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江勤
图丨来源于网络
医生当然是瞧病的。
但是,不仅仅是瞧病的。
发烧了?吃退烧药。
肺炎了?拍片子用抗生素。
阑尾炎?做CT开刀。
胸痛?心电图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胸片查一通。
真的这么简单吗?真这么简单,医生被机器人替代就不远了。
昨天我门诊遇到一个42天的孩子来体检。孩子父亲告诉我,因为两周前有便血,在月子中心一位儿科医生建议改成某氨基酸奶粉喂养,该配方奶喂养后便血消失。他说,他自己也有乳糖不耐受。我问他自己有什么症状。他说喝牛奶后拉肚子。他也把孩子大便照片给我看。
左右滑动查看便便照片
妈妈来了之后,我问她,是否希望母乳喂养。她说非常想。我给她讲了我的理解。
1、便血的可能原因之一:大便次数较多,直肠肛管粘膜破损可能引起。这种情况通常出血量非常少,粘液血丝样,与大便不相混合。孩子一般表现良好。应该坚持母乳喂养。
2、便血可能原因二:对母乳蛋白过敏。这种情况通常大便果冻样,量可多可少。孩子一般表现良好,可能身体某些部位有湿疹。大量长期的出血孩子可能生长缓慢,精神萎靡。
3、便血可能原因三:肠套叠。这是外科急腹症,在42天的孩子比较罕见,通常孩子会哭闹不安,正好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有肠绞痛。腹部可能摸到包块(由医生检查)。大便果冻样,孩子精神差,可以有呕吐,拒乳,苍白等等症状。
4、其他还有息肉,憩室,肛裂等等,不一一列举。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对第一个原因不需要任何处理,应坚持母乳喂养。对第二个原因可以考虑更换水解奶方,但可以在2-3个月后尝试母乳喂养。第三个原因需要立即到外科排查,而不是停母乳。
医生可以怎么帮助家长做判断呢?
医生可以把自己的分析判断跟家属沟通,告诉家长每一种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怎么做,后续出现哪些问题后需要调整,如何规避风险等等。同时听听家长的理解和想法,根据家长的意愿做决定。在跟家属沟通的过程中,我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