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身病是鱼类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而每年春季都是生鱼烂身病的高发期,不同规格的生鱼都会发生。另外,此病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属于比较难治愈的疾病,爆发时很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因此对于烂身病重要的是预防。
烂身病发生原因:
1、细菌感染
生鱼感染细菌(例如诺卡氏菌病、气单胞菌病)后,除内脏会出现大量结节外,也常见体表出现斑点状溃疡,使皮肤损伤,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时不注意水体杀菌,体表伤口愈合慢,则容易继发感染丝囊霉菌而爆发烂身病。
2、机械损伤
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分塘等的操作不当,造成体表机械损伤,从而引发感染导致烂身,另外,养殖密度不当也是机械损伤的原因之一。
3、寄生虫
当寄生虫寄生在鱼体时,这些寄生虫感染初期,一般无明显病症,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开始充血发红,甚至出现皮肤损伤,形成烂身。
4、养殖环境恶化
冬春季节气候多变,藻类生长受限,水温适宜霉菌生长,水体缺氧为厌氧菌繁殖创造良好条件,水质恶化导致鱼群不安拱底,加快毒素的散发从而导致疾病暴发。
5、不合理用药
当发生烂身时,养殖户们往往选择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杀虫剂,但是这会导致鱼体脱粘以及水体毒素的累积,降低鱼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提高感染烂身病的几率。
防治措施:1、定时巡塘
烂身病发病初期病鱼潜伏池塘底部,在投喂区域难于发现,但病鱼会在溶氧低的凌晨和中午水温适宜时趴边。因此,冬春季需加强巡塘观察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避免机械性损伤
避免人为操作不当而产生的机械性损伤,从而导致烂身问题。定期检测、杀灭锚头鳋和纤毛虫等体表寄生虫,防止寄生虫叮咬直接造成体表破损,和因寄生虫寄生,导致鱼类出现不安,在固体物上面摩擦带来的机械损伤。
3、提高免疫力
拌料使用光合菌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发育,增强其免疫力。
4、改善水质
发病池塘一般水质差、毒素多,我们应该适当的对水质进行管理,可使用乾界优水菌分解冗余有机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净化水质。如果水体中含有毒素等问题,可使用有机酸缓解杀藻剂、杀虫剂、抗生素、有机磷等各种农药造成的中毒反应以及各种藻类死亡产生的毒素等,从而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5、定期改底
定期改底,做好池塘底部的增氧消毒工作,保持良好底质。使用乾界底净片迅速改善池底情况,对池塘水体老化、死藻、残饵、粪便过多产生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有毒胺类等有毒有害物质有分解作用。
6、处理寄生虫
由于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很大,如果不能正确诊断,及时选用有效药物进行杀虫处理,则伤口很难痊愈,进而引发细菌继发感染而引起烂身。因此,只有选用合适的药物才能正确处理寄生虫。
推荐使用:
烂身腐皮疥疮停+植物黄金碘
烂身腐皮疥疮停:对鱼类烂身、出血、溃疡有特效。
植物黄金碘:专利产品,有效碘含量5%,控制出血,烂鳃,烂身,烂眼,虾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