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痕障碍(xcoriation[skinpicking]disordr,SPD)又称「皮肤搔抓障碍」,国内也译为「抠皮症」、「揭痂症」等,其基本特点为难以克制地反复搔抓自己的皮肤,造成显著的组织损伤及功能损害。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SPD被归入强迫及相关障碍,诊断标准包括:
A.反复搔抓皮肤而导致皮肤病变。
B.重复性地试图减少或停止搔抓皮肤。
C.搔抓皮肤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搔抓皮肤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可卡因)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疥疮)。
E.搔抓皮肤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像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妄想或触幻觉),像躯体变形障碍中的试图改进外貌方面感受到的缺陷或瑕疵,像刻板运动障碍中的刻板行为,或像非 性自伤中的自我 意图。
此外,SPD也被考虑纳入即将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
临床表现
SPD的病程不尽相同,最常起病于青春期,且常以皮肤病变作为诱因,如痤疮等。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SPD患者最常见的搔抓部位是脸、手臂和手,很多人会搔抓身体多个部位。患者可能搔抓健康的皮肤,搔抓轻微不正常的皮肤,搔抓皮肤上感染的部位(如粉刺或老茧),或是搔抓皮肤上先前搔抓留下的伤疤及结痂,然后检查、玩弄或者吞咽抠剥下来的皮肤。绝大多数个体用指甲搔抓,也有不少人使用镊子、针或其他物品。除了皮肤搔抓外,患者可能还会有皮肤刮擦、挤压、切开和咬啮等行为。
患者在搔抓时可以十分专注,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或这两种行为方式兼有。一些患者还可能会搔抓他人的皮肤。搔抓行为可能先于或者伴随各种情绪状态而产生,如焦虑、厌烦感或持续增加的压力。此外,搔抓皮肤或结痂时还可以出现满足感、快感或放松感。有患者称搔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皮肤的不规则感或身体的不适感。
严重的搔抓行为可引起组织损伤和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局部感染和败血症,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挤压面部痤疮引发败血症的案例并不鲜见。损伤的组织或部位可能需要局部外用或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反复抠痂造成严重而不可逆的皮损时须进行皮肤移植治疗。
鉴别诊断
▲正常的搔抓行为:一般人群在很多时刻也会出现皮肤搔抓行为,偶尔造成局部组织损害,如撕痂时出血,或挤痘后出现感染等。
然而,与上述非精神病理性的搔抓行为不同,SPD会引发显著的痛苦和内心冲突,并造成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大多数患者每天在搔抓、想要搔抓和抵抗搔抓的冲动之间花费至少一个小时,甚至持续数小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强迫性仪式动作。很多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因此受到显著影响,如回避社交及缺课,经常通过化妆或用服装覆盖等方式试图隐藏或者伪装这些病变。临床中应严格把握SPD的诊断尺度,避免扩大化诊断。
▲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强迫及相关障碍:皮肤搔抓由某种一般躯体疾病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如果皮肤搔抓可以归因为某种皮肤疾病(如疥疮),则不诊断为抓痕障碍。
▲物质/药物所致的强迫及相关障碍:皮肤搔抓由某种物质(如可卡因)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如果皮肤搔抓可以完全归因于某种物质,则不诊断为抓痕障碍。
▲强迫症:皮肤搔抓可能作为严重的洗涤行为的后果出现。如果皮肤损伤能被强迫症更好地解释,则不诊断为抓痕障碍。
▲躯体变形障碍(BDD):患者可能为了改善自己所认为的外貌缺陷而出现皮肤搔抓行为。如果皮肤搔抓能被BDD更好地解释,则不诊断为抓痕障碍。
(整形科的噩梦——躯体变形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可能出于对妄想(如寄生虫妄想)或触幻觉(如蚁走感)的反应而搔抓皮肤。此时不诊断抓痕障碍。
(吸食冰*所致寄生虫妄想:治疗对策)
▲刻板运动障碍:患者可出现不同于(或不限于)皮肤搔抓的其他反复行为,如握手及挥手、摆动身体、撞头等。
治疗
针对SPD的治疗,现有研究证据有限且结果不一致。与拔毛癖相似,SPD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及认知行为治疗(CBT)。SSRIs类抗抑郁药较为常用,有助于减轻搔抓冲动。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提高对搔抓行为的觉察力,并学会如何停止。
新研究
普通人群中,SPD的终生患病率为1.4%或更高,女性较多。然而,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探讨中低收入国家SPD患病率、共病、社会心理损害的研究很少。此外,SPD对生活质量(QoL)有何影响,尤其是在调整共病因素后,目前仍不清楚。
在这一背景下,一组研究者基于巴西的一个匿名研究平台招募了超过名个体,旨在针对这一较大的样本探讨上述课题,该研究于5月7日在线发表于CNSSpctrums。
受试者提供了社会人口学数据,并完成了皮肤搔抓-斯坦福问卷修订版(SPSQ)。SPSQ为自评问卷,共包含13个问题,主要围绕SPD的现象学,答案包括「是」、「否」、「不知道」三个选项。本项研究对SPSQ进行了修订,将题目缩减为12个。受试者还完成了轻躁狂问卷(HCL-32)、患者健康问卷-9(PHQ-9)、Fagrstr?m尼古丁依赖测试、酒精使用障碍测试(AUDIT)、症状自评量表修订版(SCL-90R)、简版早期创伤问卷自评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f)。研究者使用多变量模型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了调整。
共有名受试者参与了本项研究,其中71.3%为女性,年龄27.2±7.9岁。结果显示:
▲SPD在这一样本中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此前报告的数据,达到3.4%(95%CI:3.0–3.8%),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P0.)。
表1SPD的精神病理学相关因素
(MachadoMO,tal.)
▲如表1,SPD与抑郁症、尼古丁依赖、酒依赖、 观念筛查阳性显著相关。
图1健康相关QoL(MachadoMO,tal.)
▲如图1,即便调整了共病因素,相比于无SPD者,SPD患者的躯体及心理QoL也显著更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者指出,在这一发展中国家的大样本中,SPD的患病率较高,且与抑郁、尼古丁依赖及酒依赖显著相关,提示患者常存在其他的精神合并症。此外,鉴于SPD自身即与躯体及心理QoL损害独立相关,在公共卫生层面上有必要推进该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韩耀辉,杨纪辉,潘集阳.抓痕(皮肤搔抓)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8):-.
2.Am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ntalDisordrs.5thd.Washington,DC:AmricanPsychiatricPublishing;.
3.MachadoMO,tal.Skinpickingdisordr:prvalnc,corrlats,andassociationswithqualityoflifinalargsampl.CNSSpctr.May7:1-10.doi:10./S.[Epubahadofprint]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