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不止是个传说

最近,小编的朋友圈被一部韩国电视剧刷了屏,没错,就是那部《蓝色大海的传说》。额……女生看各种衣服、妆容、包包和鞋子,男生则盯着女神的盛世美颜缓不过神来~~~其实,小编也是其中之一啦,哈哈#

¥%*

但是,今天,小编更想跟大家聊聊“美人鱼”。

相信大家从小就听说过美人鱼的传说,上学后看安徒生《海的女儿》,为美人鱼的爱情动容,还学了郭沫若《静夜》中“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李商隐的《锦瑟》中也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让我们知道了鲛人泣珠。那么中国古人笔下的美人鱼究竟长什么样?美人鱼的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古人笔下美人鱼真的会和人类恋爱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电视剧中,美人鱼偷走了人们的衣服和鞋子,作为报答,留下了由她眼泪化成的珍珠。

截图自电视剧《蓝色大海的传说》

事实上,美人鱼是典型的西方称呼法,古代美人鱼一般称为人鱼、鲛人、蛟人等,在中国古老的博物志《山海经》中第一次且多次出现人鱼的描述,如“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有人说这个是指娃娃鱼,但这个陵鱼是栖息在海中。

《山海经》还说到一种生活在山溪中的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吃了它的肉不会生疥疮。也提到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这两个大概是描述娃娃鱼,从颜色(赤)到声音(鸳鸯、婴儿)到药效(不疥)都较符合。娃娃鱼、陵鱼的水陆两栖可能就是美人鱼最早的灵感来源。

随着历史发展,古人关于美人鱼描述开始更加具体可感了,如表现美人鱼两大本事:一善织,二泣珠。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这仿佛描写了一位在静静的深海里,边织纱,边忧郁落泪的小女子,也许是因为她太美好了,落下的眼泪都成了珍珠。

图中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海上人鱼,它出自《山海经》。这海上仙山仿佛出自人间园林,翻滚的海浪里升起人间最壮丽的宫殿。人鱼的颗颗泪水会化为珍珠,声声龙梭能织出鲛绡,人鱼是大海的智者,也是无穷财富的主人。供图/《全像山海经图地较》(图片来自《中华遗产》年4月刊)

所谓怀璧其罪。后来有人觊觎鲛人的珠泪,驾着犀象拉的车,乘着象入海底取宝,住在鲛人的家里,得到了这些珍珠。这件事被记载在东汉时郭宪所著的《汉武洞冥记》一篇中,由鲛人的眼泪化成的珍珠,在文中成了最宝贵的异域贡物。

晋人张华编撰《博物志》,鲛人与鲛泪再次被提及,这一次,海里的鲛人居然上岸做起了兜卖鲛绡的生意,并且为了感谢房主留住之情,临别时,将自己的泪水化为满盘珍珠,送给房主,以作酬谢。鲛人一下子就送了一盘珍珠,实在很大手笔、很土豪。

杜甫的《客从》诗中提到了鲛泪的价值:有朋友带给杜甫一颗鲛人眼泪所化作的泉客珠,因为异常珍贵,所以将之封藏在竹箱之中,然而日后打开箱子时,才发现,这珍珠竟化成了血水。

遍翻古籍就会发现,无论是志怪小说的作者,还是唐宋著名的诗人,描述鲛人、歌咏鲛人的重点都是鲛人之泪。再看“鲛”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可以装饰刀鞘的海鱼。也有说是海中动物比武的优胜者,特指鲨鱼,鲨鱼的皮做装饰的确不错。可以说,人们最早认知鲛人,都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的。

既然鲛泪、鲛绡这么名贵,那么,哪里有售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处“海中市”,在那里,那四海的鲛人带着各自的珍宝,前来进行贸易,而价值连城的鲛绡和珍珠,仅仅只是众多珍奇宝物中的一部分。听起来足够吸引人,让人心驰神往。

鲛泪成珠,开海为市,时人已经意识到海洋所具有的财富价值,并且在幻想世界中表达了出来。不过,这些财富的持有者偏偏是神秘的鲛人。

再说一个问题,人鱼恋到底存在吗?

截图自电视剧《蓝色大海的传说》

影视剧中的美人鱼必然要和男主角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不过在中国古代著作中,人鱼恋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宋代聂田所著《徂异记》记载:宋太宗时,有个叫查道的官员奉诏出使高丽,夜晚泊舟时,望见一妇人困于沙中,她穿着红裳,袒露两臂,髻发纷乱,肘后微有红鬣,查道让船工以篙扶她脱困,并严令不得加害。妇人脱困入水之后,“偃仰复身,望查拜手,感恋而没”。事后,有船工好奇,说是自己在海上多年,都没有见过,并问此乃何物,查道不愧是朝廷命官,博学多闻的他解释“此人鱼也,能与人奸处,水族人性也”。相较于之前,其形象多了几分妩媚。但还是没有相恋的事情发生。

在清代王椷的《秋灯丛话》里,又有不一样的人鱼现身了:福建厦门夫妇二人,操舟为业。有一次遇到一条丈许长的大鱼,妻子用篙去打,大鱼朝她的方向腾跃数次然后逃去了。后来妻子梦到了与其交合,竟然有孕产子,身体像鱼皮,想要抛弃,被丈夫拦下。儿子长大,沐浴的时候,家人偷窥,宛然一条鱼在澡盆中。

这一次是因梦而孕,并且诞下“鱼子”,此子真正的父亲,是条有伤人嫌疑的“大鱼”。不但不存在“恋”的成分,且让人觉得国人从未平等地将“鲛人”作为人来对待。

是不是人对于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都没有好感?倒也未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白秋练》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的那篇《白秋练》,即是一个鱼化为人、与人相爱的故事:商人之子慕蟾宫,很有文才,某个夜晚,闲得无聊,在船头吟诗,吟者无心听者有意,船舷外的美人鱼白秋练竟暗恋上慕公子,以致相思成疾。几经波折,二人终成眷属。白秋练还保留着鱼的生活习性,隔三差五需要所出生之湖的湖水浸泡,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于是慕蟾宫举家迁到了湖畔居住。最后,就像许多童话故事里讲的那样,他们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

幸福的慕蟾宫,幸运的白秋练,这一对很让人感到欣慰。如果从“人鱼恋”的角度来看二人恋爱成功,修成正果的原因,大约只有一个——白秋练来自于湖,而非大海。

人可以掌控小湖,而海洋却让国人感到恐惧。所以鲛人终究只能是坐拥海洋财富的异类吧。

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像

最后,说说国外文学作品中的美人鱼。我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那个追求爱情,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脱去鱼尾,换来人腿的小美人鱼。不过,她的命运却很悲情——为了成全王子的幸福,她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投入大海,化为泡沫。

而日本也有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只不过在日本人眼中,人鱼并不美。不过虽然觉得人鱼丑,但日本人觉得它很有用——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和唐僧差不多?按照日本的传说,人鱼肉具有使人得到长生的功效。传说,很久以前,在若狭地方名为小滨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高桥的渔夫捕到一条人鱼,回家煮熟了请全村人吃,大家觉得恶心都不敢吃,只有他女儿因为好奇而吃了人鱼肉。结果年之后,食用了人鱼肉的女孩依然青春永驻,最后,她因为看破红尘而出家为尼,并在后濑山的洞穴里绝食而死。这就是在日本广为流传的“八百比丘尼”的故事。

在西南太平洋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也有关于美人鱼的传说,他们的美人鱼名为“阿达拉”。阿达拉住在太阳里,经由彩虹来到地球,平时隐匿于海上的龙卷风中。阿达拉在美拉尼西亚人眼里是一种危险的生物,他们会用飞鱼袭击人类,使人类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在东亚,“人鱼”的形象常常与“河童”、“水猴子”等等联系起来,与欧洲传说中的美人鱼在外形和性质上迥然不同。

到了非洲,美人鱼的形象又发生了变化,你们相信美人鱼拥有带魔法的镜子和梳子,他们是海洋的统治者,控制着所有的海洋生物。

传说的人鱼很飘渺,现实中的人鱼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研究认为,现实中常被称为“人鱼”的其实是儒艮或者海牛。

有些科普读物中将儒艮和海牛画上了等号,但事实上,它们虽同为水栖的大型食草性哺乳动物,外形长得也很像,但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儒艮的尾部近似海豚的Y型尾,海牛的尾部则扁平略呈圆形。儒艮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岸。海牛则生活在热带海域,主要分布于大西洋海盆一带。(来来来,看下图,特别是看尾巴,就能区分开它们了。)

据说早期的欧洲航海者将海牛或儒艮当成人鱼,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乳房的胸部,灵巧的前肢,以及鱼一样的尾巴。也许哺乳期的儒艮怀抱幼仔的情景也让古希腊的水手们感动过,才让他们误以为是人鱼。

本文转自文博河南

欢迎原创投稿,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tp/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