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汉字的老祖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数千年演变。在距今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人们把汉字镌刻、书写于乌龟甲壳和牛肩胛骨上,因此叫“甲骨文”。
甲骨文
中国学者早就开始了对甲骨文的探究和研究。年10月30日,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这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在甲骨文研究历程中,还有这些少为人知的曲折故事,其中不少的人和事都与上海有关……
挖出的甲骨片:被当成了中药材
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过去属于商朝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殷”。商灭国,遂成为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埋在了“墟”里。后来小屯村村民在耕田翻土时经常会在地里刨出一些甲骨。起初村民们不晓得这些甲骨可派什么用场,随手扔了。
甲骨
19世纪末或稍早些,村里一个剃头匠心血来潮,将甲骨磨成粉末当作“刀创药”涂抹在自己的皮肤上,竟治愈了疥疮。于是灵机一动,把散落在田野的甲骨收集起来,拿到中药铺去换点零用钱。起初药铺老板不知何物不敢收,后来查了药典后,觉得有一种叫“龙骨”的中药同甲骨相似,反正谁也没见过龙,就将甲骨充数,并开始收购和销售这种具有解毒、化脓作用的“龙骨”。而挖“龙骨”也成了小屯村村民们的一项副业收入。
甲骨曾被当作中药材“龙骨”
年出版的《甲骨年表》记载了当时甲骨被作为药材买卖的情形:“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为细面,名曰‘尖刀药’,可以医治创伤。每年赶‘春会’出售。整批则售予药材店,每斤价制钱6文。有字者,多被刮去(笔者注:因为有字卖不出大价钱)。”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字第一人
甲骨作为药材,从田里挖出,然后被卖到药铺,最后吃进病人的肚子里。此事就这么一直波澜不惊地持续了很多年。一直到王懿荣的偶然发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些甲骨的命运,更将中国人使用汉字的历史推进到公元前多年的殷商年代。
王懿荣,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一职)。年秋,王懿荣身染疟疾,派下人到宣武门外达仁堂抓药。他通晓医术,看见郎中开的药方里有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吸引了他的目光,就想见识一下。结果竟发现“龙骨”上面刻画着一些奇异的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颇有研究的王懿荣,不由得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与青铜器上面的金文有些相似。
年王懿荣开始收藏“龙骨”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做深入研究,王懿荣立刻派下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铺里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随后,又通过山东古董商范维卿等人收购。由于王懿荣思想比较保守,命范维卿等古董商“秘其事”,悄悄地继续为他搜寻。年秋至年春,古董商们开始携成批甲骨行走京师。在不长时间里,王懿荣收藏的甲骨超过了片,共花费约“四百金”。
经过王懿荣研究,判定甲骨片上所镌刻的“画纹符号”是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时间在殷商年代。该结论一经公布轰动京城,震撼中国文化界。于是,年被学术界认定是甲骨文发现之年,而王懿荣也被认为是发现甲骨文第一人。
甲骨文:地
然而,甲骨文发现之年,正逢义和团风起云涌之时。年义和团攻掠京津,6月17日清政府火线任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负责整个京城的防御重任。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誓死不当亡国奴,于次日服毒投井自尽。第一个对甲骨文做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未来得及做更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便带着对朝廷的失望,带着无法“讲求此学(甲骨文)的遗憾,悲壮地离开了人世。
刘鹗:开启甲骨文初期研究
王懿荣是个正直且清廉的官员,生前为了收购各种古董特别是甲骨,几乎散尽家财,债台高筑。殉难后,王懿荣之子王翰甫迫于生计,只能变卖家产。出于同情心,更出于想探秘这批甲骨背后的轶事,王懿荣好友刘鹗毅然出资,买下了王懿荣所收藏的大部分甲骨。
刘鹗祖籍江苏丹徒,出生于江苏淮安。可能大家对刘鹗印象最深的是他撰写的晚清谴责小说《老残游记》,实际上刘鹗一生的主业是办实业。
刘鹗
由于王懿荣“出师未捷身先死”,刘鹗买下的那多片甲骨大多还带着泥土。年年底,刘鹗白天办完公事,夜晚趁着月光,用清水刷洗刚购回家才几日的甲骨。因为那些甲骨在地里埋藏得太久,与土粘连结块成团,需在水中浸泡方渐化开,再用热水洗涤,文字才毕现。刘鹗传统文化素养极高,通晓医学、数学、水利等,所以就尝试着辨认。经过他的识别,头晚便“释得数字”,大喜过望。以后晚间只要有空闲,刘鹗就刷骨释字。
甲骨
随着释字不断取得进展,雄心勃勃的刘鹗已不满足这多片甲骨,他先是委托古董商赵执斋奔走山东、山西等地购得多片,又从好友方药雨处购得范氏所藏的多片,甚至还派三儿子刘大绅赴河南购得多片。仅1年多光景,刘鹗所藏甲骨已达余片,成为早期甲骨收藏大家。刘鹗边收藏边研究,共辨出40多个汉字,并第一个提出甲骨文乃“殷人刀笔文字”的说法。
刘鹗的朋友闻知刘鹗家中藏有如此高大上的宝贝,纷纷前来索取拓本。因为这些殷商时期的龟板文字极细浅,又薄脆易碎,拓墨非常困难,刘鹗实在无法一一应付,但又觉得该文字“斯实三代真古文,亟当广谋其传”,而流传的最佳方式就是出书。
这时,刘鹗想到了上海,因为他在上海搞过印刷厂。年,31岁的刘鹗在上海开设了“石昌书局石印局”。尽管第二年去河南帮助哥哥治理黄河决口,刘鹗把上海的生意给停了,但在上海仍然保有宅邸。所以在结束济南的生活、回到北京住了一段日子后,刘鹗携带家眷,并带着那些甲骨文的拓本,又返回了上海。刘鹗抵达上海后,就住在新马路陈家桥安庆里(今四川北路天潼路附近),正门斜对面恰好是罗振玉家的后门。
罗振玉:撰写第一部甲骨文专著
罗振玉祖籍浙江上虞,出生于江苏淮安,也是刘鹗的老乡。他5岁入私塾,15岁中秀才。他小时候经常到刘鹗家,向刘鹗的哥哥借书看。虽然听哥哥讲起过罗振玉,但刘鹗当时随为官的父亲在外生活,两人从没见过面。直到刘鹗帮哥哥治理完黄河决口,回到淮安老家,方在一家碑帖店里相识。尽管初次相见,且两人相差9岁,但由于共同的爱好,两人惺惺相惜交谈甚欢。
罗振玉
罗振玉那时还是个穷小子,刘鹗已慧眼认定他将来准是个人才,于是聘请他来刘家做家庭教师。罗振玉为上海这块引领文化新潮流的宝地所吸引,于年在沪开办了农学社和农报馆,介绍西方农业技术。年又创办了东文学社,专门教授日文,培养日语翻译人才。年上海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增设东文科,在虹口建分校,聘请罗振玉做监督,罗振玉就在学校附近新马路的梅福里找房子居住下来。
刘鹗与罗振玉自从在淮安一见如故后,各自在外奔波了多年,却在上海同一条马路重新碰头,且可以天天见面,不亦乐乎。于是晚间无事,两人常常聚在一起观赏、讨论金石书画。当刘鹗为好友展示殷墟甲骨文拓墨时,罗振玉大为惊叹。凭古文字学家的直觉,罗振玉感到甲骨文字非同寻常,对刘鹗讲道:“山川效灵,三千年一泄其秘,且适当我之生,则所以谋流传而攸远之者,其我之责也。”而流传的最佳方式便是出书。因此,罗振玉积极支持刘鹗将甲骨文拓本编印出版。
得到罗振玉的鼓励,刘鹗更坚定了信心,于年从自己收集到的甲骨卜辞中精心挑选并墨拓了片,用石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著《铁云藏龟》(共6册)。
年刘锷著石印本《铁云藏龟》
孙诒让:系统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正是由于《铁云藏龟》的印行,让甲骨文由原先只供少数学者在书斋里观赏的古董,转变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如果当时刘鹗也如同王懿荣一样,独占甲骨,或不容别人插手,那么甲骨文的研究,恐怕要因此延迟多年。更难能可贵的是,刘鹗还第一个将甲骨文字介绍给外国学者。年,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首次来中国游历,与刘鹗、罗振玉等中国学者在上海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见识了刘鹗所收藏的龟板兽骨,方才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叫甲骨文的古老文字。为此,内藤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兴趣。日本人通过刘鹗的书认识了甲骨文,也开始在中国收集和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
刘锷著石印本《铁云藏龟》
年,正当刘鹗准备继续深入研究甲骨和其他文物时,遭人诬陷,被清政府以“私售仓粟”罪名,将其流放新疆乌鲁木齐,最后在那个边远不毛之地因中风愤愤离开了人世。
因为《铁云藏龟》出版年代较早、拓印不精,况且刘鹗本身的甲骨文知识有限,书中还收入了少量的伪片,所以在该书问世后,招来了学者的质疑。国学大师章太炎更是直指刘鹗书中披露的甲骨文为伪造。但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却不这么认为。当时孙诒让正往来于瑞安与上海之间的轮船上,忙于新开办的大新轮船公司的业务管理。当船靠上海码头停运期间,孙诒让偶然见到了《铁云藏龟》,如获至宝手不释卷。
孙诒让
孙诒让认为该书是研究商代文字的可靠史料,为此足不出户,发奋钻研了整整两个月,采用分类法将甲骨文字的内容作了区分,对书中大部分甲骨文单字逐个进行辨析,并于次年(即年)撰写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两卷。该书分日月、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和杂例10篇。《契文举例》既释文字又考制度,开古字考释与古史考证相结合的先例。孙诒让考释的文字共有个,尽管多半是同单个金文的比较中辨认出来的常用字,但他是较有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孙诒让完成《契文举例》初稿后,将副本寄两江总督端方和刘鹗、罗振玉等人,请这些名人、专家过目并评价。鉴于孙诒让仅仅是从《铁云藏龟》中见到千余片甲骨,远远达不到权威性和代表性,因此孙诒让的论断受到极大限制,以至于罗振玉初看《契文举例》时感觉比较失望,以为孙诒让对甲骨文未能“洞析奥隐”。其实孙诒让寄出去的是未定稿。他在有生之年还不断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遗憾的是生前一直没有交付印刷出版。
(故事未完,明天继续)
[趣味猜一猜]
亲爱的朋友们,
您能猜出下图中
这十二个甲骨文是什么汉字吗?
不妨来猜一猜吧,看看谁最厉害?
我们在后台等着你们的精彩留言!
▼
正确答案我们将在下期公布!
记得分享朋友、点“在看”噢,
小编在此感谢!
本文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上海市通志馆、《上海滩》杂志编辑部编的《江南文化在上海-海派之源》一书。图片来源于本书及网络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