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抗大四分校朝气蓬勃的女生队三八

诗一首抗大四分校80周年

纪念巾帼怀女兵,

回首抗大育精英。

南征北战时艰克,

留下青春照汗青。

新四军抗大四分校朝气蓬勃的女生队

王先梅尹锡珍黎珂林颖姜树德黄培口述

尹萍姜琳高晔整理

前言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第四分校”,于年3月在豫皖苏边区的河南永城创建,在淮北洪泽湖畔发展,年9月抗战胜利后结束,是新四军中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分校。期间,它吸收华中和江南的知识青年,在江淮平原的艰难条件下坚持办学,共培养了近名干部,为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分校校长彭雪枫为学校的成长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0多年前的年,一群为推翻黑暗统治,追求光明的花季少女,毅然决然参加革命,成为新四军抗大四分校女战士。在革命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她们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谨以此文献给新四军女兵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献身的女同胞们!

在北京的抗大四分校女生队部分校友,在一起回忆了60多年前在女生队学习生活的情景,苦难的岁月,美好的回忆,又一幕一幕重现眼前。

朝气蓬勃的女生队

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女生分队,是抗大四分校女生队的前身,四分校女生队就是在随营学校女生分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抗大四分校第一期于年3月18日在涡北六支队司令部所在地新兴集“精忠堂”举行开学典礼,这期学员计编为2个大队(6个中队)和防化队及女生队。女生队队长解少江,副队长贾铁梅,指导员范野萍。年6月,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抵达四分校后,校及队上的干部进行了调整,女生队队长仍为解少江,副队长贾铁梅,尹锡珍接替范野萍为女生队指导员,海风为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女生队下设三个分队,九个班。一分队长白希清,二分队长方坤,三分队长李琳;每分队有三个班,班长有陈众(现名陈珂),陈痕、林立、黄立民、王炎、刘筠(现名肖杨)、常明初、孟昭兰、王凌、黎明等。学员约有人。这期学员除随营学校部分学员外,多数来自国统区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爱国知识青年及少数地方和部队输送来的经过锻炼的女干部。

姜树德于年

(姜琳提供)

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李品仙上台后,安徽形势急速逆转,拟将第五战区直属工作团、妇战团、广西学生军事救亡团体,调往立煌集训,以分化瓦解救亡团体,争夺知识青年;另一方面对国统区的抗日救亡活动横加干涉、迫害和镇压。冲破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封锁,纷纷来到豫皖苏解放区,进入了抗大四分校,女同志都编入了女生队。这批女同志多是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她们中有的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根据地处处洋溢着抗日救亡的热情,到处飘扬着抗日救亡的歌声,充满着自由民主,团结友爱的气氛,同国统区的政治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在沦陷区、国统区到处漂泊,受尽磨难的青年到了根据地,像回到家里,回到母亲身边一样,精神上得到了解放,情绪异常高涨。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脱下了时髦的旗袍,舒适的绸便装,换上粗布的灰军装。剪掉了大辫子和烫发,将短短的头发塞进军帽里,腰扎皮带,打上绑腿,脚穿草鞋,斜挎书包,把发的白毛巾,搪瓷杯一律拴在书包带旁,挂上子弹袋,肩扛步枪,雄赳赳,气昂昂,精神抖擞,英姿飒爽,为自己能当上一名新四军女兵而感到光荣自豪。她们在抗大四分校这所革命熔炉里,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努力学习,锻炼成长。

抗大四分校学员在上课

校领导根据知识青年较多的特点,在课程安排上,基本上按抗大总校的方案,设有政治、军事、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统一战线和群众工作等理论课。并且还根据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以毛主席在延安给抗大总校女生队的讲话精神为教材,对女生队学员进行启发教育,进一步提高学员的阶级觉悟。毛主席说:“全民族所有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尤其是我们妇女同胞所受压迫尤甚;我们反对一切加于妇女的压迫,尤其是仇恨日本帝国主义对于妇女的侮辱。我们抗日不仅为求民族平等,而且要在抗日战争中求得中国妇女的地位平等。中华民族的责任不但男同志应当承担,女同志也要承担,如果中华民族不能得到解放,妇女也得不到解放,中国革命如果没有半数的女同胞积极参加,也就不能彻底成功。妇女要求得解放,必须积极抗日,必须依靠妇女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权利。”毛主席对抗大女生队的讲话,是对全国妇女的关怀和期望,也是对我们四分校女生队的关怀和期望。同学们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把朴素的阶级感情引导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思想高度,从而受到很大鼓舞和鞭策,决心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将自己锻炼成一个真正的新四军女战士,在抗日战场上做一名巾帼英雄。

当时学校驻地距离日伪据点只有二三十里,常可听到枪声,还有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和土匪到处骚扰。为适应战斗环境,校领导提出:“加强军事生活,加强战斗准备”的口号。男生队学员都发了枪,女生队也发了枪,加强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政治课教学的内容丰富,老师结合实际讲得生动活泼,深入人心,效果很好,给刚参加革命的青年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坚定了革命意志和信心。军事课讲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军事常识等课程。老师边讲边组织演习,通过实践巩固军事知识。操场上的她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靶场上的实弹射击,也要和男同学比比高低。记得有一位女同学打靶优秀,学校奖给她两块肥皂。很久舍不得使用。夜间“紧急集合”,女生队也不例外,同学们常常在甜蜜的睡梦中被突如其来的“紧急集合”号令所惊醒,不许点灯,摸黑着装,打背包,背上枪,跑步奔向集合地点。指导员下达任务后,按班排连任务,迅速行动,追击、冲杀、进攻、撤退,像真发生了敌情一样认真去作。当时那种紧张劲,至今仍记忆犹新,现在回味起来,真使人感到留恋欣慰。夜间站岗放哨,对刚刚离家的女孩子来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那漆黑寂静的深夜里,只身背着枪站在那里,开始真有点胆怯,一个钟头的时间好像很长很长,有点风吹草动,神经更加紧张。每天的早操和晚点名,对学员的组织纪律性也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听到哨音,就要跑步集合,谁要慢一点或着装不整,就会受到值日连排长的批评。要求进步的姑娘们,谁又愿意在队前受到批评呢!这更加激励每个人严格要求自己。

姜树德与四分校校友黄培同志合影

(姜琳摄于年8月)

这年的6月1日,支队首长在新兴集召开纪念“五卅”检阅部队的万人大会时,日军突然袭击,四分校的男女同学们都经历了这次有名的“六·一”战斗。这是分校成立以来,学员经受的第一次战斗考验。女生队虽未直接参战,但也经受了一次战火的洗礼。同学们在这样的军事教育、军事生活的锤炼下,学会了打枪,学会了背着被包、枪支急行军,懂得了一些游击战争的知识,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增进了胆量和斗志,使我们朝着一个真正合格的新四军女战士迈进了一大步。

当时的学习、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精神上非常愉快。上课没有教室,学员们就背着被包,排着队,唱着歌到大树底下上课。用背包当凳子,膝盖当课桌,聚精会神如饥似渴的听老师讲课,总想把老师讲的都能记在心头。上大课(全校集中)课间休息时,啦啦队就活跃起来了。女生队总是首先被男生队啦啦的对象。“女生队,来一个!”“女生队,来一个!”于是,《延安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激昂歌声在麻冢集的原野上飘扬,它激励着我们每个青年的心,净化着我们的思想。课后的班组讨论,个个争先恐后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总想把老师所讲的都能够消化领会,以便毕业后到前方应用。为了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及做好战斗准备,同学们亲自动手在麻冢集西北角,盖了一座草顶土墙的大礼堂(后在我们撤退不久就被敌人烧掉),这个工程从挖土坯到用草盖屋顶,全是同学们亲自干的。女生队参加了脱坯,这是较轻的活,但对从未参加过重体力劳动的女孩子来说,还是相当吃力的。不少同学手磨破了,用手帕缠起来继续干。姜淑德(姜树德)同学累得吐血也不愿说。医院才治好。挖防空战壕的劳动是比较重的。大家都争先恐后的积极参加,并同男生队挑战比赛。当时的五中队学员年龄最小,大家都爱称他们为“小鬼队”。这个队特别活跃,女生队就和他们比赛。劳动中同学们虽然肩膀压肿了,磨破了,手磨出了大血泡,腰酸痛得也直不起来,但没有一个人叫苦,都自觉自愿愉快地接受劳动磨炼。

姜树德抗战胜利60周年留影

(高晔摄影)

当时住的是自己动手垒起来的土炕通铺,睡觉时非常拥挤,翻身时就互有影响。夜间站岗回来,自己原睡的位置被旁边的同学挤没了,只有在两位同学之间挤出一块小空隙处勉强躺下。吃的是豆杂面窝窝头,还常到野外去拾柴,挖野菜。没有鞋穿,大家都学着打草鞋。为了使草鞋耐磨好看,就拆掉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毛衣毛裤,供大家做草鞋上面的绳子用。红红绿绿五颜六色,穿起来既舒适又好看。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亲如姐妹,对生病的同学尽力照顾。除生活上互相关心照顾外,在政治思想上互相帮助,同学之间经常倾心谈天,开诚布公有啥说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勉励,共同进步,全队学员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紧张的学习,愉快的生活。在校各级领导和老师的辛勤教导下,天天在前进,不断在成长。

半年的学习过去了,时间虽然短暂,但这半年对我们的一生是何等重要啊!它奠定了我们为民族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它培养了我们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优良传统;它锻炼了我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

第一期学员于年9月15日在麻冢集毕业了。大家怀着“到前方去,把日本强盗赶出境”的共同夙愿,怀着留恋学校大家庭温暖的心情,奔向各自的战斗岗位。

战火中锻炼成长的二期女生队

抗大四分校旧址永城县麻塚集泰山庙

战火中锻炼成长的二期女生队

年11月7日,第二期在涡阳县北牌坊集举行开学典礼。司令员兼校长彭雪枫亲临讲话,他指出:“永城、毫县、宿县之敌伪军最近调动频繁,似有对我边区扫荡之势,你们应一面学习,一面战斗,要经常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应付敌伪之扫荡,在将来分散活动中,注意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群众建立鱼水关系,这是我们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根本条件……。”彭校长的讲话,为二期学员指明了今后学习和行动的方向。

前排右起:尹锡珍(抗大四分校女战士)尹萍

后排左起:姜琳高晔

年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涡阳县新兴集召开

纪念五四运动21周年(四分校校旗及学员队伍)

这期女生队有学员80人左右。一部分来自部队,一部分由豫皖苏联合中学,还有来自地方、及敌占区、国统区的青年学生。绝大多数是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少数文化程度较低的基层妇女工作干部。但这些学员大都经过武装斗争的考验和革命工作的实际锻炼,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习惯于敌后艰苦紧张的战斗生活,旦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

抗大四分校奖章

女生队编为两个排,设有:正副队长(又称连长)、正副指导员、政治干事、政治教员、文化教员、文书收发,还有一名事务长和少数炊事员。队长解少江,副队长贾铁梅,指导员由校政治部组织科党务股长尹锡珍兼任,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黎珂,政治干事陈痕,政治教员沈琪,文化教员方坤,文书收发王佐衍,事务长李××,他是女生队唯一的男干部。一排长陈众,下编三个班,正副班长计有:鲁虹、李健民、陈岩、郑家宜、徐雪梅、柳湘、张荣光,王凌等。这个排的学员均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二排长张魁,下编两个班,正副班长李翠莲、赵礼超等。学员多系“联中”及地方来的基层妇女工作干部,她们还要上文化课。连队有党支部,另有一个秘密组织“十人团”,是校部锄奸科直接领导的,选择连队政治可靠的党员骨干分子组成,活动极为秘密,不发展横的关系,主要是搞锄奸保卫工作。年学校进行“肃托”不久,这个组织即取消。还有一个群众性组织即连队俱乐部,主要任务是活跃连队生活,组织学习,宣传。俱乐部主任汪木兰,下有学习委员,负责组织学习,检查笔记,出墙报等;文娱委员负责开展连队的文娱活动,排演活话剧,组织歌咏队、啦啦队和行军途中的宣传鼓动工作;民运委员负责组织的群众,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检查群众纪律和动员群众参军:伙食委员(叫经济委员)配合事务长改善伙食,组织学员帮厨和采购,检查账目等。

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调集七倍于我的兵力,向豫皖苏边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在2、3、4三个月中,第四师遭到国民党反共军的严重袭扰,而且日军和伪军也配合顽军向我边区进犯,使我们处于日、伪、顽夹击的严重形势之中。抗大四分校包括我们女生队,也都无一例外的经历了这场严酷的“三个月反顽斗争”。

姜琳与姜树德合影于年6月(阎韫摄影)

抗大四分校根据斗争的需要,组成三个工作团(梯队)。分散隐蔽与敌周旋。校部、一中队和女生队编为直属工作团,由刘清明教育长率领随师部活动。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人发一支枪,负责在驻地附近站岗放哨。起初,年纪小的同学夜间站岗既怕敌情又怕“鬼”,稍有一点响动,就心惊胆战,需要有人带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来这些小同学一个人也敢站岗了。这时,学校的流动性更大,几乎天天夜行军,有时一夜要转移一两个地方,白天分散隐蔽,最紧张的时候,三天往返过两次宿蒙公路,通过敌伪军封锁线,要跑步前进,每次都要走六七十里。行军对女生队来说,要比男生队的困难更多。生理条件的限制和封建社会致残的妇女,如有的是解放脚(过去缠足又放开的),背着枪支、被包、挎包、面袋,一扭一扭的行走。更艰难的是女同学例假期,当时解放区经济困难,学员没有津贴,无钱买卫生纸,撕自己被子里的棉絮用,有的用其他办法代替,行起军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还有个别年龄小的同学,缺乏卫生常识,为了行走方便,在例假期偷喝凉水,促使月经早完,酿下了断经的疾病,中医谓“干血痨”。夜行军困倦难熬,原地休息几分钟,站在那里就睡着了。有时走着走着站在那里打盹,待后面的同学向前走撞着她时,才猛然醒来,快步赶上前去。脚打了水泡,用针穿一根头发从水泡穿过去,拔掉针,把头发留在水泡里引流,第二天照常行军。尽管环境紧张,生活艰苦,但大家仍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陈芝云同学高度近视,夜行军看不见路。有一位调皮的同学在她面前走,对她说:“你看不见路就跟我走,有沟时我跳你就跳。”有时在平地上那个同学故意的跳一下,陈芝云也跟着跳,逗得后面的同学想笑,但夜行军又不敢笑出声来。陈就骂:“该死的!死鬼!”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更显示出阶级友爱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走不动就互相搀扶,抢着给体弱的、生病的、小脚的同学背枪,被包、面袋。徐雪梅、李健民(都叫她大个子班长)常常是一人背两、三支枪。柳湘同学虽个头矮小,也积极抢着帮助同学背东西。啦啦队的同学自己虽已很疲劳,却始终走在最前面,站在路边喊:“同学们!快快走,加油,加油,再加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而且在上下坡的道上,对同学又是搀,又是扶,又是拉。到了宿营地,以班为单位,有的忙着找锅灶做饭,有的忙着烧洗脚水,有的忙着找铺草打地铺,班长安排得井井有条。身体好的同学帮助脚打泡的同学端洗脚水、穿泡、包扎,还把饭端到她们面前。在环境最紧张的时候,为了保证大家能吃上饭。便以班为单位自己做饭吃,派值日生轮流做饭。一次王先梅值日做病号饭,不慎将右手烫伤溃烂,20多天右手不能拿筷子吃饭,同学们就帮助她背枪。有时把做的窝窝头或贴饼刚放到锅里,不过几分钟,发生了敌情要转移,就赶紧把锅里的东西拿出来,用布包起提走,到宿营地时,再打开布包,将这些稀糊糊,烂渣渣,半生不熟的面块,用手团团拍拍,重新放到锅里再蒸、再煮。虽吃的是杂面窝窝头,蘸辣椒,辣得嘴唇发烧、发红,直哈气,但却觉得格外香,大家边吃边说:“窝窝头,沾辣椒,越吃越添膘。”如果预计在一个地方能住上一天以上,就抓紧教学,队长哨子一吹,学员全副武装跑步到集合点,被包一放当板凳,膝盖当课桌,掏出小本子,就上起课来。课程安排基本上按照第一期的教学方案。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课由政治教员授课,社会发展史由朱力生教员授课,游击战术、兵器知识课由校部军事教员授课,有时指导员讲形势课。二排的同学还上文化课。长期紧张的战斗环境和频繁的行军生活,学员们的行动已锻炼得非常迅速,而且非常警觉。晚上睡觉时,枪支、面袋、书包、被包夹、鞋帽、绑腿都放在一定的位置,夜间紧急集合,大家摸黑着装,10分钟就可以全副武装到达集合地点,也很少丢失东西。有一次在阴历正月十日(公历年2月9日)晚上发生敌情,学校要转移通过宿蒙公路过涡河。学校从何老家出发时,老天又偏偏作对,阴沉沉的开始下起蒙蒙细雨,衣服被包都被雨淋湿了。后又飘起雪来,经过三天急行军,拂晓到达涡河南双涧集北岸渡口。雪越下越大,北风卷着鹅毛大雪,朵朵片片,纷纷扬扬,天昏地暗,模糊一团,大地沉浸在迷茫之中。渡口只有两三条小木船,两三名船工冻得蜷缩着身子蹲在雪地上,大队人马靠这两三条小木船渡到彼岸,需要一定的时间。各队学员按建制一队队排列在涡河岸边等待渡河。只见教育长刘清明和校部指挥渡河的干部在雪地里东奔西跑,忙碌着指挥渡河,学员们全副武装挺立在涡河边任凭风雪侵袭,个个披着银装,头上、眉毛上落了一层雪,结了冰,活像个白头老翁。手脚冻麻木了,就原地踏步,用嘴哈点热气温暖一下双手。这时各部学员们发扬了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和吃大苦、耐大劳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始唱革命歌曲,队与队之间互相拉歌。“女生队。来一个!”“××队,来一个!”“一二三,来一个。”“一二三,来一个!”顿时气氛活跃起来,只听得“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前进,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雄壮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冲破了这阴沉窒息的空气。大家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劳,雨水雪水交织在一起,结成一层薄冰,把脚和大地凝结在一块。当听到“女生队上船啦!”的号令时,大家猛抬脚,下面出现咔嚓、咔嚓的碎冰声,腿脚冻僵了已不听支配,谢汝兰同学上船时滑下彻骨的河水中,旁边的同学使劲把她拉上船,她全身发抖像筛糠一样。过河时副指导员黎珂站在船边当扶手,大家上船时都要扶着她的胳膊上,累得她精疲力竭,但她却坚持到最后一个才上船。大队人马全部到达对岸时,已是午后时分了。女生队住到双涧集一个地主兼商人家里。房东对我们的态度很不友好,让我们住进空荡荡的三间砖铺地大瓦房里,也不给铺草。老地主还跑里跑外不停嘴的骂他老婆,实际上是骂我们,不愿让我们住在他家。这时同学们又冷又饿又累,有的同学把被子打开铺到冰冷冷的砖地上,大家背靠背,肩倚肩,披着被子半坐半躺,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男生队力量强,早弄到了吃的。我们女生队唯一的男干部李事务长和解连长东奔西跑,忙到下午三、四点钟才搞到一些红薯煮的稀饭。

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宣传,群众对我们还不了解,对我们产生惧怕,怀疑心理,以为我们这些女兵都是被拉来的。我们就到一地,只要情况许可,就大唱革命歌曲,向围观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严格贯彻执行,主动给房东挑水、抱柴,打扫庭院。出发前送还门板,铺草及借来的东西,而且打扫得干干净净。民运委员带领班长检查群众纪律,损坏东西要赔偿,做到秋毫无犯。广大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称赞我们是“纪律严明的仁义之师”。由对我们怀疑到慢慢围拢来看女兵。有的老大娘、大嫂、大姐凑到我们跟前小声地问:“你们都是咋个到队伍里来的?你爹娘知道吗?都有婆家了吗?”等等。我们就有针对性的向她们宣传打日本救中国,妇女翻身求解放的道理,做到了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

几个月几乎天天夜行军,一个冬天没有洗过澡,常常是半个多月,一个月才能换洗一次内衣裤。头上、身上生满了虱子,大家风趣叫它“抗日虫”、“革命虫”,头发上的虮子(虱子卵)像晶莹的串珠,一串串镶嵌在每个人的两上鬓。不少同学发疟疾,生疥疮,手上、大腿根长了许多小疙瘩。忙起来还想不到它,一到晚上睡觉时,头上开始发痒,而痒得心慌。夜深人静,每个班都可以听到被窝里古啦古啦的搔痒声,直抓得头皮发烧,腿出血才能止痒。因无药物治疗,又无条件洗澡,被抓破的地方感染化脓,长起大脓泡,手肿得无法拿东西,大腿上的脓泡磨破了疼得无法走路。为了减少磨擦和疼痛,行军时只好把两腿又开走。到一个地方若能住上一两天,除上课外,就要忙着烧水烫洗疥疮。没有钱买肥皂,大家就用一柳条筐,里面垫些麦秸草,把锅灶里烧过的草木灰装到篚里,上面倒些水,筐下放个瓦盆淋灰水洗头,洗衣服。鞋子穿烂了就打草鞋穿,布鞋破了,就撕旧衣服补起来,刷牙没有牙膏、牙粉,但从没有人叫过苦,没有出现中途脱离或逃跑的现象。女生队所以能做到这样,除依靠自己的革命热情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鼓励外,主要是依靠党的坚强领导,严密的组织生活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依靠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次出发前,队领导都向班、排骨干交待行军路线里程和目的地等。每到驻地,党支部都要开小组会或碰头会.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号召党员发扬阶级友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于表现好的非党积极分子,党支部注意考察、教育、培养,成熟了就发展其入党。这样,既能不断增加党的新鲜血液,又能激励知识青年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改造自己,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空气.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鉴于形势恶化,还对学员进行气节教育,“宁肯义死,决不变节”,“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这种教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使大家树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

姜琳与新四军老战士林颖和周恩来原机要秘书马列合影(高晔摄影)

由于形势越来越紧张,行军越来越频繁,校领导决定把部分同学疏散。方坤怀孕很快就要分娩,决定她随赵礼超同学回到宿县隐蔽,年纪大的和年纪小的以及小脚行动不便的同学转交地方。这样,女生队的行动更迅速了些。

“五·三”战斗突围

年4月25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致电四师“为了巩固皖东北地区,在皖东北组织阻击李仙州的战斗,并坚持津浦路西的游击战,决定第四师由彭雪枫率领到皖东北,统一指挥皖东北的部队创建根据地”。四分校接师首长的指示,要分校再次进到“淮上”地区,待命转移到津浦路东。5月2日晚,分校直属工作团奉命转移。女生队随校部驻在苗庄。苗庄的东南角住着一队,一队均系前方部队的营连级军事干部,还有少数红军时代的干部。自从反顽斗争开始以来,一队就同校部、女生队一起行动。我们都知道一队实际上是担负着警卫校部和女生队的任务。他们的武器较好,又有作战经验。同这样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队伍一起行动,对无战斗力的女生队来说,深感有了依靠。

左三起张灿明、李宣化、沙风、张銍秀、谢邦治、林颖(姜琳摄影)

5月3日,天还没大亮,女生队的全体同志按照战时的惯例,即起床打好被包,做随时待命的准备,各班正在做早饭,就在这时,听到村外枪声,随即接到“紧急集合”的命令。这时前面枪声大作,一队已与顽军骑兵交火,正在阻击敌人,掩护校部和女生队撤退。女生队长解少江率队紧跟校部后面,向北急速行军。那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地里没有庄稼,路边没有树木。同学们在这毫无掩蔽的平原地带奋力全速前进。最初的十几里路,几乎是小跑步行进的,全队同学没人惊慌失措,没人掉队,总是尽力加快脚步跟上队伍。队长解少江当时还处在受所谓“托派分子”嫌疑暗中审查中,她是知道自己的处境的,但她没因个人受委屈而影响情绪,她坚定沉着,认真地指挥队伍,不时前后照应,并保持着同校部的紧密联系。校政治部党务股长兼指导员尹锡珍,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黎珂,政治干事陈痕同志始终是殿后,不断做鼓舞士气的宣传工作,保证不让一个同学掉队。队、排、班干部和党员们都自觉地抢着帮助一些同志背被包,扛干粮袋,扛枪,扶着走不动的同学跟上队。这种不怕牺牲。不畏艰苦,团结友爱的精神,在50多里路的急行军中,女生队全体同学安然无恙撤出危险地带。直属工作团在当天午后时许,根据侦察的结果,得知敌人已向西去,这时才停下来休息。这是二期女生队开学以来,经受的一次最为严峻的战斗考验。

“五·三”战斗过去60多年了,每当回忆起这段不寻常的遭遇时,不仅要感谢带领我们的校领导,还要感谢英勇抵抗顽敌的一队同志们,他们都是战斗部队的骨干,为了掩护我们后撤,在战斗中大部分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没有他们的牺牲,也不会有女生队的安全撤出,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些英雄的战友,先烈们永垂不朽!

向津浦路东转移

分校经过“五·三”战斗后,稍加休整,于5月5日奉命随师直属队向津浦路东转移,经宿县过浍河。在任桥与固镇之间,通过敌伪封锁线津浦路。彭雪枫师长站在铁路上亲自指挥,给学校师生巨大鼓舞。不少同学没有坐过火车,也没见过铁路,在步行前进中,有的过了铁路自己还不知道。有的到了铁路上还好奇的俯下身,用手去摸一摸铁轨是什么样的。6日在宿东独立团驻地稍加休息,7日过天井湖,8日到达皖北根据地鲍集一带。5月底到达泗县管镇作短期休整并总结“五·三”战斗的经验教训,很快恢复了教学任务。6月初学校奉命经洪泽湖到达新四军二师的后方永丰镇(今江苏省的盱眙县境),一面进行整顿,一面进行教学,继续完成因路西反顽斗争而未完成的教学任务。

在永丰镇期间,部队和地方又有一些女同志陆续来队学习,计有:张灿华、杨瑾、谢爽晨、王勇、冯效楠等,还有从当地招收的一批青年学生,女生队陆续增加四五十人。这时,队长解少江因受所谓的“托派案”嫌疑被隔离审查。解少江走后(已平反),原一排长陈众同志升任副队长,鲁虹同学升任一排长。7月下旬二期学员毕业。女生队除云霞、黄侠、张荣光、王佐奇四位同学调往二师支援地方工作,李健民、张静、史汝茵等少数同学分配到师卫生部以及个别同学调出外,大部分学员仍留校继续学习,等待分配。年10月初,学校又奉命由淮南永丰镇出发,北渡淮河,西渡洪泽湖,转移到师部驻地半城(现泗洪县雪枫镇)附近的祖姚庄。

第三期开学

年10月27日,抗大四分校第三期在祖姚庄开学。学员大约百多人,女生队学员约有六七十人,编为两个排。这时,环境相对稳定,可以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早晨出操跑步,按班排连进行制式操练,跑慢步,爬障碍,瞄准、射击。规定10分钟吃一顿饭,开饭时狼吞虎咽,为怕上课迟到,常常是吃了一半就到了集合时间。

同年11月下旬,由于工作需要,第三期女生队学员就大批分配工作。张灿华、杨瑾,苏平、王先梅、张益亭、于琴、丁存、徐培琳等分配到四师司、政部门;陈岩、陈芝云、刘伟、柳湘、王勇、谢爽晨、李健、谢汝兰、耿玲、胡雪林。张英高分配到师卫生部;许文魁、韩墨林、虞翠敏等分配到师供给部,李波生,洪潜、张贵芬。冯效楠、张士珍、胡雪琴,王先昭(现名汪波)孟繁静等分配到地方,张鄂嫒,曹素清、韩志仁(现名白兰)、韩连芝等分配到拂晓剧团;还有一部分年龄小的同学:胡雪梅、张士贤(现名章博)、徐舒等转到淮北中学继续学习。至此,女生队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女生队从年3月至年11月,共开办三期,培养出多名妇女干部。这些同志在艰苦紧张的战争环境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她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姑娘们虽已是年逾花甲和古稀之人,但每当回忆起这段充满活力的战斗生涯,同志之间深厚的革命感情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志紧密团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整体,这时,好像又回到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之中,顿失暮年之感。大家称这段人生是“最纯洁、最无私、最愉快、最幸福”的时刻,回顾仍沉浸在甜蜜、幸福之中。

愿“抗大”精神永放光芒。

校长彭雪枫(.3-.9)

校长张爱萍(.12-.11)

副校长吴芝圃(.3—.11)

副校长张震(.11-.11)

教育长、副校长刘清明

副校长陈锐霆

抗大四分校招生广告及学员证章

抗大四分校学习优等生奖片

文章及图片选自《抗大四分校校史资料选编》

中共河南党史资料丛书年9月第一版

附新四军女战士照片谨此三八节向她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致敬:

年粟裕将军看望新四军歌咏队的女同志

淮北抗日根据地老同志团拜合影

前排左起:林颖、陈兰、刘子久、刘瑞龙

后排左起:王静溪、江彤、蒋敏、程希、

刘尹柿、杨光群、赵衡等

新四军四师老战士聚会

新四军女战士孙湘

新四军女战士邱一涵

新四军女战士范景明

新四军女战士陈瑛

新四军女战士童树明

新四军女战士丁亚华(中)

新四军女战士林颖(中)

新四军女战士章立人

新四军女战士晓阳

姜琳和林颖、陈也男等

新四军女战士林佑

新四军女战士徐文

新四军女战士苏音

初审:闫庆江罗东龚晓敏

韩海华刘燕林黄晓春

齐德明吕志敏刘赞

张大贵郭小华张娟娟

李晓武丁国俊徐瑞云

王曼云叶厚今林新昆

崔寒韦于书梅段春华

林飞龙王敏金胜

主审:姜琳林飞高晔

邮箱:ynr8an4a

.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jj/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