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皮病的简单防治,与这种病要区分开来

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等。赤皮病是四大家鱼及鲤、鲫等鱼类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但是以水温25—30C时为流行盛期。

病原体

为萤光极毛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大小0.7-0.75微米,极端有1-3根鞭毛,有动力,无芽胞,单个或成对排列,革兰氏阴性菌。

流行情况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发病鱼的体表都有不同程度损伤。在严冬季节,观赏鱼的皮肤受冻伤也会发生此病。在春末夏初常与烂、肠炎并发。

发病往往与鱼体受伤有关,是条件致病菌。

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

临床症状

病鱼体表受到损伤,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鳍基部出血,以胸鳍基部最多,鳍条间的组织被破坏,鳍条腐烂,鳞片脱落。在鳍条腐烂处和鳞片脱落处,常有水霉菌寄生。该病变部位以病鱼体背部、腹壁较严重,尾柄及腹下部则少病变。有时头部皮肤及眼睛巩膜也炎症出血。有的肠道也充血发炎,病鱼精神不好,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独游于水面。

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充血,尾部烂掉,形成“蛀鳍”。鱼的上下鄂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有时鳃盖烂去一块,呈小圆窗状,出现“开天窗”。在鳞片脱离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寄生,加重病势。发病几天后就会死亡。

诊断方法

根据外表症状即可诊断。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因放养、扦捕、体表寄生大量寄生虫等原因造成鱼体受伤后,给病原造成可乘之机是发病的基础。同理,冬季由于冻伤,藕塘中饲养的草、青鱼也容易发生赤皮病。注意该病与疥疮病相区别,疥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图示:赤皮病与疥疮病并发

治疗方案

有体表寄生虫如锚头蚤的,先处理体表寄生虫,可使用一扫光;

外用:施其乐1瓶+急症一泼停1瓶用3亩/米;或复合碘1瓶+急症一泼停用3亩/米;

内服:三黄散g+鱼服安g+小苏打35g/kg鱼,一天一次,连续3天。

作者:李到味

编辑:李烽

审核:汪攀

湖南坤源原创出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来自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tp/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