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4《经络论》——十五别络名位定
1、前方帝教雷公,详尽描述了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之循行。本节公问帝答,则简明阐述了经脉与络脉、孙脉之定义及差异,主要论述了十五别络之临界穴名、解剖定位、实虚症状及其针刺方法。
2、与《黄帝内经》绝大多数篇名一样,本论篇名亦具有典型的复合结构,前有经论,后有络论,经论、络论复合,结构完美天成。
经脉络脉示意(图片选自网络)
LS10—L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雷公问道:用什么判断:经脉与络脉之差异?
D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黄帝说:经脉的血管,通常是不可见的。经脉的虚实,从气口感知。血脉显现时,都是络脉。
L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雷公说:细伢子无法明白其中原因。
D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黄帝说:各种络脉,都不能经过大的骨节附近,必行绝道而出入,再度会合于皮层内,络脉交会处都会显现于外。
‖LS10—D→D‖→‖LS10—D‖→‖SW57‖LS10—D。
六经络,手阳明、手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D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盛者,皆居之,留于;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饮酒的人,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实络脉,络脉先盛满,因此卫气已经容平,营气才会盛满,继而经脉大盛。经脉中猝然盛满的,都因酒气客居时,滞留于经络。血脉不动就会郁而化热,络脉不坚就会经陷脉空,不与众经相同。据此可以判断:是何脉之异动。
血管中营气循行示意(图片选自网络)
D1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
所以各种刺络脉的方法,必刺其瘀结位上甚多的血络。即使没有瘀结,也要尽快刺它,以泻其邪气而出其血络,留下它将引发痹症。
D2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
凡是诊断络脉:脉色青就是寒而痛;脉色赤就是有热;胃中有寒,手鱼之络脉多青色了;胃中有热,鱼际络脉是赤色;其中特别黑的,是积留经久的痹症;其络脉有赤、有黑、有青,是寒热邪气;其络脉的青色小而短,是少气。
D3凡刺寒热者,,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之也。
凡涉刺寒热病,都是多蓄血络,必须隔天刺一次,血络刺尽才能止针,才能调其虚实。其中青色小而短的,是少气;严重少气的用泻就会发闷,太闷就会仆倒,无法言语。发闷,就要尽快屈膝跪坐。
经脉络脉示意(图片选自网络)
D。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掌热;,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太阴肺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列缺穴。其别络起于手腕上分肉附近,并行太阴之经,直入掌内,分散进入鱼际处。肺经病实就会掌后高骨、掌部发热;肺经病虚就会呵欠不止、溺尿频频。刺在离腕半寸(1.2厘米)、别络跑向手阳明大肠经处。
D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少阴心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通里穴。其别络离腕一寸半(3.5厘米),别而上行部份,沿着心经流入心脏,连系舌根,归属目系。心经实就支撑膈膜,心经虚就不能言语。刺在掌后一寸(2.3厘米)、别络跑向手太阳小肠经处。
两经之别络,如两国之界碑(图片选自网络)
D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取之两筋间也。
手厥阴心包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内关穴。其别络离腕二寸(4.6厘米),从两筋之间流出,沿心包经以上行,连系心包络。心包络实就会心痛;心包络虚就会烦心,刺在两筋附近。
D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小者如指。取之所别也。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支正穴。其别络上腕五寸(11.5厘米),入内注入手少阴心经;其分支,上奔肘部,连络肩髃穴。小肠经实就骨节松弛、手肘废用;小肠经虚就生赘肉,小的如指上的疮甲、疥粒。刺在别络临界位。
D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遍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大肠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偏历穴。其别络离腕三寸(6.9厘米),别而进入手太阴肺经;其分支,向上沿手臂乘势流入肩髃穴,上曲颊遍布牙齿;其分支,流入耳中,会合于宗脉。大肠经实就生龋齿、耳聋;大肠经虚就生齿寒、痹症、闭塞。刺在别络临界位。
D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三焦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外关穴。其别络离腕二寸(4.6厘米),从外绕行手臂,注入胸腔,会合于手厥阴心主。三焦经实就会肘部痉挛,三焦经虚就会手肘不收。刺在别络临界位。
D足太阳之别,名曰。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膀胱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飞阳穴。其别络离足踝七寸(16.1厘米),别而跑向足少阴肾经。膀胱经实就会鼻塞、窒息、头痛、背痛;膀胱经虚就会鼻塞、流鼻血。刺在别络临界位。
D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虚则痿、,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胆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光明穴。其别络离足踝五寸(11.5厘米),别而跑向足厥阴肝经,向下连络足背。胆经实就生厥症,胆经虚就生足痿、偏跛、坐而不能起。刺在别络临界位。
D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胃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丰隆穴。其别络离足踝八寸(18.4厘米),别而跑向足太阴脾经;其分支,沿小腿骨外沿,上行连络头项,会合诸经血气,下行连络咽喉。胃病胃气异常,就生喉痹、猝然失声。胃经实就会发狂、癫痫,胃经虚就会足不能收、小腿枯瘦。刺在别络临界位。
D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脾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公孙穴。其别络离足大趾本节之后一寸(2.3厘米),别而跑向足阳明胃经;其分支,入内连络肠胃。血气上行异常,就生霍乱;脾经实就会肠中切痛,脾经虚就会鼓胀。刺在别络临界位。
D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肾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大钟穴。其别络正当足踝之后,绕行足跟,别而跑向足太阳膀胱经;其分支,并于肾经上行奔向心包,下行自外贯穿腰部、脊椎。肾病血气异常,就会烦燥、郁闷;肾经实,就会尿道不通、膀胱不利;肾经虚,就会腰痛。刺在别络临界位。
D足厥阴之别,名曰。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足厥阴肝经络脉的临界位,名叫蠡沟穴。其别络离足内踝五寸(11.5厘米),别而跑向足少阳胆经。其分支,经过小腿,上至睾丸,结于阴茎。肝病血气异常,就会睾丸肿大、猝生疝气;肝经实就阴茎坚挺、伸长,肝经虚就奇痒无比。刺在别络临界位。
D任脉之别,名曰。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任脉络脉的临界位,名叫尾醫穴。其别络下行鸠尾,散于腹部。任脉实就会腹部皮痛,任脉虚就会瘙痒。刺在别络临界位。
D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也。
督脉络脉的临界位,名叫长强穴。其别络沿脊椎两边上至项部,散布头上,下行正当肩胛左右,别而跑向足太阳膀胱经,入内贯穿脊椎。督脉实就会脊椎僵硬,督脉虚就会头部沉重。头部摇动时,挟持脊椎时,有不适者,刺在别络临界位。
D脾之大络,名曰。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脾经的大络脉,名叫大包穴。其大络自渊腋穴下三寸(6.9厘米)处流出,分布在胸胁。脾经实就会全身都痛,脾经虚就会全身骨节弛纵。脾经血管若出现罗织成片的血络,都是刺在脾之大络脉。
D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所有十五种络脉,血络脉实就必然显现,血络脉虚就必然下陷。观察不见时,探索其上下部位。人的经脉不同,络脉的临界位有异。
‖LS17—Q‖→‖LS10—D‖→‖SW57‖LS17─Q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
经脉血管为径向,横向分支为络脉,络脉分支为孙脉。脉盛而见血络者,尽快诛刺它;邪气盛者,泻它;正气虚者,服药以补它。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图片选自网络)
LS10—《经脉第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
‖LS10—D→D‖→‖LS10—D‖→‖SW57‖迁移说明:
1、所迁部份,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宜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经脉》LS10—D“其会皆见于外”句后,黄元御处置甚是,从之;
3、所迁部份,乃经脉、络脉差异之相关论述,正是对雷公发问“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的呼应,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D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1、《太素》注:“六阳络中:手阳明络,肺府之络也;手少阳络,三焦之络也。手阳明大肠之经,起大指、次指之间,即大指、次指及中指内间,手阳明络起也。手少阳经,起小指、次指之间,即小指、次指及中指外间,手少阳脉起也。故二脉络起五指间也。”
2、《内经校释》注:“大络,指较大的络脉”、“五指间,言手阳明、少阳二经络脉络于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间。”
3、《灵枢悬解》注:“手阳明之络,各偏历,分络于大指、食指,出合谷之次,别走太阴,手少阳之络,名外关,散络于中指、名指、小指,出阳池之次,别走厥阴,是起于五指间也,即手背之青筋外露也。二脉上行,总于肘中,厥阴经曲泽之次相合。”
4、《类经》注:“此举手络之最大者,以明视络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经,而手六经之络,则惟阳明少阳之络为最大。手阳明之络名偏历,在腕后三寸上侧间,别走太阴;手少阳之络名外关,在臂表腕后二寸两筋间,斜行向内,历阳明、太阴,别走厥阴。二络之下行者,阳明出合谷之次,分络于大、食二指;少阳出阳池之次,散络于中、名、小三指,故起于五指间。其上行者,故起于肘中内廉厥阴曲泽之次。凡人手指之露筋者,皆显然可察,俗谓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蓄血之大络也。凡浮络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5、诸家之注,义犹未定,不译待考。
D邪气:《内经校释》注:“杨上善、张介宾皆认为导致经脉突然发生异常搏动的邪气,就是酒气。《太素》卷九经络别异注:‘酒即邪也。’《类经》七卷第六注:‘邪气者,即指酒气为言’。”
D本末:
1、《内经校释》注:“都是邪气留在经脉所致。”
2、本,经脉;末,络脉。合之为经络。
D绝道:
1、《内经校释》注:“与纵经相横截的路径。”
2、张景岳注:“绝道,间道也。”
3、《灵枢悬解》注:“绝道,经脉不行之处。”
4、姚春鹏注:“指经脉不到的间道,偏僻的小路。”
5、《黄帝内经名医珍藏》译:“络脉都要出入表皮。”
6、《说文》:“绝,断也。”确义不明,不译待考。
D2暴:《太素》作“鱼”;《甲乙》、《灵枢》均作“暴”,从之。
D2其青短者,少气也:
1、《太素》作“其青而小短者”并注:“青色主寒,而短小者,即寒气少也。”
2、据后文“其小而短者少气”可知:少气,当指脉气少。
D3皆多血络:《灵枢悬解》注:“皆多血络,皆多蓄血之络也。”
D3坐:《太素》注:“坐而屈之即脉满,故醒而能言也。”
D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
1、《内经注评》注:“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张景岳:‘不曰络而曰别者,以本经由此穴而别走邻经也’。”
2、《玉篇》曰:“别,分别也。”据十五络别文意来看,“别”,乃两经所属络脉相交之临界位,即交界处。列缺穴,即是手太阴肺经络脉与手阳明大肠经络脉相交的临界位。
D虚则欠?:《内经注评》注:“欠,呵欠,?,qu1,同呿,张口的样子。虚则欠呿,肺气不足所致。”
D手锐:《太素》作“手兑”,《甲乙》作“手锐骨”,《新刊灵枢》作“手锐”,《内经校释》作“手锐”并注:“手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D烦心:《甲乙》、姚春鹏注本、《内经校释》均作“烦心”并校:“原作‘头强’,据《甲乙》卷二第一(下)、《脉经》卷六第三、《千金》卷十三第一,并参考《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及《圣济慈录》卷一九一(仅作一‘烦’字)改。与《甲乙》卷七第一(下)、《图经》卷五内关主治及《外台》卷三十九第九内关条合。”
D肬:《新刊灵枢》、《太素》均作“肬”,《内经校释》作“肬”并注:“同疣,系皮上赘肉。”
D痂、疥:
1、《太素》注:“痂,疮甲也。”
2、《灵枢悬解》注:“小者如指痂疥,如指上所生之疥粒也。”
3、《说文》:“痂,疥也。”《广雅》:“痂,创也。”疥,即疥疮。痂、疥,即疮甲、疥粒。
D宗脉:《内经校释》注:“指分布在耳、眼等器官由很多经脉汇聚而成的主脉或大脉。《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D虚则不收:《太素》注:“虚则缓纵,故肘不收也。”
D飞阳:足太阳经别络穴名。与《根结》LS05—Q“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句“飞扬”有异。“飞阳”与“飞扬”,本意同;“阳”与“扬”,形近音同,传抄易误。
D厥:《太素》注:“少阳之络,腰以上实,多生厥逆病也。”
D躄:bi4,跛脚。《太素》注:“腰以下脉虚,则痿躄,跛不能行也。”
D瘁喑:瘁,通猝,突然;喑,哑,失声。
Q本节:姚春鹏译:“足大趾本节。”
D霍乱:
1、《内经注评》注:“病名,古代把上吐下泻并作的病统称为霍乱。即胃肠挥霍缭乱之意。”
2、《太素》注:“阳明络入肠胃,清浊相干,厥气乱于肠胃,遂有霍乱。”
D蠡沟:《内经注评》注:“足厥阴肝经之穴位名。”
D挺、长:
1、《太素》注:“挺长,阴挺出长也。”
2、阴茎坚挺、伸长。
D尾翳:
1、《太素》、《甲乙》、《新刊灵枢》均作“尾翳”,杨上善注:“尾即鸠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络脉,起于尾翳,故得其名。”
2、《内经校释》注:“关于尾翳的名称和部位,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尾翳即会阴穴……第二种,认为尾翳即鸠尾……第三种,张志聪主张:‘所谓尾翳者,即鸠尾之上,盖任脉之别络。’此说较妥,语译从之。”
D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
1、《太素》注:“侠脊有过,则知督脉两道,以为定也。”
2、《灵枢悬解.经别》注:“高摇之,头之高也。”
3、《内经校释》注:“《甲乙》卷二第一(下)校语云:‘《九墟》无‘高摇之’以下九字。’按:无‘高摇之’等九字为是。例于以上各节,似亦以无此九字为合。‘高摇之’,三字疑为‘头重’之旁注,‘挟背之有过者’六字疑为‘入贯膂’之旁注,传刻误混,各注随文衍义,均难理解。此处存疑不译。”
4、高摇之,头部摇动时;挟脊之,挟持脊椎时;有过者,即有不适者。全句乃验证头重、脊强虚实之法,九字非衍,不可或缺。
D大包:
1、《灵枢悬解》注:“大包,穴名,脾为五脏之长,故另有大络罗列也。此脉所部,若有络脉罗列可见者,皆取之大包。《素问.玉机真脏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脾胃皆有大络也。’”
2、大包,足太阴脾经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D罗络之血:罗,网罗,罗织;罗络之血,即罗织成片的血络。
LS17—《脉度第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
‖LS17—Q‖→‖LS10—D‖→‖SW57‖迁移说明:
1、原篇非独立论文,杂简凑篇,均宜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三《经脉》,即《经脉》LS10—D“皆络脉也”句后,黄元御云:“经脉为里至末,旧误在《脉度》。”从其迁出,不从迁入。
3、迁入本论本位,其一以解雷公“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其二作为经脉、络脉、孙脉之定义和归纳,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虚者,饮药以补之:
1、《内经注评》注:“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2、本句乃《经脉》十二经项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之重申及归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