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角—中国传统家具上常见的轮廓性装饰形态,具有东方美学特征,是中国传统家具视觉营造中形制上独特的设计语言。
从委角形态在清代家具上使用的普遍性角度出发,调研多地博物馆留存的清代家具实物,收集大量实物样本用以量化参考,用大数据来分析委角形态在清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以形态学为分析角度把委角分为二维与三维形态,结合设计学、考古类型学等多角度综合交叉进行分析。透过委角形态应用,来学习中国传统家具局部形态的设计美学。
一、清代家具委角形态“委”在现代汉语中有“曲折”之义,古代字义也有曲折之义,“委”字在“曲折”的字义上古今意义相同。“委角”这一名称,是在中国传统器物上大量存在的一种形态。
委角从狭义上来说是一些方正形态的器物,抹去其四边尖角,向内凹缩,形成内凹圆弧状拐角,便叫“委角”,它是器物的形态描写用语,也是工艺术语。
委角从广义的形态学角度分析,是对自然物形态的模仿,如甜瓜、葵花、海棠、梅花等自然物,提取出它们的形态语言,弯曲转折,使线的形态变化丰富,进而运用到建筑、生活用品、家具的造型设计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形态语言不断简化、精炼,成为了各式各样的委角形态器物语言,完善了家具的功能性及装饰性。
从形态学角度分析,形态按维度分为实体形态和空虚形态,分析的家具委角形态为“实体形态”中的二维实体形态和三维实体形态。
二维委角形态不会影响改变家具的整体形态,只对家具局部形态产生影响。三维委角形态会
对家具整体形态造成影响,委角线会影响家具的外围形态,故委角线形态为三维委角形态。
形态,是事物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形状之所以如此的根据,把内部与外部统一起来了”。
器物形态的外化语言,可以通过形态符号向人们传达器物本身的功能性、社会性、象征性等方面的意义。家具委角形态包含形态内容和形态语义。形态之所以如此,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
清代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家具的设计、结构、装饰、制作工艺等极为成熟,且清代留存的家具实物众多,故研究内容范围界定为清代家具。
清代家具中,无论是古朴隽永的硬木家具还是雍容华美的髹漆家具,目及之处随处可看到委角,以二维和三维的形态出现在清代家具的支撑结构处、辅助支撑结构处、非支撑结构处,其应用范围之广泛,具有使用的普遍性特征。
二、委角形态在清代家具设计中的功能性通过清代家具中委角形态的量化分析,在家具委角形态的外延层面下的功能性体现可以总结出两种——“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
(一)视觉功能
在视觉上,家具委角形态具有衔接过渡和完善造型的作用。中国传统家具是典型的线框式的家具,线条舒展流畅,线型也比较丰富。
主要结构简明扼要,紧凑和谐,辅助部件瘦劲利落、挺拔有力。委角形态在线条、框架的转折、结合部处理上,具有重要的衔接过渡作用。
利用委角弯曲的形态,使家具的结构接合处衔接圆润,视觉平滑的自然过渡,榫卯接口断面处隐藏,使家具局部外观视觉更加整体,合理的结构与简洁的委角形态相辅相成。
中国传统家具结构支撑常用直线,以获得力量感,然而曲线又具有轻快动感之美。委角曲线形态作为装饰,使家具局部展现富于变化的曲面。
这种生动的形态使家具在直线框架之外在设计上获得节奏感,弥补直线相交接形成直角的视觉审美上的不足,完善家具造型,增加二维平面轮廓的变化和层次感。
(二)触觉功能
在触觉上,家具委角形态可以提高家具使用的舒适性、安全性。清代家具在外轮廓的转折处、扶手转折处、靠背板转折处等这些与人身体经常接触的位置上,大量使用委角,利用这种形态的曲线,使原来的直角转折变为平滑的圆弧曲面转折。
除了美观,这种细节的设计更注重人的使用感受,家具用起来更加舒适。委角曲线形态形成的温和曲面和圆滑拐角,在接触人体皮肤时,不会对皮肤造成戳伤,提高了硬材质家具的安全性。
三、委角形态在清代家具设计中的装饰特征(一)居中对称
委角形态在清代家具中,始终都以双数呈居中对称性出现,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或四边以中间为居中轴线呈现对称。
通过对称的装饰手法,产生不同方向的重复性装饰变化或连续性的装饰变化。高亨在《易传》解说提到“刚柔得中”思想时指出:“中则必正,正则必中,中正二名实为一义。《易传》又认为人有正中之道德,故得中为吉利之象”。
尚中思想是古人的追求,这与中国传统造物的整体设计思想节奏是统一的。传统家具的装饰有居中对称、规律性间隔重复等特点,在形式美感上给人以适宜的韵律感和秩序感。
(二)局部点睛
委角形态经常在清代家具的边框、边角、亮脚、牙板、卡子花等辅助性构件位置出现,虽然装饰部位占家具整体比例不大,却极其巧妙,引人注意。
清代家具的结构以水平和垂直框架性的结构,通过交叉、叠压、组合而成,局部加入委角曲线形态进行装饰,打破了这种单调的结构形式,使家具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空间。
家具整体形态富有层次感,产生虚实变化,提升了整体家具的装饰效果。委角形态局部点睛也让家具整体更具艺术价值、欣赏价值。
(三)与多种纹样相结合
委角形态与各种纹饰如拐子龙、螭龙、螭凤、夔龙、蟠虺、卷草、拐子、如意、竹子、西番莲、卷书文、卷云纹、寿字、花芽、梅花、绳纹、海棠花等纹饰大量结合,呈二维委角形态出现。
通过样本数据分析,清代80件家具中,委角形态与纹样结合的形式出现了次,占比48%,将近数据的一半。
吉祥纹样出现的很多地方都会有委角形态呈现,它们彼此穿插衔接。“巧于因借,精于体宜”,是明人计成提出的古代造物设计思想,强调“巧”与“借”,委角形态正是借用吉祥纹样,巧妙地对家具各部位进行装饰。
这些吉祥纹样与委角形态交融为一体,使纹样线形的转折更加自然、生动,纹样整体形态更加随性自由,会随着所装饰的部位的形状、大小随时变化,纹样与家具的结合更加贴合,更
具灵动性。
(四)虚实对比与呼应
委角形态以“点”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改变家具造型中线条走势之“点”,线条起承转合处,线条端未交叉衔接的“点”,如框架边角处;二是装饰整体细化之“点”,如卡子花、边角、亮脚、牙子部位。委角形态在“线”的运用上,讲究曲直兼重、虚实并蓄。
坐具的扶手边角为内凹弧形,屏具边角内凹,在视觉上与直线呼应,展现张力,虚实并蓄;屏具的面由框线围合而成,四边角的委角形态装饰,打破了整个矩形形态视觉上的单一,产生了虚实的变化。
四、委角形态在清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清代家具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清朝时期国内手工业繁盛,家具的产量和种类得到空前发展。清代早期家具大体保留着明式风格,中后期与明代家具有所区别,更加重视装饰。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装饰有委角形态的清代家具实物,无论是雅致精细的文人家具,古朴隽永的民间家具,还是雍容华美的宫廷家具,委角形态都有出现,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委角以二维和三维的形态应用在清代家具的各个部位,呈现出不同的装饰特征。
庋具、卧具、承具、屏具的装饰牙板、面板的轮廓转折部位的二维委角形态。清代家具多在桌案的面板、卧具的围板、庋具的箱体面板、柜门、抽屉等部位,做局部装饰图案,对整体装饰起点睛作用。
在家具的造型设计中,只用一种线条组合,对比较弱,常常会显得单调乏味,比如只用直线组成会使人感到生硬呆板,仅用曲线组成又会使器形软弱无力。
一些清代家具中,不管是整体造型,还是细部处理多采用方圆的结合,方中有圆,圆中带方,使用三维委角形态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弱化方体家具整体的硬朗感,使得器形方中寓圆,形成端庄而又秀丽之态,从而获得既变化又统一的艺术视觉效果。
委角线也经常单独使用在清代家具的腿足部,形成“外圆里方起阳线”的线脚。两面打洼三个转角踩委角线的造法,也属此类。委角线的运用改变了方正的腿足轮廓,腿足线不再是单调的长直线,而是增加了阴阳曲面的变化,使家具曲直相融,虚实并蓄。
结语委角是有主观意识、有使用目的而创造出来的曲线形态。
人们从自然形态中吸取曲线元素,提取出形态符号,再按所需把不同的形态符号进行重构,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曲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曲线进行归纳、简化,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委角形态。
委角形态是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的亮点,是体现家具功能性、装饰性的载体。委角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展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色,是特有的传统家具符号。
委角形态体现出传统家具含蓄内敛的艺术风格特征,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映射中国传统造物观中的哲学智慧。
参考文献《清式家具》
《明式家具研究》
《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