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五十七篇经络论SL57之四

第五十七篇经络论(SL57)之四

SW57──《经络论篇第五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57—D→D‖→‖SW56—D‖(已迁至《皮部论》)

LS10──《经脉第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0—L→D‖→‖SW57‖迁移说明:

1、《经脉》既论经脉,又论络脉,内容与篇名不符,非独立论文,当迁出;

2、《太素》将LS10—L→D十二经脉之论,置于卷第八《经脉连环》,独立成篇,独论经脉循环;将LS10—D→D置于卷第九《经络别异》,独立成篇,独论络脉;将LS10—D→D置于卷第九《十五络脉》,独立成篇,独论十五络脉。杨上善将经脉论、络脉论拆分而论,录以奉考;

3、《甲乙》将LS10—L→D十二经脉及十二经终之论置于卷二第一(上)《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独立成篇,独论十二经脉;将LS10—D→D置于卷第一(下)《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皇甫谧将经脉论与络脉论拆分而论,录以奉考;

4、《类经》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论置于七卷二《十二经脉》,独立成篇;将五脏六腑“是动”之论置于十四卷十《十二经病》,独立成篇;将“经络之别”置于七卷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独立成篇;将“十五络别”置于七卷五《十五别络病刺》,独立成篇。张景岳分类拆分过散,论述系统性降低,录以奉考;

5、《灵枢悬解》将LS10-D→D置于卷三《经别》,黄元御云:“自手太阴之别以下十六段,旧误在《经脉》。诸经之别,皆络脉也,其十五络。实则必见之于外,虚则必下,不可见也。视之而不见,当求之上下之间,盖以人经虚实不同,络脉异于其所别走之处故也。”从黄元御之解论与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6、迁入部份,既论十二经脉,又论十五络脉,既是经脉之论,又是络脉之论,实为内容丰富之经络宏论,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LS10—D→D‖→‖LS10—D‖→‖SW57‖迁移说明:

1、所迁部份,与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宜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三《经脉》LS10—D“其会皆见于外”句后,黄元御处置甚是,从之;

3、所迁部份,显见为经脉、络脉差异相关论述,正是对雷公所问“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之呼应和进一步阐述,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L禁服:

1、《内经校释》注:“原作脉,据《图经》卷一及张注本改。《太素》卷二十四杨注及《素问.八正神明论》王注均谓:“服,事也。”

2、后文所引之句,引自《禁服》LS48-D,故当作“禁服”无疑。

L凡刺之理……愿尽闻其道:

1、《灵枢悬解》卷三《经脉》注:“凡刺之理,经脉为理,营其所行(营其所行之道路),制其度量(制其度量之长度)、内次五脏(内次五脏之部),外别六腑(外别六腑之分)。六语,《禁服》之言。”

2、《类经》经络类七卷一注:“营其所行,言经络之行也。刺其度量,言裁度其分数也。五脏属里,故言内次,六腑属表,故言外别。”

3、本句引用,引自《禁服》LS48—D。

D骨为干:

1、《内经校释》注:“人身以骨为支柱的意思。”

2、《太素.经脉连环》注:“干,本也;脑髓之骨成,与皮肉筋脉为本。”

3、骨骼为身体支架。

D起于中焦:

1、《太素.经脉连环》注:“十二经脉生处,皆称为起;所经之处名‘出’,亦称‘至’、称‘注’,此为例也。膈下齐上为中焦也。”

2、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中焦,即胃之中焦。上焦、中焦、下焦均位胃部,本句可证。起于中焦,即起源于胃之中焦,详见《营卫生会》LS18-D→Q。

D属:

1、《内经校释》注:“也含联络之意,凡经脉连其本经的脏腑均称属。”

2、属,归属,指十二经脉归属各自脏器、腑器。

D肺系:

1、《内经校释》注:“指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2、肺脏系统。

D臑:nao4,上臂。

D少阴、心主:

1、《类经》七卷二《十二经脉》、《甲乙》卷二第一(上)断句均作“少阴、心主。”

2、张景岳注:“少阴,心经也;心主者,手厥阴经也。”从之。

D上骨:《灵枢悬解.经脉》注:“掌后高骨。”

D鱼、鱼际:《内经校释》注:“鱼,手大指本节后掌侧肌肉隆起处。鱼际,鱼的边缘为鱼际,也是穴名。”

D是动:

1、《内经校释》注:“张志聪云:‘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病者,病因于内。’即经脉因受外邪侵犯所发生的病症叫‘是动病’,本脏发生疾病影响到本经的叫‘所生病’,此外,关于‘是动病’,‘所生病’,尚有不同说法。”

2、是者,这也,所论之经脉也;动者,异动也,变化也。是动,即手太阴肺经异动。后文“是动”,同理。

D瞀:

1、《内经校释》注:“视物模糊不清,精神昏乱。”

2、瞀,mao4,眼睛昏花,目眩。

D是主肺所生病者:以下是肺病主要症状。后文五脏六腑之论,同理。

D上气喘、渴:

1、《内经注评》引张景岳注:“渴,当作喝,声粗急也。”

2、《甲乙》卷二第一(上)作“上气,喘喝。”

3、人卫影印《灵枢经》卷三《经脉》、《太素.经脉连环》均作“上气喘渴。”

4、从《太素》、人卫影印作“上气喘、渴。”肺属金,肺气燥,因而口渴,义理可通。

D厥掌中热:

1、《太素.经脉连环》、《内经校释》、人卫影印均与前“痛”字连作“痛厥”;

2、《甲乙》卷二第一断句与后文连作“厥,掌中热。”

3、“厥”,或与前文连作“痛厥”,或独立作“厥”,或作代词与后文连作“厥掌中热”,坤从代词,作“厥掌中热”,即其掌内热。

D盛者……虚者……人迎也:“盛者”,“虚者”,均为前文“气盛”、“气虚”之解论,亦可解为气盛、气虚之标志。后文十一经,同理。

D合谷两骨之间:《内经校释》注:“合谷,穴名,位于手大指、次指两指本节后两骨之间,为大肠经原穴。两骨之间,即第一、二掌骨之间,俗称虎口。”

D两筋:《内经注评》注:“两筋,即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

D髃:肩胛部。

D挟:即两边、挟持意。

D鼽、衄:鼽,qiu2,鼻孔不通;衄:nu4,鼻孔流血。

D喉痹:《内经注评》注:“喉中肿闭,言语、呼吸均感困难一种证候。"

D起于鼻之交頞:

1、《太素.经脉连环》、《甲乙》卷二第一(上)均作“起于鼻,交頞中。”

2、《内经注评》注:“頞,e4,又名山根,指鼻梁凹陷处,左右目内眦之间部位。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孔两边手阳明经终穴迎春穴,上行,左右相交于頞部。”从之,译作:“起源于鼻梁凹陷处。”

D却:却步,即行进时陡然停步。

D客主人:

1、《内经注评》注:“穴名,属足少阳胆经。”

2、《太素.经脉连环》注:“客主人,即上关穴也。”

3、《内经校释》译:“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

4、《国家针炙取穴标准》云:“寻找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取穴姿势,位于头部侧面,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叫客主人穴。位于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客主人名解:客,宾客也。本穴为少阳胆经之穴,风气为主,肾气为客,此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主人,指穴内气血,该穴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水之性的寒湿水气。本穴物质为听会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汇入其中,至本穴后气血则变为肾水特性的寒湿水气,故名。”

5、查《人体经络使用图册》,足少阳胆经,并无此穴。它经,亦无此穴。客主人,本意莫明,不译待考。

D额颅:《内经注评》注:“前额骨部,发下眉上处。”

D气街:

1、《内经注评》注:“气冲,又名气街,位于小腹下方,股部上方交界处的鼠蹊部(腹股沟部);亦为穴名,属足阳明胃经。”

2、《甲乙》卷二第一(上)、《太素.经脉连环》、《灵枢悬解》均作“气街”,从之。

3、气有四街:头街、胸街、腹街、胫街。此处气街,乃气之腹街。

D伏兔:《内经注评》注:“位于大腿前方肌肉隆起部,亦为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膑骨上缘上方六寸。”

D牖:窗户。

D贲:多义字,此取胃口。贲响,即胃响。

D骭厥:《内经注评》注:“骭,gan4,胫骨,位于小腿部的内侧。贲响腹胀,是由于足部之气上逆所致,所以叫骭厥。张景岳云:‘阳明之脉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为胫骭厥逆’。”

D:

1、《内经注评》注:“,歪,口,口角歪邪。”

2、《内经校释》注:“,莫文泉《研经言》卷四谓‘当为呙’,即‘’之省,谓口生疮,与唇胗同为疡症。”并译作“口角歪斜。”

D胗:zhen1,《说文》:“胗,唇疡也。”即唇部溃疡。

D膑:膝盖骨。

D跗:通肤,足背皮肤。

D腨:

1、《太素.经脉连环》作“腨”,杨上善注:“内踝直上名为内,外踝直上名为外;胫后腓肠名为腨。”

2、《甲乙》卷二第一(上)作“腨”,张玉萍注:“腨,腿肚。”

3、《内经校释》作“腨”,并校:“原作‘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引《灵枢》文改,与《甲乙》、《脉经》、《太素》、《千金》、《圣济总录》、《十四经发挥》相合,下同。”并注:“《说文》:‘腨。腓肠也。’俗称小腿肚。”从之。腨,shuang4。

D噫:

1、《太素.经脉连环》注:“寒气客胃,厥逆从下上散,散已复上出胃,故为噫气。”

2、《甲乙》卷二第一(上)张玉萍注:“噫,噫出于胃。”

3、《百科》云:“ai4,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如喛气,气壅塞而得通。”

D得后与气:

1、《太素.经脉连环》作“得后出余气”并注:“谷入胃已,其气上为营卫及膻中气,后有下行与糟粕俱下者,名曰余气。余气不与糟粕俱下,而为胀,今得之泄之,故快然腹减也。”

2、《内经校释》注:“得大便与矢气。”

3、便后排气。

D体:《说文》:“体,总十二属之名也”、《广雅》:“体,身也。”本义:身体。

D溏、瘕、泄:

1、《内经校释》注:“溏,指大便稀薄。瘕泄,指痢疾而言。”

2、《太素.经脉连环》注:“溏,食消,利也。瘕,食不消,瘕而为积病也。泄,食不消,飧泄也。”

3、溏,糊状,清稀大便。瘕,jia3,腹生积块。泄,飧泄。

D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1、何梦瑶《医碥》认为:“人迎脉恒大于两手寸口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

2、《内经注评》注:“寸口、人迎,都是诊脉的部位。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在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处。人迎,在结喉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

3、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三倍。

D目系:姚春鹏注:“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D行太阴、心主之后:《内经注评》注:“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在上肢屈侧的分布是:太阴在前,厥阴居中,少阴在后。”

D厥:此作代词“其”。

D踝:《太素.经脉连环》注:“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手太阴脉贯脉也。”

D肩解:

1、《内经校释》注:“即肩后骨缝。”

2、《内经注评》注:“即肩后肩缝,肩胛棘端与上臂交会之处。”

D目锐眦、目内眦:眦,zi1,眼睛周围。目锐眦,即眼外角;目内眦,即眼内角、下眼睑。《癫狂》LS22—C即为本解。

D:《内经校释》注:“zhuo1,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D液:

1、《太素.经脉连环》注:“两大骨相接之处,有谷精汁,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谓之为液。”

2、据《决气》LS30-D→Q“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可知:液,当从本经定义,独指髓液。

D巅:《内经校释》注:“指头顶正中最高点,当百会穴处。”

D髆:通膊,肩胛骨。

D髀枢:髀,大腿;枢,枢纽;髀枢,即股骨上端关节。

D京骨:《内经注评》注:“相当于足外侧第五跖骨底的部分;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

D踝厥:《内经校释》注:“指如结等证,是因为本经经脉之气变常自踝部上逆所致,故称踝厥。”

D尻:尾骶部。

D腘:膝窝。

D别入跟中:《太素.经脉连环》注:“别分一道入足跟中也。”

D:huang1,眼睛昏花,视力模糊。《玉篇》:“,目不明。”

D骨厥:

1、《内经校释》注:“肾主骨,因本经经脉之气变气,上逆出现的证候。”

2、《太素.经脉连环》注:“前之病,是骨厥所为。厥谓骨精失逆。”

D肠澼:

1、《太素.经脉连环》注:“肾主下焦,少阴为病,下焦大肠不和,故为肠澼也。”

2、《内经注评》注:“痢疾的古名。肾开窍于前后二阴,故病肠澼。”

D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1、《灵枢.经脉》作“心主厥阴心包络之脉。”

2、《甲乙》卷二第一(上)作“心主手厥阴之脉。”

3、《太素.经脉连环》作“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杨上善注:“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故曰心主。厥阴之脉,行至手足,名足厥阴;行至于手,名手厥阴。以阴气交尽,故曰厥阴。心外有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脉起胸中,入上包中,名手厥阴。故心有两经也;心中起者,名手少阴;属于心包,名手厥阴。有脉别行,无别脏形,三焦有气有脉,亦无别形,故手厥阴与手少阳以为表里也。”

4、《内经校释》注:“心主的经脉叫手厥阴心包经。”

D历络三焦:

1、《太素.经脉连环》注:“自有经历而不络者,手厥阴既是心脏之府,威信为府合,故属心包,经历三焦,仍络著也。三焦虽复无形,有气故得络也。”

2、《灵枢悬解》卷三《经脉》注:“历络三焦,三焦有上、中、下三部,故曰历络。”

3、《内经注评》注:“历,经过的意思。三焦,指上焦、中焦、下焦。包络为心主之外卫,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构成表里而相络。历络三焦,指自胸至腹,依次经过三焦而与之相联络。”

D历络三焦:

1、《太素.经脉连环》注:“循胸出胁之处,当腋下三寸,然后上行,抵腋下方,下循臂也。”

2、《甲乙》卷二第一(下)张玉萍注:“下腋三寸,指经脉循胸出胁后,在腋下三寸之胸胁部。”

D澹澹大动:姚春鹏注:“水动貌,心中动摇不安。”

D膻中:据《胀论》LS35—Q“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可知:膻中,即心包。

D遍:

1、《灵枢.经脉》、《类经》卷七《十二经脉》作“循”;

2、《甲乙》卷二第一(上)作“遍”;

3、《太素.经脉连环》作“徧”;

4、《内经校释》作“遍”,并校:“原作‘循’,形近而误,据《脉经》卷六第十一、《太素》卷八首篇、《千金》卷二十第四及《十四经发挥》卷中改。”从之。

D浑浑焞焞:

1、《太素.经脉连环》作“浑浑淳淳”,并注:“浑浑淳淳,耳聋声也。”

2、《甲乙》卷二第一(上)张玉萍注:“浑浑焞焞,即浑浑沌沌。本指阴阳未分貌,此言耳声昏聩不明。”

3、焞,tun1。《内经注评》注:“焞焞,不明亮,无光耀。浑浑焞焞,听觉模糊,听不清楚的意思。”

D气:

1、《太素.经脉连环》注:“气,谓三焦气液。”

2、《内经校释》注:“三焦能通调水道,水病多由于气化失常,故主气所生病。《类经》十四卷第十注:‘三焦为水渎之府,水病必由于气也。’”

3、据《灵兰秘典论》SW08-Q“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营卫生会》LS18-Q“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LS18-Q“下焦者……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可知:此气,即卫气,即水气。

D三毛:

1、《甲乙》卷二第一(上),张玉萍注:“三毛,指足大指爪甲后多毛处。三,言其多。”

2、《内经校释》注:“《类经》七卷第三注:‘大指(趾)爪甲后二节间为三毛。’”

D马刀、侠癭:瘿,ying3,瘰疠。瘰疠,生于腋下为马刀,生于颈部为侠瘿。

D颃颡:

1、《内经注评》注:“指咽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软口盖的后部。”

2、《太素.经脉连环》注:“喉咙上孔名叫颃颡。”

3、《类经》七卷二注:“颃颡,咽颡也。”

4、颃,hang2,咽喉;颡,sang3.同顙,即额。据《忧恚无言》LS69-S“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可知:颃颡,即鼻咽腔。

D:

1、《太素.经脉连环》作“颓。”

2、《灵枢.经脉》、《类经》十四卷十作“”。张景岳校:“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猝疝。妇人小腹肿,即疝病也。,痜同,音颓。”

3、《甲乙》卷二第一(上)作“痜。”

4、《内经注评》注:“睾丸肿大。”

5、《素问.脉解》SW49-C、C之解论均作“痜”,综合《甲乙》、《太素》可知:当从“痜”。

D癃:《宣明五气篇》SW23-C“膀胱不利,则为癃。”即为本解。

D分肉:

1、《类经》七卷第六注:“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

2、分肉者,肌群也。

D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

1、《内经注评》引张景岳注:“足太阴当作手太阴,经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唯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得隐。下文云经脉者,常不可多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正谓此耳。”

2、《内经校释》作“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并校注:“原作‘外’,据《太素》卷九经络别异改。”

3、《甲乙》卷二第一(下)作“足太阴脉过于外踝之上。”

4、《太素.经络别异》作“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

5、《灵枢悬解.经脉》作“手太阴过于外踝之上。”

6、人卫影印《灵枢.经脉》作“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

7、诸本存异,存疑待考。

D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1、《太素.经络别异》注:“六阳络中:手阳明络,肺府之络也;手少阳络,三焦之络也。手阳明大肠之经,起大指、次指之间,即大指、次指及中指内间,手阳明络起也。手少阳经,起小指、次指之间,即小指、次指及中指外间,手少阳脉起也。故二脉络起五指间也。”

2、《内经校释》注:“大络,指较大的络脉”、“五指间,言手阳明、少阳二经络脉络于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间。”

3、《灵枢悬解.经脉》注:“手阳明之络,各偏历,分络于大指、食指,出合谷之次,别走太阴,手少阳之络,名外关,散络于中指、名指、小指,出阳池之次,别走厥阴,是起于五指间也,即手背之青筋外露也。二脉上行,总于肘中,厥阴经曲泽之次相合。”

4、《类经》七卷六注:“此举手络之最大者,以明视络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经,而手六经之络,则惟阳明少阳之络为最大。手阳明之络名偏历,在腕后三寸上侧间,别走太阴;手少阳之络名外关,在臂表腕后二寸两筋间,斜行向内,历阳明、太阴,别走厥阴。二络之下行者,阳明出合谷之次,分络于大、食二指;少阳出阳池之次,散络于中、名、小三指,故起于五指间。其上行者,故起于肘中内廉厥阴曲泽之次。凡人手指之露筋者,皆显然可察,俗谓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蓄血之大络也。凡浮络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5、诸家之注,义犹未明,不译待考。

D邪气:《内经校释》注:“杨上善、张介宾皆认为导致经脉突然发生异常搏动的邪气,就是酒气。《太素》卷九经络别异注:‘酒即邪也。’《类经》七卷第六注:‘邪气者,即指酒气为言’。”

D本末:

1、《内经校释》注:“都是邪气留在经脉所致。”

2、本者,经脉也;末者,络脉也。合之为经络。

L细子:雷公之自谓,与晚辈、后生、徒弟、弟子同义。

D绝道:

1、《内经校释》注:“与纵经相横截的路径。”

2、张景岳注:“绝道,间道也。”

3、《灵枢悬解.经脉》注:“绝道,经脉不行之处。”

4、姚春鹏注:“指经脉不到的间道,偏僻的小路。”

5、《黄帝内经名医珍藏》高景华译:“络脉都要出入表皮。”

6、《说文》:“绝,断也。”确义不明,不译待考。

D2暴:

1、《太素.经络别异》作“鱼”;

2、《甲乙》卷二第一(下)、《灵枢.经脉》均作“暴”,从之。

D2其青短者,少气也:

1、《太素.经络别异》作“其青而小短者”并注:“青色主寒,而短小者,即寒气少也。”

2、据后文“其小而短者少气”可知:少气,当指脉气少。

D3皆多血络:

1、《灵枢悬解》卷三《经脉》注:“皆多血络,皆多蓄血之络也。”

2、都是多络脉。

D3坐:

1、《太素.经络别异》注:“坐而屈之即脉满,故醒而能言也。”

2、古人坐姿,乃是双膝先跪于席,臀部后坐于腨,屈膝而坐。

D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

1、马莳注:“夫不曰络而曰别者,以此穴由本经而别走邻经也。”

2、《内经注评》注:“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张景岳:‘不曰络而曰别者,以本经由此穴而别走邻经也’。”

3、《玉篇》:“别,分别也。”据十五络别文意看,“别”,即两经所属络脉相交之临界位,即交界处。列缺穴,即是手太阴肺经络脉与手阳明大肠经络脉相交之临界位。

D虚则欠:《内经注评》注:“欠,呵欠,,qu1,同呿,张口的样子。虚则欠呿,肺气不足所致。”

D手锐:

1、《太素.十五络脉》作“手兑。”

2、《甲乙》卷二第一(下)作“手锐骨”,张玉萍注:“掌后骨为手兑骨。”

3、《灵枢.经脉》、《内经校释》作“手锐”,并注:“手掌后小指侧的高骨。”从之。

D烦心:

1、人卫影印《灵枢.经脉》作“头强”。

2、《太素.十五络脉》作“烦”;

3、《甲乙》卷二第一(下)、姚春鹏注本均作“烦心”;

4、《内经校释》作“烦心”,并校:“原作‘头强’,据《甲乙》卷二第一(下)、《脉经》卷六第三、《千金》卷十三第一,并参考《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及《圣济慈录》卷一九一(仅作一‘烦’字)改。与《甲乙》卷七第一(下)、《图经》卷五内关主治及《外台》卷三十九第九内关条合。”从之。

D痝:

1、《内经校释》作“胧”,并注:“同疣,系皮上赘肉。”

2、《太素.十五络脉》作“胧”,并注:“肬,音尤,也。又赘也,皮外小结也。”

3、痝,you2,肿起状,指赘肉。

D痂疥:

1、《太素.十五络脉》注:“痂,疮甲也。”

2、《灵枢悬解》注:“小者如指痂疥,如指上所生之疥粒也。”

3、《说文》:“痂,疥也。”《广雅》:“痂,创也。”疥,疥疮。痂、疥,即疮甲、疥粒。

D宗脉:《内经校释》注:“指分布在耳、眼等器官由很多经脉汇聚而成的主脉或大脉。《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D虚则不收:《太素.十五络脉》注:“虚则缓纵,故肘不收也。”

D飞阳:足太阳经别络穴名。与《根结》LS05—Q“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句中“飞扬”有异。“飞阳”与“飞扬”,本意同;“阳”与“扬”,古形近音同而传抄易误。

D厥:《太素.十五络脉》注:“少阳之络,腰以上实,多生厥逆病也。”

D躄:bi4,跛脚。《太素.十五络脉》注:“腰以下脉虚,则痿躄,跛不能行也。”

D瘁喑:瘁,通猝,突然;喑,哑,失声;瘁喑,猝然失声。

Q本节:姚春鹏译:“足大趾本节。”

D霍乱:

1、《内经注评》注:“病名,古代把上吐下泻并作的病统称为霍乱。即胃肠挥霍缭乱之意。”

2、《太素.十五络脉》注:“阳明络入肠胃,清浊相干,厥气乱于肠胃,遂有霍乱。”

D蠡沟:

1、《内经注评》注:“足厥阴肝经之穴位名。”

2、蠡,li2,蠡沟,穴名。

D卒:同猝,突然。

D挺长:《太素.十五络脉》注:“挺长,阴挺出长也。”

D尾翳:

1、《太素.十五络脉》、《甲乙》卷二第一(下)均作“尾翳”,杨上善注:“尾即鸠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络脉,起于尾翳,故得其名。”

2、《内经校释》注:“关于尾翳的名称和部位,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尾翳即会阴穴……第二种,认为尾翳即鸠尾……第三种,张志聪主张:‘所谓尾翳者,即鸠尾之上,盖任脉之别络。’此说较妥,语译从之。”

2、查《人体经络使用图册》,任脉无尾翳穴;相近穴名有“屋翳穴”,却为足阳明胃经穴。众说纷芸,无有定论,存疑待考。

D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

1、《太素.十五络脉》注:“侠脊有过,则知督脉两道,以为定也。”

2、《灵枢悬解.经别》注:“高摇之,头之高也。”

3、《内经校释》注:“《甲乙》卷二第一(下)校语云:‘《九墟》无‘高摇之’以下九字。’按:无‘高摇之’等九字为是。例于以上各节,似亦以无此九字为合。‘高摇之’,三字疑为‘头重’之旁注,‘挟背之有过者’六字疑为‘入贯膂’之旁注,传刻误混,各注随文衍义,均难理解。此处存疑不译。”

4、高摇之,头部摇动时;挟脊之,挟持脊椎时;有过者,即有不适者。“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此实乃验头重、脊强虚实之法,九字非衍,不可或缺。

D大包:《灵枢悬解》卷三《经别》注:“大包,穴名,脾为五脏之长,故另有大络罗列也。此脉所部,若有络脉罗列可见者,皆取之大包。《素问.玉机真脏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脾胃皆有大络也。’”

D罗络之血:罗,网罗;罗络之血,即网罗成片之血络。

SW49——《脉解篇第四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9—C→C‖→‖SW57‖迁移说明:

1、《脉解》无问无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内经校释》按:“本篇主要以四时阴阳的变化,专门解释六经证候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并将六经分属于六个月份,其配合是:太阳为三阳之首,配合正月(寅);阳明为阳之极,配合五月(午);少阳为阳之终,配合九月(戌);太阴为阴中至阴,配合十一月(子);少阴为阴之初,配合七月(申);厥阴为阴尽阳生,配合三月(辰)。从其配合的顺序中,可以体会到六经与四时阴阳的关系。关于篇中所解释的内容,历代注家均以为是《灵枢》经脉篇中“是动”、“所生病”的证候,故应属于《灵枢》经脉篇以后的著作。但是,其中所引原文与《灵枢》经脉篇并不完全一致。所以王冰说:‘此一篇殊与前后经文不相连接,别释经脉发病之源,与《灵枢经》流注略同,所指殊异。’由此可以证明,本篇所本,并非今日所见之《灵枢》经脉篇……此外,篇中所解之证候,仅见足阴阳六经,而手阴阳六经则缺而未论,亦或原文有所佚失。待考。”

3、《太素》将本篇置于卷第八之一《经脉病解》,杨上善之分类和定位甚是;

4、《素问悬解》卷四《脉解》黄元御云:“此篇解《灵枢.经脉》之义。”所断甚是;

5、《素问直解.脉解篇》高士宗云:“帝复承上篇脉病之意,错举《灵枢.经脉论》之言,及本经所已言者而申解之,故曰脉解……错举六经之病,复以三阴三阳,主四时之月,而错综解之,所以为《脉解》也。”高士宗所断,极是!

6、正如《脉解》篇名所谓,全篇句节全为《灵枢.经脉》之相应解论,正是印证《脉解》迁入之明确信号。本段迁入后,前有正论,后有解论,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两通。

7、自唐伊始,世人多云经分灵素,或言灵先素后,或言素先灵后,纷争不休。然《脉解》一篇,先紧扣正论,并作解论,足证经无分灵素,实并出一时,纷争可休矣!若先作解论,而后作正论,岂非咄咄怪事哉?

C太阳……故肿腰脽痛也:《素问悬解》卷四《脉解》黄元御注:“此篇解《灵枢.经脉》之义。《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是所谓肿腰脽痛也(肿字讹,按《经脉》当作脊、作背。脽,尻骨,《汉书.东方朔传》:‘连脽尻,师古曰:‘臀也。’以正月属寅,寅为太阳,正月阳气自地下出在地上,而阴气犹盛,阳未得遽然自次于地上也,木气郁冲,故肿腰脽痛也。)”

C脽:

1、张景岳注:“脽,尻臀也。”

2、王冰注:“以其脉抵腰中,入贯臀,过髀枢,故尔。”

3、脽,shui2。《内经校释》注:“脽,臀肉。”

C正月太阳寅:王冰注:“正月之阳生,主建寅,三阳谓之太阳,故曰太阳也。”

C阳未得自次:《内经注评》注:“阳气未能依正常次序而旺盛。”

C病偏虚为跛者……故偏虚为跛也:

1、《太素》卷第八《经脉病解》注:“跛,谓左右脚偏跛也。”杨上善言左脚独跛,义深待验。

2、《素问悬解》卷四《脉解》黄元御注:“此篇解《灵枢.经脉》之义。《灵枢.经脉》:‘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是所谓病偏虚为跛也。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而冬寒未尽,闭蛰初开,阳气颇有生发不足之处,有所不足之处,故偏虚为跛也。”

C颇:偏,倾斜。

C强:

1、《素问悬解》卷四《脉解》注:“《经脉》:‘病冲头痛,项、背、腰、尻皆痛,是所谓强上引背也。’以阳气大上而相争,故强上引背也。”

2、强,qiang3,僵硬。

C争:《太素.经脉病解》注:“三阳向盛,与三阴争,得大得上,而阳犹争也。”

C所谓耳鸣者……故耳鸣也:

1、《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耳聋,目黄,颊肿’,是所谓耳鸣,所谓浮为聋也。耳聋即耳鸣之重者,以阳气盛上而跃动,冲于听宫之内,郁勃鼓荡,故耳鸣也。”

2、《素问直解》注:“《灵枢.经筋论》云:‘手太阳之筋,其病应耳中鸣。’故申明所谓耳鸣者,乃阳气万物盛上而跃,跃则振动,故耳鸣也。”

3、本句为《经脉》LS10—D句相关解论。

C所谓甚则狂……故狂、巅疾也:

1、《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痔疟狂癫疾,是所谓甚则狂癫疾也,以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

2、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1、《内经注评》注:“由于阳气亢盛于上的关系。”

2、《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耳聋,目黄,颊肿’,是所谓耳鸣,所谓浮为聋也。耳聋即耳鸣之重者,以阳气盛上而跃动,冲于听宫之内,郁勃鼓荡,故耳鸣也,甚则孔窍闭塞,遂成聋病,皆在乎阳气之上浮也。”

3、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所谓浮为聋”,都是因为热量尽在头上。

C内夺而厥:

1、吴崑注:“内,谓房劳也;夺,耗其阴也。”

2、《素问悬解.脉解》注:“肾气内夺而厥逆,下陷则为喑哑而骽足痿身,此肾气之虚也(肾气,水中之气)。厥者,阳根微弱,少阴之动气(肾间动气)不能上升而下陷也(至者,肾气上升也。)”

3、《素问直解》注:“肾虚则少阴之脉不出于阳,故少阴不至者,则内夺而厥也。太阳少阴表里相应,故解太阳经脉之病,而兼言少阴也。此解太阳经脉之病也。”

4、厥,此为痿厥。内夺而厥,即入房过度阴精脱失而痿厥。

C喑、俳:

1、《内经注评》注:“四肢瘫痪。”

2、《素问悬解.脉解》注:“所谓入中为喑者(《经脉》阙此条),以声为阳气所发,太阳入中。而交少阴,则阳盛已衰,少阴之脉贯膈入肺、循喉咙,挟舌本,阴气充塞,故为喑哑也。”

3、《素问直解》注:“本经《腹中论》云:‘阳气入阴,入阴则喑。’故申明入中为喑者,阳气盛时,则不喑,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喑痱者,口无言而四肢不收,故曰此肾虚也。”高士宗所引,即《腹中论》SW40-Q句。

4、喑,哑,失声;俳,fei2,即废,瘫痪。本句为《经脉》LS10—D“痿厥”解论。

C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1、姚春鹏注:“少阳戌,杨上善:‘戌为九月,九月阳少,故曰少阳也。’此指少阳主九月,九月月建在戌。戌者,心之所表,杨上善:‘戌少阳脉散络心包,故为心之所表。’”并译:“少阳旺于九月,月建在戌,少阳之脉散络心包,故为心之表。”

2、《太素.经脉病解》作“言少阳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并注:“手少阳脉络心包,足少阳脉循胁里,故少阳病心胁痛也。戌为九月,九为阳少,故曰少阳也,戌少阳脉,散络心包,故为心之所表。”

3、《内经校释》校:“戌原作‘盛’,《太素》卷八经脉病解作‘戌’,按本篇六经所配月份,当以《太素》为是。作‘盛者’或涉下‘阴气盛’而误,今据改。”

4、《素问直解.脉解篇》作“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表也。”并注:“《经脉论》云:‘足少阳病则心胁痛’,故申明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九月少阳火气之盛也。心为君火,少阳为相火,故盛者心之所表也。若九月之时,阳气已尽,而阴气方盛,少阳火气不盛,不能为心之表,故有心胁痛之病也。少阳言九月者,九月为秋之终,少阳居阳之终也。”

5、人卫影印《灵枢.脉解》作“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又据《阴阳系日月》LS41-Q“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LS41-Q“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可知:六月配足少阳胆,而足少阳胆所配月份为未而非戌。而《经脉》LS10-D云“络肝,属胆,循胁里”可知:到九月时,阳尽阴盛,故“心胁痛”。据此足证《素问.脉解》、《素问直解.脉解》、人卫影印《脉解》作“少阳盛”,其经正也!当从之。

C九月……故心胁痛也:

1、《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心胁痛,是所谓心胁痛也,此以少阳之逆行而上盛也。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与少阴君火相为表里,故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衰阴旺,相火不蛰,甲木逆冲,故痛生心胁,胁痛者,甲木自伤,心痛者,相火之累君火,君相同气也(心下,胃之上口,胆木刑胃,上口作痛,心君被逼故也。)”

2、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后文即到九月时阳尽阴盛,故有心胁痛。

C所谓不可反侧者……故不可反侧也:《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不能转侧,是所谓不可反侧也。心胁痛甚,不可反侧,以阴主蛰藏,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C所谓甚则跃者……故谓跃:

1、《素问直解》注:“此解少阳经脉之病也。”

2、《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手少阳三焦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是所谓甚则跃也。以阳气盛上而踊跃,是动听宫,则耳窍喧鸣,聋即浊气上逆而闭塞者。缘九月万物皆衰,草木堕落,则二火蛰藏,去阳之阴(之,往也。)是其常也,今甲木逆行,气盛而上,自下长生,跃动不已,收藏失政,故为跃也。”

C气盛而阳之下长:

1、张隐庵注:“少阳之气正盛,阳气入于下,而仍欲上长。”

2、张景岳注:“以足少阳脉,下出足之外侧,阴覆于上阳鼓于下也。”

3、《全本黄帝内经》译:“人体内部阴气盛于上,故阳气只能向下生长活动于足部。”

4、邪气盛而阳气下长。诵《天年》LS54-Q→Q“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故好坐。”以气之盛衰而别动静,其理甚明。

C阳明……故洒洒振寒也:

1、《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是所谓洒洒振寒也。’以阳明午者也,午半阴生,是五月阳盛之极,而渐之于阴也(之,往也)。”

2、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1、《素问直解》注:“《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其病肢胫转筋,髀前肿,筋弛纵,缓不胜收’,故申明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之气上,与阳明始争,故阳明经脉,有胫肿而股不收之病也。”

2、《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皆痛,是所谓胫肿而股不收也。”

3、一阴,《经脉别论》SW21-Q“一阴至,厥阴之治也”;本句为《经脉》LS10-D、《经筋》LS13-C相关解论。

C所谓上喘而为水者……故为水也:

1、《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大腹水肿,是所谓上喘而为水也。以阳明阳体而含阴精,有阴则降,阴降则戊土化燥而不湿,阴气下降而复上,上则阴邪居于肺胃之间,故为水也,水阻气道,是以上喘也。”

2、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胸痛少气者……故胸痛少气也:

1、《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膺、乳、气街皆痛,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是所谓胸痛少气也。以水在肺胃之间,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阳气阻碍,不得下行,故胸痛少气也。”

2、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甚至厥……故惕然而惊也:惕,惧怕。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欲独闭门牖而处者……故欲独门闭牖而居:牖,窗。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病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1、“乘高而歌”,《黄帝内经》有作“登高而歌”,有作“上高而歌”,义同。

2、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客孙脉……腹肿也:

1、《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汗出鼽衄,大腹水肿,是所谓客孙脉则为头痛、鼻鼽衄、腹肿也。以阳明之气为太阴所并,浊阴上填,上者太阴之孙络也,太阴之脉,上隔挟咽,行于头上,阴气冲塞,故头痛、鼻鼽、脾郁湿动,故腹肿也(余义见《阳明脉解》中)。”

2、“其孙络太阴也”:孙络,即孙脉、络脉;太阴,此指寒气太盛;鼽,鼻塞。全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太阴……故曰病胀:

1、《素问悬解.脉解》注:“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是所谓病胀也。”

2、本句为《经脉》LS10-D句相关解论。

C所谓上走心……故曰上走心为噫者:

1、《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腹胀善噫,是所谓上走心为噫也’。”

2、《素问直解.脉解》注:“《经脉论》云:‘太阳病善噫’本经《宣明五气篇》云:‘心为噫。’故申明所谓上走心为噫者。太阴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胃络,连属心包之络,故太阴经脉,而曰上走心为噫也。”

3、噫,ai4,即喛气。本句为《经脉》LS10-D解论。

C所谓食则呕也,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1、《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舌本强,食则呕’,是所谓食则呕也。”

2、本句为《经脉》LS10-D解论。

C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1、《素问悬解》注:“《经脉》:‘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是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2、本句为《经脉》LS10-D解论。

C少阴者,肾也,十月:

1、《内经校释》作“少阴者,申也,七月。”并注:“原作‘肾也’……原作‘十’,《太素》卷八经脉病解作‘七’与下文合,据改。”

2、《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脊股内后廉痛,是所谓腰痛也。以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之阳气皆伤,木枯不能上发,下陷水中,肾水之位在腰,故腰痛也。”

C邑邑:

1、杨上善注:“邑然怅望。”

2、《内经校释》作“邑邑”,并注:“原作‘色色’,《太素》卷八经脉作‘邑邑’《新校正》云:详‘色色’疑误……疑近而误,故据改。”

3、《素问悬解.脉解》作“邑邑”。

4、从《太素》、《新校正》、《内经校释》、《素问悬解》作“邑邑”。《说文》:“悒,不安也。”

C:huang1,眼睛昏花,视物不清,恍惚不清。

C所谓……无所见也:

1、《素问直解.脉解》注:“《经脉论》云:‘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故申明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无所见者。”

2、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少气善怒者……名曰煎厥:

1、《太素.经脉病》作“阳气不治”,杨上善注:“少阴气用也,则阳气热而不用,故不得出也。”

2、《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心如悬,若饥状,烦心心痛,是所谓少气善怒也。以少阴水胜火负,阳气不治,所以不治者,阳气虚浮、蛰藏失位也。水中之气,是谓阳根,阳失蛰藏之位,则阳根寒陷,不能温生乙水,肝气当代子布治,而生气亏虚,发达不遂,是以善怒。善怒者,木郁生热,陷而不升,名曰煎厥。”

3、《素问直解.脉解》注:“少气者,气并于下也。本经《调经论》云:‘血并于下,心烦闷善怒。’故申明所谓少气善怒者,乃君火之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上出,并于下而当少气矣。气并于下则血并于上。肝主血,肝气当治而未得治,故善怒。”

4、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故恐也:

1、《素问直解.脉解》注:“《经脉论》云:‘肾病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故申明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

2、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恶闻食臭者,无胃气,故闻食臭也:

1、姚春鹏注:“胃无气,胃气衰败,失去消化功能。”

2、《素问直解.脉解》注:“《经脉论》:‘肾病饥不欲食。’故申明所谓恶闻食臭者。三膲出气于胃,腐化水谷,令胃气三膲火热之气,故少阴脉病,饥不欲食,而恶闻食臭也。三膲,少阳也。《本输论》云:‘少阳属肾’,此之谓也。”

3、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1、《素问悬解》卷四《脉解》中,黄元御注:“《经脉》:面如漆柴,是所谓面黑如地气也。以木主五色,入肾为黑,秋气内夺,水寒木枯,故寒变于色也。”

2、《素问直解.脉解》注:“《经脉论》云:‘肾病面如漆柴。’故申明所谓面黑如地色者,因秋时肃杀之气,内夺其精华,故冬至则变于色,面黑如地色也。”

3、本句为《经脉》LS10-D解论。

C所谓咳则有血者……故血见于鼻也:

1、《素问直解.脉解》注:“《经脉论》云:‘肾病咳唾则有血。’故申明所谓咳则有血者。”

2、《素问悬解.脉解》注:“咳唾则有血,是所谓咳则有血也。”

3、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厥阴……少腹肿也:

1、《素问直解.脉解》注:“《经脉论》云:‘厥阴病丈夫溃疝,妇人小腹肿。’故申明厥阴所谓痜疝,妇人小腹肿者。”

2、《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丈夫痜疝,妇人少腹肿’,是所谓痜疝,妇人少腹肿也。”

3、痜,tui2,疝气病之一,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腰痛不可以俯仰者……一俯而不仰也:

1、三月一振,姚春鹏注:“三月阳气开始振发。”

2、《内经校释》注:“《类经》十四卷弟十一注‘三月一振,阳气振也,故荣华万物。然余寒尚在,寒尚在,若阴气或盛则阳屈,俯而不仰,故病为腰脊痛,亦应三月之气。’按:此句诸说纷芸,义甚难解。《素问经注节解》云:‘义不可解。’今姑从张介宾注。”

3、张志聪注:“草木繁茂,枝旰下垂,一惟俯而不仰,即偃偻之状。”

4、《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腰痛不可以俯仰,’是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也。”

5、《素问直解.脉解》注:“《经脉论》云:‘厥阴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故申明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

6、一者,始也。三月,据《四气调神大论》SW02-C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可知:三月生气开始振发,万物已经繁荣,开始下垂而不上仰。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痜、癃、疝……故曰痜、癃、疝也:

1、《素问直解.脉解》注:“出处未详,大抵皆厥阴之病。‘癫’,癫痫也。‘癃’,尿闭也;‘痜癃疝肤胀’者,阴器肿,不得小便,则肤胀也。故申明所谓痜癃疝肤胀者,犹曰阴气亦盛,而经脉不通,故曰痜癃疝而肤胀也。”

2、《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是所谓痜癃疝肤胀也。”

3、癃,《宣明五气篇》SW23-C云:“膀胱不利,为癃。”即为本解。

4、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C所谓甚则嗌干……故嗌干也:

1、《素问直解.脉解》注:“《经脉论》云:‘足厥阴病,甚则嗌干。手厥阴病,心中热。’故申明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热盛于中,故嗌干也。”

2、《素问悬解.脉解》注:“《经脉》:‘甚则嗌干,是所谓甚则嗌干热中也。’以厥阴处水炎之中,阴阳相薄,彼此交争,阴胜则寒,阳复则热,阳复热多,故嗌干也。”

3、嗌,咽喉。本句为《经脉》LS10—D相关解论。

《脉解篇》、《寒热》解论与《经脉》正论之对应表

《脉解篇》、《寒热》解论序号

《经脉》正论序号

SW49-C

LS10-D、LS10-D、LS13-C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LS10-D

SW49-C

LS10-D、LS13-C

SW49-C

LS10-D

SW49-C

LS10-D、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SW49-C

LS10-D

LS21-C

LS10-D

LS21-C

LS10-D

LS21-C

LS10-D

LS21-C

LS10-D、LS10-D、LS10-D、LS10-D

LS21-C

LS17——《脉度第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7—Q‖→‖LS10—D‖→‖SW57‖迁移说明:

1、原篇非独立论文,凑篇杂简,均宜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三《经脉》,即《灵枢.经脉》LS10—D“皆络脉也”句后,黄元御云:“经脉为里至末,旧误在《脉度》。”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3、迁入本论本位,其一以解雷公“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其二作为经脉、络脉、孙脉之定义和归纳,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虚者用药以补之:

1、《内经注评》注:“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2、本句乃是对《经脉》十二脉项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句之强调和归纳。

SW60——《骨空论第六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0—Q→Q4‖→‖LS10—D‖→‖SW57‖迁移说明:

1、本节与原篇《骨空论》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类经》置于九卷二十七经络类《任冲督脉为病》,独立成篇。张景岳归之于经络类,甚为明智;

3、《甲乙》置于卷二第二《奇经八脉》,独立成篇。“奇经八脉”,源自《难经二十八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皇甫谧据此分类;

4、《素问悬解》置于卷四《经络论》,并云:“旧本《经络论》是《皮部论》后文,王冰分为两篇,此篇旧误在《骨空论》中。详《皮部论》论十二正经,此篇论奇经三脉,征之《气府论》,亦前论十二正经,后论奇经三脉,则此是《经络论》无疑,取此篇以补之。”黄元御所言极是!自当从之。

5、所论十二经之外的任脉、冲脉、督脉,显见为经脉之论,整体迁入本论本位,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然终因本段乱简繁多,错综复杂,仍需有据分割、逐条精细处置。

‖SW60—Q3‖→‖SW60—Q‖→‖SW57‖迁移说明:

1、本句所论为任脉走向,与原位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素问悬解》卷四《经络》置于SW60—Q“督脉者……贯脊属肾。”句后,黄元御云:“任、督本一脉,以前后而异名耳。”

3、王冰注:“自其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中央,并任脉之行,而云是督脉所系。由此言之,则任脉、冲脉、督脉名异而同体也。”

4、《类经》置于经络类九卷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并按曰:“此自小腹直上者,皆任脉之道,而本节列为督脉。《五音五味篇》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然则前亦督也,后亦任也,故启玄子引古经云:‘任脉循背谓之督脉,自小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由此言之,则是以背腹分阴阳而言任督,若三脉者,则名虽异而体则一耳,故曰任脉、冲脉、督脉,一源而三岐也。”

5、《黄帝内经》既分任、督、冲三脉,必有明确意义,此正所谓“循名究理”者也。而今三脉义岐,根在本篇经乱,然本句既言任脉之道,自当迁入本位,以集中论述。至于三脉确义纷争,存而待考。

‖SW60—Q4‖→‖SW60—Q1‖→‖SW57‖迁移说明:

1、显见乱简,需篇内迁,且遵循前述整体迁移说明;

2、《素问悬解》置于卷四《经络论》SW60—Q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句后,并注:“此脉从少腹而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便溺,名曰冲疝,其女子则不孕(女子胎妊,以任脉能孕也),癃痔遗溺嗌干,木郁莫泄则为癃,木郁后陷则为痔,风木陷泄则为遗溺,风木升扬则为嗌干,总缘任脉之阴盛,水寒而木郁也。”本节实为任脉相关论述,当从黄元御处置。

‖SW60—Q1‖→‖SW60—Q3‖→‖SW57‖迁移说明:

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十六字,原位《骨空论》SW60—Q“至胸中而散”之后,显见窜简,宜作篇内迁。

2、依后文文例,迁至《骨空论》SW60-Q“循面入目”句后,作为“任脉为病”之论。如此则上下两句,义理双通。

‖SW60—Q3‖→‖SW60—Q2‖→‖SW57‖迁移说明:

1、“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八字,原位Q2“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句后、Q“督脉者”句前,依例可见其文意不属,宜迁出;

2、迁入本位,依前例集中论述督脉,义理相通。

Q起于中极之下:

1、《内经校释》注:“中极,穴名,在脐下四寸。”

2、张景岳注:“中极之下,即胞宫之所,任、冲、督三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之间。”

3、《甲乙》卷二第二(下),张玉萍注:“中极,任脉穴名,在曲骨上一寸。”

Q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

1、王冰注:“气街者,穴名也。在毛际两傍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言冲脉起于气街者,亦从少腹之内,与任脉并行,而至于是乃循腹也。何以言之?《针经》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

2、《类经》九巻二十七注:“冲脉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会于横骨大赫等十一穴,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言冲脉之前行者也。”

3、气街,有头街、胸街、腹街、胫街四街。此当从原作“气街”,解为腹街。

4、关于冲脉,《黄帝内经》另有如下重要论述:

A、《水热穴论》SW61—Q“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B、《灵枢.逆顺肥瘦》LS38-D→D;

C、《举痛论》SW39-Q;

D、《海论》LS33-Q;

E、《五音五味》LS65-Q。

Q1男子内结七疝:

1、《内经校释》注:“指七种不同类型的疝气。”

2、《内经注评》注:“一般指寒疝、筋疝、水疝、气疝、血疝、狐疝、痜疝。”

3、“七疝”,诸说不一,存疑待考。

Q1带下、瘕、聚:《内经校释》注:“带下,指赤、白带下。瘕,指癓瘕。聚,指积聚。”

Q2逆气里急:

1、《素问悬解》卷四《经络论》注:“逆气而里急。”

2、《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注:“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故其气不顺,则膈塞逆气。血不和,则胸腹里急。”

3、异常邪气导致胸腹里急。

Q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1、《内经注评》注:“督脉发生病变,可致腰强痛反如折。王冰云:‘督脉,亦奇经也。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歧也,故经或谓冲脉为督脉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经脉流注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以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脊而上,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为病则带下瘕聚也。以冲脉侠脐而上,并少阴之经上至胸中,故冲脉为病则逆气里急也。以督脉上循脊里,故督脉为病则脊强反折也。”

2、《甲乙》卷二第二《奇经八脉》张玉萍注:“反折,脊向后反屈,即后世言反张。折,曲屈。”

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八字,详见迁移说明。

Q廷、孔:

1、王冰注:“系廷孔者,谓窍漏,近所谓前阴穴也,以其阴廷系属于中,故名之。”

2、《内经校释》注:“指尿道口。”

3、廷,《说文》:“廷,朝中也。”此即女性阴廷;孔,即女性阴道口。

Q篡:《内经校释》注:“前阴后阴之间,即会阴部。”

Q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本句与《经脉》LS10-D之少阴循行“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相重,明言督脉与足少阴肾经之络合关系。

Q1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循膂络肾:本句与《经脉》LS10-D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部份相重,明言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络合关系。

Q3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见迁移说明。

LS22—《癫狂第二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2—C‖→‖SW49—C‖→‖SW57‖迁移说明:

1、《癫狂》非独立论文,且本句与《癲狂》前后内容不属,显见窜简,宜迁出;

2、《内经校释》云:“关于本段文字,有人怀疑是它篇错简,与本篇内容无关,如《灵枢识》简按:‘此节与《癫狂》不相涉,必是古经残文。’,《甲乙》卷十二第四将本文列于足太阴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篇之‘目色赤者病在心……’句之前,详细推敲,与文义不属……因说法不一,各执其理,难于定论,故仍予以校释,存疑待考。”

3、《素问悬解》置于卷八《杂病》篇末,黄元御云:“目眦外决四句,误在《癫狂》。”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4、本句实乃《经脉》LS10—D太阳经条下“目内眦”、“目锐眦”之解论,镶嵌本位,依序并入相应解论,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眦:

1、《百度百科》:“其意为眼角,上下眼角的接合处。”

2、眦,zi1,《说文》:“眥,目厓也。”即眼睛四周。《癫狂》LS22-C句对目内眦、目外眦、目锐眦三者之定义,一目了然。

LS21——《寒热病第二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1—C→C‖→‖SW49-C‖→‖SW57‖迁移说明:

1、原篇《寒热病》,非独立论文,碎片杂合,头绪繁多,乃凑篇之简,当寻据细分而逐条分拆迁出;

2、《灵枢注证发微》马莳云:“篇内所论诸症,不止寒热,然首节所论在寒热,故名篇。”

3、《甲乙》将C→C置于卷十二第六《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将C→置于卷十二第四《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

4、《太素》置于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

5、《灵枢悬解》置于卷八《杂病》篇末,并云:“此段旧误在《寒热病》”、“旧本阴跷、阳跷七句,误在《寒热病》。”

6、本段所论,显见为三阳经经脉和络脉之相关解论,迁入本位,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頄: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頄,颧也。”

2、頄,qiu2。据《经脉》LS21-D“上曲颊遍齿”可知:当为颊部。

C大迎:《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出于足阳明之大迎。”

C龋:qu3,蛀牙。

C臂阳明……不恶寒泻之: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作“臂阳明有入鼽遍齿者,名曰人迎。”与《灵枢》有“鼽”、“人迎”之异;

2、本句乃《经脉》LS10-D“手阳明之别……上曲颊遍齿……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解论。大迎,足阳明胃经穴,或亦与手阳明相络?存疑待考。

C足太阳……一曰取之出鼻外:本句为《经脉》LS10-D“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于齿中……至额颅。”解论。

C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足太阳”作“足阳明”,并注:“足阳明脉有入頄遍齿者,出于手少阳之角孙。”

2、当从原作,无需改经。角孙穴,手少阳三焦穴,其既连足阳明胃经,又旁纳足太阳之脉。

C取之出鼻外: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作“取之出眉外”;

2、《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一曰取之出鼻外,手阳明之禾膠、迎香也。”

C足阳明……反者益甚: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注:“足阳明大经起鼻交頞,下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交承浆,循颐出大迎,上耳前,循发际,气发悬颅之穴,有皮部之络与口相当,入系目系。对,当也。”

2、本句为LS10-D相关解论。

C悬颅:

1、《内经注评》注:“为足少阳经之穴,在鬓发中,当头维(足阳明经)与曲鬓之间,沿鬓发弧形连线之中点取穴。”

2、《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出于足少阳之悬颅穴。”

3、据《经脉》LS10-D“胃足阳明之脉……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可知:当以“取之出鼻外”为是。

C足太阳……入脑乃别:

1、《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杂说》注:“足太阳经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有络属于目本,名曰目系。太阳为目上网,故亦是太阳与目为系。今别来属于头,其气是通,故头与目有固痛者,取于项中足太阳筋两间别下项者,气之所发大椎穴者。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三阳督脉之会也。”

2、本句解《经脉》LS10-D、D、D、D经文,即《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头囱项痛”、“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因三经络于脑、目系,故邪则病头、目苦痛。

3、眼系,据《经脉》LS10-D“肝足厥阴之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又据前文“大迎”、“角孙”、“悬颅”均为穴之文例可知:“眼系”即“目系”,亦当为穴。然查《人体经络使用图册》并无此穴,或有漏录?存疑待考。

C阴跷、阳跷: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阳跷起于足太阳之申脉,阴跷起于足少阴之照海,皆交于目内眦而合于足太阳之睛明(《脉度》:阴跷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阳跷气盛,则瞋目而不合,阴跷气盛,则瞑目而不开(《大惑论》:阳跷盛则目不瞑,阴跷盛则目闭。)”

2、《灵枢.脉度》LS17—Q“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即为本经定论。阴跷、阳跷,即足少阳肾经之络脉。

C目锐眦:

1、眦,zi4,眼睛周围;目锐眦,即眼外角。《癫狂》LS22—C“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即为本解。

2、《经脉》所涉“目锐眦”之句有:LS10-D、LS10-D、LS10-D、LS10-D。

C:chen1,瞋,撑。

LS23——《热病第二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3─C‖→‖LS21—C‖→‖SW57‖迁移说明:

1、《热病》非独立论文,本句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八《杂病》篇末,即《灵枢.寒热篇》LS21—C“阴气盛,则瞋目。”句后,并云:“目中赤痛二句,误在《热病》。”从黄元御之识;

3、《甲乙》置于卷十二第四,即《灵枢.寒热篇》LS21-C“阴气盛,则瞋目”句后,从皇甫谧之识;

4、与“阴跷”、“目内眦”相关之论述,迁入本位,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1、《内经注评》注:“张景岳云:阴跷之脉属于目内眦,足少阴之照海,即阴跷之所生也,故当刺之。”

2、《内经校释》译:“眼睛发红疼痛,开始起于内眼角,内眼角是阴跷与阳跷的会合处,治疗时可取用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

C阴跷:

1、《内经校释》译:“阴跷脉的起点照海穴。”

2、《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阴跷,足少阴之照海穴。”

3、据《脉度》LS17—Q“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可知:阴跷,即足少阴之阴分络脉。

其人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







































治白癜风的中药方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yy/1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