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民生·交友一个有点用的信息平台!
通渭一瞥《和平日报》过客通渭县是甘肃省第四行政区所辖地。自从天兰公路通车后渐渐脱去了古老的姿态,随着岁月,接近了时代的轮沿。她有丰富的宝藏,有独特的出产,有发展极速的教育。兹就笔者所知,作一个“走马观花”的介绍。毛织品产量丰惟保守性太大在这严冬的季节,尤其是气候太冷的西北,当你要买件毛装而踏进商店时,准会从商人口中听到“通渭”二字,无形中,以通渭代替了毛衣的牌头,可想通渭毛织品的发达。大凡经过该地的人们,总不会否认毛织品不(“不”字应删——录校者)是通渭的特产,因为事实摆在眼前,车站附近的铺商都以毛织为营业(这只是当地经营的一部分)。毛织品在该县既然成了重要的农村副业,差不多每个家庭,不论男女老幼都有编织的技艺,尤以毛绵的纺造,更为独特,绵质柔耐,颜色鲜明。
中学只有一所教育切不落后本县有县立中学一处,每镇有中心国民学校一所。学校虽不林立,但教育并不落后,这成绩不得不归之于热心地方教育者。提到县立中学的产生,首先得把捐资兴学的创始人——闫文丞作个介绍。他县(“县”宜为“是”——录校者)一个地方绅士,家中并不巨富,但热心教育的精神却使人钦佩。在今日教员的清苦生活中,尤其以低微的县级待遇,要请高材任教,实非易事。他却以私事公,东招西聘,对于延请良师不遗余力。因此,年来任教者,实格与省级无异。也正由于此,逐年孕育毕业的学生,升学考试,从未名落孙山。此外,这位老先生对县教育馆等,也曾洒过不少心血,他对地方的得失,姑且不谈。只就他对教育的热心,每个人的良心上不能轻易抹去。自从他为造福更多的老百姓而被选为国大代表后,这个从艰苦中挣扎出来的学校,近由本县安远镇陈继周先生继任,因视事不久,尚无显著成绩。
全县小学约以“文小”为模范,因为他在县中心区,条件优越,教员的生活保障,还算不错,只是精神上有点不快。记得当笔者路经该县时,适值某部队移防,为了住宿问题,县府某科长领导军队以“文小”来解决。因为教员阻挡,还遭了一次毒打。这对教育的刺激不能算小吧。
天然的浴池疮痾一洗即愈提到温泉乡,立刻联想到天然浴池“温泉”。当你步出西门,不到廿华里就有一团雾气笼罩的山谷,呈现在你眼前,准会使你有置身庐山之感。温泉有主泉及支泉两种,支泉多用人工从主泉中分出来的水,汇成小池,以供人们浴洗。主泉的泉水,经年不断地在沸腾。当地的住户及远道的浴家,真是“近水楼台”,利用主泉泉水来做饭。一只鸡或一袋米,放下水中,只需四十来分钟,就会煮熟,且另有美味。这个天然浴池,不只可以洗澡,并且可以疗一切皮膚恶疾。例为疥疮吧,无论怎样腐烂,只须一周光景,即可痊愈。所以病夫“不远千里而来”者,颇不乏人。这个不费分文,用之不竭的享受,不只是通渭人的幸福,而且是陇南人的幸福。不过“自然中缺少人工的修饰”,真是“美中不足”的一点。
交通相当便利古今人才辈出通渭所属各乡镇中,约以马营、平襄、安远、金川等镇为最著。平襄为县府所在地,马营为商业繁盛区,还有来往通西北必经的要道华家岭,此地有大规模的招待所,有美味俱备的大饭店,要不是地势峻峭,气候特殊,将更有客观的建设出现。各镇电话畅通,马路平坦,交通方面颇感方便。
通渭县人才辈出,早在历史上占有光荣的一页,例如牛公雪樵的清廉仁政,李公南晖的英武忠烈,都是值得发扬的。及至今日,也有不少的政治干部、教育英才,诞生该处。将来更不知会孕育多少人才,为乡、为国、为人群而造福。我们虔诚地期待着事实的实现。编者注:本文载于民国三十六年()《和平日报》
民国初年通渭县概况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由迭经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政制度转变为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中华民国,这是一个具有伟大进步意义的巨大变革。这一变革,是由我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成功而实现的。经过这一变革之后,我们通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如何,今已很少有人详知,而我县行政当局应该保存的历史资料,则几乎全无。其主要原因是通渭临解放前后,国民党县政府的官员在逃窜前将其文书档案焚毁了。我县县志办公室在征集编纂新县志资料的过程中,从甘肃省图书馆文献部的馆藏资料中,发现并复印获得了一批有关通渭的宝贵资料。其中有民国三年()通渭县县长曾士刚签署呈报给省政府的一份报告和一张调查表,即《通渭县经界所关事项总况调查表》。较为详细地反映了当时全县的概况,现就该表所列栏目的主要内容,译成文字,刊载于后。民国三年的时候,通渭全县的行政区划,共分为中区、东区、南区、西区、西南区、北区等六个区。区下分设四十四镇(各区有若干镇,详见附表),镇下有庄,计大镇三十,有庄一千四百二十四;小镇十四,有庄三百三十六。凡举办警备、选举、自治等公务,都按此区划进行。在这些区、镇范围内,马营镇为最大者,属西区,人口达一万以上,县城在中区,人口二千五百余人。
当时全面的总面积为四万四千二百八十八方里,总户数为一万五千三百一十五户,总人口为一十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一人,总耕地为三十九万四千三百三十一亩,其中山地九成,川地一成(注:除后来划归甘谷县的安远镇、贯子镇、安远东山、安远东坡外,按现在所管辖的行政区划算,通渭县当时只有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二户,十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人,耕地三十五万三千五百九十四亩)。
民国时期通渭农业当时的农业税情况是,通知当局共计征田赋税额银元一千一百八十五万四千二百二十九元,其中包括额征正耗并加上当年系有闰之年的闰银七千九百零六两七钱七分一厘(按当时银子折合银元的比例规定,库本银六钱六分六厘折合一块银元交纳)。据注称,全县民众历年所欠地丁银不少,应在当年带征,但因“实系地荒人绝,历任皆无法带征,故凡在晚清宣统三年以前者,均奉文豁免”。
全县的农产物中,根据土质特点,主要以麦、豆类作物为大宗,莜麦、扁豆、燕麦、荞麦等次之,都是每岁单收一次。贸易方面,“境内向无出口货物,输入之货均系零星贩运”。
民国时期通渭气候全县自然气候的晴、雨、寒、热情况是,当年晴日为三百二十四天,雨日为四十一天,最高寒度为一百二十分,最高热度为九十五分,反映出境内“山高地凉,寒多热少”的特点。但是当年只有西区和西南区的少数庄镇发生过冰雹,使庄稼受了一、二成灾害,其他水、旱、虫、病等灾幸未发生。
全县当时交通很不发达,没有驿路和电报局。只在县城内设邮局代办处一所。
通渭交通
全县当时交通很不发达,没有驿路和电报局。只在县城内设邮局代当时交通很不发达,没有驿路和电报局。只在县城内设邮局代办处一所。
民国时期通渭教育和宗教那时候全县没有中学,只有中川铺(县城)、安远镇、马营镇三处各建有高等小学一所,共有学生一百五十四名;其他十六个镇建有初等小学十八所(内县城三所),共有学生三百一十九名。
宗教信仰方面,当时,县内没有道教、佛教、回教、耶苏教、天主教,只有城乡各地修有庙宇,“均系会首管理,顾觅俗人看守,司香火,并无住持之僧道”。
该《调查表》的“生活程度”栏目中,没有什么数字反映,只列有城乡“苦力工价”和“客栈每日每人伙食”两方面的内容,故注称:“通邑苦力人多,凡城、乡短工日待价银一角,常年则六串文,至多不过八串;客栈中城镇脚骡店每日每名取住宿费银一角五分;单人店每日每名取费一角,饭食皆自买”。反映出地属偏僻,生活水平低下的一个侧面。
来源:网络
通渭生活圈极具影响力的通渭生活服务平台
美食.交友.活动.新闻.招聘.房产.旅游
便民信息|招聘求职|房屋租售|点击阅读原文发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