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入关后的九位皇帝中,同治皇帝比较例外,他是死后才对陵寝进行选址。惠陵耗资四百多万两白银,历经三年修建完成。同治驾崩七十多天后,其皇后阿鲁特氏也因病去世。四年之后,同治与皇后葬入清惠陵地宫。
同治皇帝,六岁即位,在位十三年。他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即位当年,慈禧就联合慈安和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将辅政八大臣革职拿问。至此,两宫皇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辅助同治皇帝来处理朝政。
同治的十三年皇帝生涯中,有十二年是处于两宫太后的掌控之下。然而,同治朝却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与其说这是两宫太后与同治的功劳,倒不如说同治朝碰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治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很不幸的。
慈禧在同治十七岁时才为他举行婚礼,首先在皇后的选择上,同治与慈禧就发生了不小的冲突。慈安提议以阿鲁特氏为皇后,而慈禧主张以富察氏为皇后。显然同治更喜欢前者,最终也如愿以偿,阿鲁特氏被封为皇后。
大婚之后,便意味着亲政的开始。可惜的是,同治皇帝亲政才一年多,便因病去世,年仅十九岁。对于同治的死,清宫档案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民间还是流传着不少的说法的,有死于天花、梅毒、疥疮等说法。
当从同治的用药记载来看,他应该是死于天花。同治死后,阿鲁特氏便一病不起。说同治可怜,其实最可怜的要数皇后阿鲁特氏,她算得上是大清最可怜的皇后。同治活着的时候,她一直被慈禧虐待,根本没有什么尊严。
阿鲁特氏并不是慈禧认为的皇后最佳人选,但她却是同治最喜欢的嫔妃。看着得不到宠爱的慧妃,慈禧经常对同治的私生活指手划脚。同治死后,阿鲁特氏被光绪封为嘉顺皇后。小叔子是皇帝,嫂子是皇后,确实不多见。
阿鲁特氏在这种羞辱下一病不起,两个多月后被慈禧赐死,当时她已经怀有同治皇帝的孩子。关于阿鲁特氏的死,说法也是很多,有吞金、绝食、吞大烟、服毒等说法。其中以吞金流传最广,最起码民间都这么认为。
三年后,同治皇帝与皇后阿鲁特氏被葬入清惠陵。年,也就是同治皇帝驾崩七十年后,清东陵第二次被大规模盗掘。土匪王绍义率众盗掘了康熙的景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和慈安的陵墓,疯狂程度堪比孙殿英。
惠陵的地宫大门被打开,盗匪们用斧头劈开棺椁,将同治皇帝从內棺中拖出来,倒了一辈子霉的同治皇帝此时只剩一把枯骨。盗匪们将金银财宝抢夺一空,扬长而去。后来有三百多盗匪被缉拿归案,有六名匪首被枪毙。
惠陵被盗后,由于东陵当时无人管理,盗洞口一直到七年后才被堵上。据说当地许多百姓都到地宫里看过,有人说惠陵地宫皇后阿鲁特氏的尸体没有腐烂,面目如生。她浑身衣服全被扒光,肚子也被剖开,肠子流了一地。
阿鲁特氏为何会遭此劫难?当时民间盛传皇后阿鲁特氏是吞金死的,盗匪们为取出她体内的金子,便将阿鲁特氏的肠子从头撸到尾。据当时参与调查的人讲,惠陵地宫过道空空荡荡,走进到最里面,看到两具棺椁。
同治皇帝居右,只剩一把骨头,也没有什么衣物。皇后阿鲁特氏居左边,阿鲁特氏的尸体没烂,有长发,无衣服,俯身躺在棺内,棺前还有黄色的丝织碎片。洞口被调查人员临时堵上,两三天后,就有人报告说皇后被剖腹部。
皇后阿鲁特氏为何70年尸身未腐?众所周知,尸体防腐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难题。哪个朝代都不能保证皇帝、皇后下葬后尸身不会腐烂,或者说能防腐多少年。从古代的防腐手段来看,无非就是从尸身和棺木两方面着手,同样的处理方法,但会因环境和尸身差异得到不同结果。
同治和阿鲁特氏便是这样的情况,从清东陵被盗的情况来看,慈禧的定东陵是在其死亡二十年后被盗的,当时慈禧也是尸身未腐。虽然死后两百多年的康熙只剩骨头,但他的地宫中也有一位尸身完整的嫔妃。
由此可知,清朝时期的防腐手段已经非常高明,按照常理来分析,这些做过防腐处理的帝后尸身,保存几十年应该问题不大,前提尸身完好,至于具体能保存多少年,这个肯定是没有定论的。因此,阿鲁特氏尸身70年未腐,可能也算正常吧。
无非就是当时尸身内脏没有腐烂,清理比较完整,最主要的是棺椁密封的比较好。还有可能与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温度、湿度等。那么问题来了,同治皇帝为何只剩一把骨头?
说来也奇怪,同治与阿鲁特氏同年去世,也是同年葬入清惠陵,尸身的防腐处理也应该是一样的,为何一个会腐烂,而另一个却未腐?其实这就与同治死前得的病有很大的关系了,不论是天花、梅毒还是疥疮,都有同样的皮肤溃烂症状。
这些病一旦到了晚期,基本上都会出现身体大面积的溃烂,内脏也会因细菌的侵蚀而加速腐烂。换句话说,同治在死亡前就已出现腐烂症状,死后的防腐除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综上,阿鲁特氏70年尸身不腐,也算是正常吧,毕竟康熙地宫中还有一个两百多年尸身不腐的人存在。同治的过早腐烂,显得阿鲁特氏就有些“特殊”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