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湿疹是发生于男性阴囊部位的一种湿疹,有时延及肛门周围,也可有少数可延至阴茎,是临床常见疾病,多伴剧烈瘙痒,同时易于反复发作及迁延不愈。长期的临床观察显示,常规治疗往往不如人意,长期、大剂量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可能产生诸如局部皮肤蒌缩、毛细血管扩张等毒副作用,且部分患者可并发激素依赖性皮炎,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但其潜在风险仍待观察。相对而言中医治疗阴囊湿疹历史悠久,并且疗效良好,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有不少方药和剂型应用于临床,现在就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1、中医阴囊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阴囊湿疹属于中医“湿疮”范畴,又称为“胞漏疮”、“肾囊风”、“绣球风”等。明《外科启玄》卷七云:“肝经湿热而成,外胞囊上起窠子作痒,甚则滴水湿共中衣,久治不痊者”。其后《外科正宗·肾囊风》记载:“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则疙瘩顽麻,破流脂水”。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此证一名绣球风,系肾囊作痒,由肝经湿热,风邪外袭而成。初起干燥痒极,喜浴热汤,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搔破浸淫脂水,皮热痛如火僚者,此属里热。”古代中医就对阴囊湿疹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长年以来虽然各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各抒己见,阴囊位属下焦,乃肾之外胞,且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故本病归于肝经。本病系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失常或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动风之品,使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下注肝经;或因久居湿地,坐卧湿热,汗湿浸渍,蕴于阴囊皮肤而发。湿性重浊點腻,病邪难祛,致病情迁延,湿热蕴久,耗血伤阴化燥,致肌肤失养,形成血虚风燥证,虚实夹杂,难以治疗。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本病的最具特色之处,治疗阴囊湿疹的方药多种多样,并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论是历代名家名方还是近现代各中医医师的临床经验总结,治法上都无外乎清热利湿.养血祛风。
叶文伟等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本病,治疗组52例中,治愈28例,显效10例,好转13例,其认为龙胆泻肝汤可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得清,瘙痒得止,有利于皮疹的消退及好转。邵文明等报导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阴囊湿疹,疗效确切。刘锦森认为急性阴囊湿疹系“湿热浸淫,下注会阴”,予二妙丸加减:苍术、黄柏、茯苓、败酱草、牡丹皮、生地黄、泽泻、陈皮、苦参、地肤子。治疗两周总有效率93.75%。汪卫平认为慢性阴囊湿疹病久伤阴耗血,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加味(当归、白苟、地肤子、徐长卿、丹参、生地黄、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川芎、生黄芪、生甘草)治疗4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3.8%。崔关花认为“肝血亏虚"是本病慢性期的病机关键,予荆防四物汤加减(生地、当归、川芎、赤芍、荆芥、防风、丹皮、甘草、白鲜皮、刺蒺藜、地肤子)以养血凉血,祛风止痒。李长江认为血虚风燥证是慢性阴囊湿疹的主要证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予四物消风散加减(生地、当归、赤药、川考、丹参、鸡血藤、秦充、荆芥、防风、白鲜皮、蝉蜕)滋阴养血、祛风止痒,临床疗效显著。
3、中医外治法
阴囊湿疹病属下焦,且湿邪困着,运用中药熏洗剂可以直达病所,通过肌肤毛窍,深入脏腑,治疗简便易行。吉久春认为急性阴囊湿疹当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以蛇床子、黄连、黄柏、苦参、土茯苓、百部、川椒等熏洗外阴治疗94例患者中,治愈72例,显效11例,好转8例。马宝佳等运用中药方(苦参、蛇床子、蝉蜕、川椒、黄柏、苍术、地骨皮、五倍子、防风、白帆)熏洗阴囊,治疗本病疗效显著。陈勇予苦参汤(苦参、两面针、蛇床子、大黄、百部、芒硝、花椒、苍术、酒精)熏洗,配合石黄粉外扑治疗慢性阴囊湿疹例,治愈例,好转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