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着马尾巴行军的娃娃兵
在渤海军区教导旅人中,最年轻的战士是11岁参军的刘忠玉同志。刘忠玉山东宁津人,家穷上不起学,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家里人多半是地下党员,大多在部队或外地工作,他在家难以得到很好的关照。年底部队到他家乡组建新军。家乡刚进行了土改。农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掀起积极报名参军的热潮。年3月,刘忠玉在部队的哥哥,带领村庄一些有抱负、有干劲的青壮年前往参军,刘忠玉就是其中一员,就这样啥事不懂的娃娃稀里糊涂参了军。参军后的的第三天领了一套军装,哥哥带他去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整整珍藏了72年,如今仍挂在室内醒目的地方。刘忠玉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他的经历。
参军后第一件事让他哭笑不得,最小号的军衣穿在身上总像袍子一样。裤腿、袖子都长好大一截,鞋子里塞了好多棉花仍感到好大。让他最头疼的是长途行军,尽管费尽全力,脚上血泡一个连一个,但他仍是拖后腿的常客。好在年龄小时常受到同志们的帮助。每逢实在走不动的时候,总会拽着马尾巴行军。按他的说法,这只能是他才能得到的特殊待遇。因此,人们称他是“拽着马尾巴行军的娃娃兵”。一次拽着马尾巴行军,雨大、路滑、天又黑,突然脚下一滑,倒在路边的泥坑里,坑深又滑怎么也爬不上来。又冷又累,放声大哭。这才被人发现拽了上来,拽着马尾巴继续前进。刘忠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横穿祖国东西,兵出渤海湾,西征到天山。个子矮年龄小,被安排当了一个卫生员。战斗中卫生员往往是在战斗一线的后方,为伤员包扎伤口。永丰战役中他是最小的卫生兵。抬下来的伤病员,大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他从小在家经常劳动,手脚利索,包扎伤口不在话下,他受到了大人第一次称赞。长期连续行军,衣服脏,身上脏,浑身长满了疥疮,两腿之间的疥疮不断摩擦,血和脓侵湿了裤子。疥疮撂倒了刘忠玉,他被迫离队到老乡家用硫磺水清洗治疗。一周后病情稍有好转后立即归队。
战争年代,刘忠玉同志吃了不少苦,但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他成了一名坚强的小战士。进疆后先为连长刘双全(离休前任兵团司令员,91岁高龄。来库时总要到刘忠玉家登门看望)担任警卫员。随后又为17团(现21团)团长杨有才(苗族,老红军,参加过南下北返)当警卫员。因其勤奋好学,深受团长的爱戴,团长有意培养,为他安排作业,促进提高文化水平。年,随团长到尉犁县兴建国营尉犁第一农场(之后与尉犁县铁干里克公社对换,年改为塔一场,后又改为现在的34团),因工作积极负责,工作能力和文化程度又有明显提高,上世纪60年代被调任塔里木垦区法院工作。
新的工作性质,因受文化程度的影响难度很大。但在困难面前,他总是像战争年代服从命令一样,迎着困难,闯字当头。不懂的勤问,手不离辞典,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得到提高。七十年代,他被调任库尔勒垦区法院任副院长(副处级)直至离休。刘忠玉的成长,按他的说法是在大家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确切地说,是在党的教育,在我们部队的环境里,受各级组织的培养,同志们的关怀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这支部队,是一支能打仗,能生产,又像学校一样重视政治思想工作,提高科学文化的部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有这样战无不胜的军队。刘忠玉同志晚年生活幸福。老两口和孩子全家和睦相处。谈起他的成长,他一再表示感谢党对他的培养教育,一再表示,永远跟党走,听党的话。
赵宪亮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