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的美食记忆折耳根

世间众多浮云,留得一点初心

两样大人特别喜欢的菜,是我们童年所不能容忍和理解的,那就是苦瓜和折耳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不拒绝甚至喜欢上这两道菜了。知良药而食苦瓜,懂世事而听忠言,品百味而知人生,大概如此吧。

或许你也和我一样,凉拌折耳根这道菜,是越吃越喜欢。但是你以为它仅仅是小菜一碟吗?小小的折耳根身上,凝聚力的能量,是你无法想象的!小药师尽量述之。

折耳根(侧耳根),药用名称是鱼腥草,植物学名称是蕺菜,属于三白草科植物。有的书上也叫“猪鼻孔”,田间地头常见。

先看课本《药典》(药典收载的药不多,具有法律效应,所以药典收载的中药,都可以算得上中药中的“公务员”了):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咳嗽,热痢,痈肿疮毒。口服或捣敷或煎汤熏洗。

大家知道鱼腥草的腥味重,这是它不可或缺的性质。按照中医药理论,中药之所以能治病,全靠药的性质即“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以纠正人体之偏,调和于平衡。

“四气”,泛指中药的“寒凉温热”四种属性;“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收敛、泻下、滋补、发散、软下等功能……比如当人体受寒邪致病的时候,常以温热药;当人体受热邪致病的时候,常以寒凉药。这一套中医基础的东西,现在听起来可能很难理解,以后专门拿一节来讲,其实也很容易明白。鱼腥草是“辛”味的,对应的走肺,所以是治疗肺热咳嗽、肺气肿、肺脓肿的一味要药。

鱼腥草的主要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鱼腥草没有毒性报道,合成的鱼腥草素体外实验有一定的溶血性。

课本理论太抽象,还是看看历年实用“考题”吧。《名医别录》(南北朝)主蠼螋(qusou)溺(尿)疮。也叫蠼螋疮,古人以为人的影子受到蠼螋尿射后所生的疮。额……。此疮“初起如粟,渐大如豆,后成浆泡,恶汗流出,疼痛难忍,同时有轻度发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陈藏器还说:这种疮能绕腰生长”,看来像“带状泡疹”,可以试试。

《食疗本草》(唐)小儿食之,便觉脚痛,三岁不行。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不可食。所以小孩子要少吃。

《滇南本草》(明朝的书):治肺痈咳嗽成痨带脓血者,痰有腥臭。亦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份煎汤服之即愈。治痔疮,不论内外。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其渣薰洗患处,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

《炮制大法》(明朝,中药炮制学的大作):蕺菜,治肺痈,俗名鱼腥草生阴处。

《本经逢源》治咽喉乳蛾,捣取自然汁,灌吐顽痰,殊效。

《本草求源》专治囊痈及鱼肚疮。

《贵州民间方药集》用鱼腥草约2两,入猪肚一个,炖烂服,治疗痨咳和盗汗。

《本草经疏》(明)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

《积德堂经验方》治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愈。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鲜鱼腥草30g,虎杖(本地叫酸汤梗)9g,胡颓子叶15g,煎服,每日2-3次,10日为1个疗程。

(虎杖)

《陕西草药》治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另用蕺菜21g,水煎服。

《福建药物志》治扁桃体炎:鲜蕺菜、鲜筋骨草各15g,柚子(种子)适量。共捣烂绞汁,调蜜服。

《锦方选集》(重庆卫生局,)用侧耳根、臭黄荆叶、铁篱笆叶、王不留行等捣烂敷脓疡;又以侧耳根、地丁、鱼鳅炖服,治疗疥疮、脓泡、火疖子;又以侧耳根、南布裙、母猪藤,捣绒敷瘰疬。

另外,还有记载鱼腥草治疗痢疾、带下、尿道炎和膀胱炎、小儿脱肛等。如《本草纲目》记载治疗小儿脱肛:先以朴硝水洗过患处,然后把鱼腥草捣如泥,放芭蕉叶上,令病孩坐药,脱肛自入。

总之,史书记载鱼腥草用途颇多,也总不外乎内服和外用两大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tp/8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