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家具 >> 家具发展 >> 我国古代家具简况

我国古代家具简况

图1商、周时期的家具

商、周、春秋时期

在商、周两代的铜器里有铜禁、铜俎,反映了我国早期家具的雏型。说明在奴隶社会已有相当精美的家具出现了(图1)。

俎的形象代表着后代的几、案、杌、桌的类型。禁的形象代表着后代的箱、橱、柜的类型。另据商代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床、几的形象。

周代又出现了曲几、屏风、衣架。

春秋时期,著名的带有神话色彩的鲁班,是个能工巧匠,传说他在汇集了以往的木工技术的基础上,对木工技术又作出了新的发明创造。被后代木工奉为祖师。鲁班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土木营建和木构家具的加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

从这一时期的建筑成就之巨,可以推想当时的室内陈设和家具是丰富多样的。战国时代的出土文物里有极为珍贵的家具遗留给我们。使我们能够看到两千年前的成就。从信阳、长沙战国墓出土的床、几、案等实物,不仅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木质家具制作水平,而且可以看到工匠们已能比较熟练地在家具表面进行髹漆和彩绘的技术,有的家具上还出现精美的浮雕(图2)。

这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形制都很矮。家具出现了新的品种和类型。几形结构由于板面尺度加长、两端挑出,发展为案形结构“TT”。

家具的卯榫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展。从出土的木床、几案实物和同期出土的木质棺椁的构造上,可以知道此时已有格肩榫,燕尾榫,透榫,勾挂榫等多种卯榫。

从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上所反映当时室内家具组合的使用情况和类型看,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屏风得到广泛的使用,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以屏避风寒,同时也成为起居、会客的肃静背景,起到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汉代的床主要是卧具。

胡床是这时的新家具,轻便折叠,易于携带,成为狩猎和战时的常用家具。

图2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家具

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佛教的影响和民族的融合,建筑和家具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我们从甘肃敦煌最早的窟壁上见到了西魏年间壁画上的扶手椅和年代稍晚的高凳,说明当时已有高型家具,虽然那时普遍的仍是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但高型家具则已有萌芽。床和榻的尺度有了加高,床上有帐架和仰尘,这时有可折叠移动的屏风。也出现了方凳,圆凳等新型家具的雏形(图3)。

图3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

隋、唐、五代时期

此期建筑技术空前发展,住宅有了三合院、四合院,还有用迴廊连接的各种院落布局,家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垂足而坐的休憩方式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仍然比较广泛地保存着,因而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存的局面。

在床榻上,常使用壶门装饰,髹漆家具上已使用螺钿镶嵌技术。

家具的品种有了很大发展,种类繁多,如短几、长短案、方圆案、高低桌、方圆凳、靠背椅、扶手椅、籘墩、床、榻、巾架、衣架、箱、柜、橱等。

从《韩熙载夜宴图》所描绘的家具造型看,当时对家具的比例,尺度都有了很好的推敲,其功能尺度已非常适合于垂足而坐的生活习惯了。但只局限于统治阶层少数人使用,广大人民群众还不能使用这种完备的家具。我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对高型家具的品种类型已基本具备,为两宋时代高型家具的普及打下了基础(图4)。

图4隋、唐、五代时期的家具

宋、辽、金时期

由于中国绘画在宋代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家具样式和室内家具布局在传世的绘画上得到形象的反映。同时近三十年来亦有较多家具实物或模型出土。

这时期家具总的特点是高型家具普及,垂足坐的生活方式代替了席地坐的生活方式。从多幅宋画和出土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室内布置是均衡与对称两种格局并存。矮型炕桌安放在榻上作为待客茶几,是一种新的布置方法。

这时期家具上使用各类线脚,也使用了束腰做法。有些板面周边使用类似枭混形的凸凹断面,有些构件使用了多边形和凹角的断面。有些桌和凳在束腰之下,牙板向外膨出,腿部向内弯曲并做成里勾或外翻的马蹄形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做法(图5)。

这一时期家具造型更加秀气轻巧。河北巨鹿出土的宋代桌、椅则是典型代表。是继承隋唐、五代以来框架式家具少有的遗物,从这两件家具结构上,可以窥见家具和建筑上的梁、枋、柱以及替木的相似情况,可以看到我国家具与建筑风格发展的一致性。

图5宋、辽、金时期的家具

元、明、清时期

我国家具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家具的各种类型和品种都已齐备,除功能上充分满足了当时的生活要求,构造上使用了巧妙的榫卯外,在造型上亦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中国家具的独特风格。

元代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如出现了罗锅枨、霸王枨、高束腰等新做法。也出现缩面桌的新品种,只是因为不适用、不美观,在元代时兴一阵,并没有流传下来。

明代,由于社会经济空前发展,海运发达,东南亚一带的木材、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输入我国以及我国自产的同类优质木材。这些制造高级家具的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丽,色泽柔润,再结合我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创造出举世公认的明式家具的工艺艺术和浓厚的中国气派。

明式家具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

(二)结构科学,榫卯精密、坚固牢实。

(三)精于选材配料、重视木材本身自然的纹理和色泽。

(四)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着点睛的作用。

(五)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辅助装饰的作用。

明式家具,在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术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已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得到世人的公认(图6)。

图6明时期的家具

清代早期家具基本上继承了明代风格,变化不大。到了乾隆年间,广泛吸收了多种工艺美术手法,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欣赏趣味,于是家具风格为之一变,为清代家具风格奠定了基础。

清式家具,尤其是宫廷用家具,多施雕刻,把许多工艺美术的手法和作品吸收作为家具的装饰手法和题材,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金漆描绘,雕漆填漆,螺钿镶嵌,玉石象牙,珐琅瓷片,银丝竹簧,椰壳,黄杨……富丽大观,但到晚清时期多数流于繁琐、细碎,偏重观赏,不重适用。而民间家具虽受一些影响,但基本仍是传统手法生产,简朴大方、坚固、适用(图7)。

明、清两代室内家具布置多以对称手法为主,常以堂屋后檐窗为背景,临窗置案,前放方桌,两旁为椅子。卧室以炕桌为主中心,配以炕桌、茶几,椅子和方、圆凳。

书橱、书架、立柜、大柜等也都成对摆置。分隔室内空间,常采取博古架与各式门罩的综合利用,使室内变化灵活,晚期有穿衣镜出现。

明、清两代室内陈设丰富多彩,墙上挂屏、字画,桌案上的瓷器、文玩、盆景、盆花,地面上的炉架、炉罩、宫灯,这些与家具配合陈列,有的造成典雅宁静的气氛,有的表现庄严华丽的格调,各具特色。

我国家具艺术,从唐、宋到明、清,对东西方许多国家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受到国际的重视。

图7清时期的家具

「溪山清远」是从中国艺术中汲取生活的意境,创造当代生活里中国独有的精神空间,让中国生命哲学和审美中的真意和诗性,重新成为当代生活的样式。

「溪山清远」通过创造家具器物来建设这种生活里的诗意,去复现我们生活中丢失的桃花源。这是一种心灵的应答和领悟,「溪山清远」就像关于生活的作品,重新把我们置入内心的山水和心灵的景观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yy/1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