*拒绝暴饮暴食;
*宵夜戒除;
*早餐一定要吃。
*勿节食减肥。
*合适食材:薏米/荷叶/冬瓜皮/生姜/党参/白扁豆/陈皮/赤小豆/白术。
*薏米荷叶冬瓜粥;
*生姜+大枣+桔梗茶,但勿吃,针对临时发汗排湿祛痰。
②适度运动排湿,但不宜过度了;
③尽量少用空调,给出汗的机会;
④不适合秋冬进补。如果忍不住,附带着吃点青萝卜行气,以免发生积滞。
⑤中成药:二陈丸(燥湿化痰)或者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祛湿),辅助性的,适可而止。
⑥艾灸/针灸:脾俞/胃俞/足三里。
8、湿热体质。平时遇到比较多的一种体质,重口味饮食是根源。
*大便粘滞不爽,总感觉解不干净;
*反复长痘痘,痤疮,疥疮,口舌生疮等等。
*头发爱出油,皮肤油亮,尤其是鼻部和额头这里,洗也没用。
*舌苔黄腻,舌质发红。
*性情急躁易怒。
*口苦或嘴里有异味,汗臭
*尿尿时,尿道有发热感且色浓,比如赤黄。
*皮肤经常无缘无故瘙痒。
核心标签:痘疮,油腻。
*肥甘厚腻/甜腻/辛辣等重口味吃太多了,偶尔一次没事,就怕整天吃;
*滋补过度,乱吃乱补,运化不了。健康体质不需要额外进补,有病进补救命,无病进补是毒;
*喝酒吃肉过多,熬夜;
*肝炎患者,肝胆疏泄不好;
*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
①饮食控制:
*这些一定少吃:油腻,火锅,甜食,油炸,辛辣,刺激,烧烤,肥甘厚腻,高盐,腌制等!
*酒少喝,肉要吃但每天要控量,适当补充绿色蔬菜平衡下;
*适合食材:赤小豆/绿茶/绿豆/冬瓜/丝瓜/西瓜/薏米/茯苓/白术/白扁豆/马齿苋/玉米须/茵陈。
*食疗粥:薏米茯苓赤小豆绿豆粥;马齿苋玉米须代茶饮。
②切忌熬夜,伤肝胆,易生湿热。
③保持运动,出汗,也是排湿方式之一。
④居住环境尽量干燥清爽些;
⑤中成药:二妙丸或者配合二陈丸一起吃,辅助性的,适可而止,不宜多吃。
⑥穴位:拍打委中穴,清热利湿。
9、寒湿体质。既有湿还有寒,也是常见的。
*舌苔白腻,舌边有齿痕。
*不渴也不爱喝水;
*面色无华,肢冷,怕冷怕风。
*脾胃隐隐疼痛,按按就舒服。
*四肢无力,困倦无力。
*湿泄下注,大便溏泄,吃点寒凉的就容易腹泻。
*疼痛部位凉,受热缓解,受凉疼痛加重。
*严重的甚至肌肉疼痛,心绞痛等。
*外受寒湿,比如雨淋;
*无法正常排汗,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中;
*从来不运动;
*过食寒凉之食,比如冰镇啤酒,冰镇习惯,海鲜等;
*过度素食,每天以蔬菜水果为主,这些多偏凉且水果糖多,易于成寒湿;
*纵欲导致肾阳虚-脾阳虚;
温阳去寒,健脾祛湿。
①食疗。
*饮食上,如上所讲,不宜再碰寒凉之食,冰镇的,海鲜等等;
*营养均衡,不宜过于素食,水果每天不宜多吃;
*甜食也不宜多吃,滋腻困脾生湿;
*酸属阴,和寒同类,不宜多吃,比如山楂;
*苦寒少吃,过于寒凉;
*适度吃点辛味的食物:比如花椒,香菜,姜等。
*适合食物:冬瓜(加点姜)/鲤鱼(加姜)/牛肉/莲子/玉米/豌豆/红枣(配姜)。
*代茶饮:党参+白术+茯苓,直接煮水喝,祛湿健脾。
*代茶饮:陈皮4克+茯苓12克+薤白头5克,煮水喝,祛湿。
*食疗粥:茯苓+白扁豆+玉米,祛湿温阳。
②做好保暖。
*不在室外露宿,以免风寒湿气蓄积于体内。
*忌用冷水洗头、冲冷水澡,以免伤阳气。
*空调房做好保暖;
*姑娘们经期更要注意保暖,避免淋雨涉水和久居阴湿之地。
③泡脚。
适度加点生姜+花椒+艾叶,温经散寒祛湿。
④温阳为本。
*节欲是必须的,保肾阳;
*阳虚调理,可参考阳虚体质;
*适度艾灸关元穴。
*生姜+干姜+大枣+陈皮,代茶饮,驱寒温阳发汗。
10、气郁体质。说白了就是气不通啊,发生气滞堵塞,最常见的原因是情绪不调,肝郁。
肝是主疏泄的,气血通畅,脾胃升降都要靠肝来疏导,情绪不调则易于肝郁,疏泄失常,发生气滞。
*长期情绪低迷,郁郁寡欢,唉声叹气;
*两肋胁痛,女性乳房胀痛(尤其经前);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敏感易受到惊吓;
*容易生闷气,有火憋着不发;
*睡眠不好,大便有时发干;
*咽喉感觉有异物,卡住了,出不来下不去;
*同时伴随脾胃问题:胃胀/恶心/吐酸/嗳气打嗝/纳差腹胀/腹泻等。
核心标签:胀痛,忧愁焦虑,不开心。
*本身性格有关,天生爱生闷气,多愁善感,胡思乱想,无中生有;
*身体本身问题,各种症状不适,影响了心情,深感郁闷和不公;
*外界压力,工作,感情,考试等等所诱发。
①修心养性是关键。
养心是第一位的,这个是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导致的肝郁,养心到位了,便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个后天是可以培养的,比如读有深度的书,练书法,瑜伽,太极,静坐冥想等等。
②不良情绪及时发泄,千万别憋着。
唱K/跳舞/哭啊,喊出来/聚会分散注意力/听轻快的音乐/看喜剧电影/家人倾诉交流。
③勿久宅。
人活着并非为了工作或学习(这些只是手段),劳逸结合,每周抽一天出去玩玩散散心。
④食疗。
*白梅花+玫瑰花+牡丹花+陈皮+大枣:3-5克,泡茶喝,疏肝解郁;
*适合食物:木瓜,黄花菜,茼蒿。
*食疗粥:小米(或大米)+山药+大枣+白梅花+陈皮(或青皮),白梅花陈皮要后放,疏肝理气健脾胃的,用量自己搭配,够一碗就行。
*因情绪不畅诱发了腹泻拉肚子,用炒白术/8+佛手/8+茯苓/15+炒薏米/15克,煮水喝。
⑤中成药:
肝脾/胃不和:逍遥丸/疏肝和胃丸/柴胡疏肝丸(临时调理)。
⑥穴位按摩:膻中穴,太冲穴,两肋部位拍打。
11、血瘀体质。血瘀就是血流不畅或局部有血液停滞,长时间不疏通,易演变为肿块,结节,增生,肌瘤等等。
*身体有某些肿块或增生;
*常刺痛,比如腹部,痛经,胸部等。
*脸上容易长斑,黄褐斑,雀斑,老年斑等;
*皮肤容易出现青紫瘀斑,有的一碰就出现好多瘀斑;
*面色晦暗(好像没洗脸一样);
*皮肤粗糙无光泽或者脱发;
*头痛或眩晕或失眠或肢体麻木;
*女性经前小腹疼痛,经量少,色紫黑有血块;男性前列腺痛;
*舌底静脉青紫喷张变粗(舌自然上卷抵住上颚),正常的很细看不见;
*舌质呈现暗紫色或者舌面上有暗红色瘀斑;
核心标签:刺痛,瘀斑,色斑,增生。
*气滞体质未及时调理演变而来。
*气虚推动无力所致;
*痰湿瘀阻;
*受寒严重,比如寒冷环境等,寒凝固,容易导致血脉不通。
①先找原因,大概属于哪种血瘀?气虚/气郁/痰湿/阳虚体寒/其他。
确定后针对性进行调理。
②通用技巧。
*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必须的,这个不重复。
*八段锦等导引术是很不错的,可以坚持做做。
③穴位按摩:
风池穴,曲泽穴,血海穴,三阴交等,按摩,拍打都行。
每天起床从前往后梳头,也能清醒头脑,活血化瘀。
④临时辅助性食疗:
*生三七粉:每天1-3克,可以泡水或吃。
*红花:泡水喝或做药膳都可,每天不要超3克;
*生山楂(或片):泡水较好,糖多,比如胃酸过多,高血糖,湿气重之类不宜多吃。
举例:红花3克+山楂20克+陈皮5克,水煮代茶饮,活血化瘀。
偶尔用用就好,还是找根源,不建议长期吃。
12、过敏体质。这个还是蛮多,有的皮肤过敏,有的鼻子过敏(鼻炎),有的其他过敏等等。
过敏的本质是身体适应性差,抵抗力免疫力相对弱些,严格来说属于气虚体质的一种。
对特定气味/食物/药物/花粉/季节转化/海鲜等过敏,遇到这些,马上诱发打喷嚏,流鼻涕,咳喘,皮肤发痒刺痛紫癜等等。
简单点说,就是身体卫表不固,被外来的东西刺激马上起反应,抵抗不住啊,脆弱。
①全方位增强体质是必须的,这个话题比较广,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说,毕竟每个人虚弱的地方不同;
②避开一切导致过敏的东西,比如明知道吃海鲜过敏应提前避开;
③平时可以常服用一些药膳,比如黄芪,参类等,玉屏风散是常用的。
过敏性鼻炎之类,后面再专门找时间讲讲。
13、虚弱体质。虚弱体质的调理,和湿气这类问题不同,正是因为比较虚,就很容易出现虚不受补,平时想吃点好的补补,结果上火了,各种长痘失眠,搞得身体很难受,根本补不进去。
所以调理的时候要有所讲究,不能按普通思路来。
*精神疲倦,昏昏沉沉;
*头晕目眩,两眼冒金星;
*懒得说话,有气无力;
*面色晦暗或苍白;
*形体消瘦,甚至浑身各种疼痛;
*自汗,容易出汗;
*胸闷难受,气短,嗜睡;
*特别容易感冒,免疫力低;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爱动;
*食欲差,吃几口就饱了;
核心标签:整体的虚,全方位的虚。
14、混合体质。人体是很复杂的,也是不断变化的,现实里很少有单一体质的,多是几种体质的混合体,这才是正常的。
混合体质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开始可能是单一体质,比如就是气郁,但长时间不调理,气郁就影响到血的运行了,于是血瘀也来了;再长时间不调理,气血都不通畅,气血就不太好了,气血不好,抵抗力就差了,过敏体质之类就来了,中间夹杂着脾胃湿气之类也来了。这是由气郁诱发的连环反应。
再看一个例子,纵欲的例子,年轻纵欲开始没反应,因为生理机能旺盛,持续纵欲则诱发阳虚(突然怕冷了),接着脾阳虚来了,运化不力,气血开始虚弱....
所有体质偏颇都是由一个不健康的点所触发,往往逐渐引发连环反应,演变为混合体质。
很多朋友看完本文,瞬间懵了:感觉每种体质都有点,真是无从下手啊!
大体思路是先把所有症状写下来--根据上面体质分类对号入座,确定属于哪几种体质--确定一个主导体质,即哪种体质症状突出些--制定调理方案,应以主导体质为主,附带着考虑次要体质。
文章内容来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