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不用药物,主要依靠按摩医师的双手,根据不同病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在人体体表不同的部位上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属于外治法的一种。按摩疗法对人体的影响和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代谢、呼吸、消化、循环以及神经系统均有很大的影响,还能改善和调整人体各个系统的机能状态,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舒筋活血,还有利关节、调和营卫、安神镇静、麻醉镇痛、促进消化等作用,能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达到扶正祛邪、推陈致新的目的。
在手法的使用上,初学者应本着“轻、柔、稳”三字进行,即:轻到不加重局部损伤,免致出血加重粘连(如治疗肩周炎等);柔到不加重病人的痛苦,但须达到透力有效治疗的范围;稳到耐心细致,用心去做不可粗暴。一般地说,手法过重往往带来不应有的损伤,手法过轻则达不到应有的疗效,怎样使手法能够随心所欲呢?推拿手法歌曰:“推拿者,一旦临床,知其体相,识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手法也,求其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稳准熟练。”
施术要求:由表入里,深入浅出,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由点到线,点线结合,循经取穴,补泻分明。
二、按摩常用手法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关按摩手法的记载十分丰富,各地按摩医师在手法的运用上,各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下介绍我们常用的几种手法。
(一)按点法。手法:用一手或两手的大指、中指、食指,或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按在施术部位的穴位上。
操作要领:用中指或大指在某一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往下轻捺,以患者有酸、麻、胀感为度,然后把手指轻轻的抬起来。做按点法时的力量不宜过猛,必须由轻而重,逐渐增力;在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当慢慢地减轻按压的力量,按法可以持续一个较长时间按点在一个部位或穴位上,亦可间断地有一定频率的按点。
临床应用:本法适用于腹部或全身穴位,有通经活络,软坚散结,镇静止痛的作用。
(二)压法。手法:用单手或双手大指指腹接触施术部位,也可用各指并拢之指腹压,也可用手掌压或将另一手重叠在手背上助力进行按压,也可以用肘压,即用肘关节一小部分接触施术部位,进行深压。
1.指压法。用单手或双手大指指峰(指尖)或侧峰,成指腹接触施术部位,进行深压或寻找压痛点进行指压治疗。
2.掌压法。用手掌,全掌着力,在施术部位进行深压,或将一手重叠在另一手之手背上助力进行按压,常应用在面积较大的部位。
3.肘压法。用肘关节一段接触施术部位,进行深压的一种方法,常用在面积较大或肌肉丰厚的地方。
操作要领:与按法相似,全身肌肉放松,但压法的力量较重,应达到肌肉、骨骼、内脏;手法可以是持续的或间歇的,压时应使施术部位有胀、麻、酸、热感,操作时要特别谨慎,切忌用力过猛,以免发生意外。
临床应用:适用于腹部,背部,腰部和全身的肌肉群。单指指腹压法常用于腹部各穴;双手大指指腹压法常用于背部、腰部、臀部和腿部;双手掌重叠压法,常用于腹部、背部、臀部、腿部,压时慢压慢起,使患者感到有胀、麻或热流感,有穿透和扩散力。
压法有解痉挛,调整骨关节松解肌肉筋,还经络,行气血,散风湿,止疼痛的作用。
(三)推法。手法:用大指指腹、或掌根、或四指并拢用满手掌,放在施术的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线形的推动。推动的方向随部位而异,在四肢一般采用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直推,在胸部、腹部、背部,一般采用由上而下直推,或由内向外作八字形的分推,在臀部一般采用由尾骨起向上作八字形分推。
操作要领:推法用力宜大些,但不要用力过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使其有舒适轻松舒服的感觉,推法所能达到的深度与推时用力的大小有关,浅可达皮下,深可达肌肉,骨骼和内脏。推法的力量,应由轻到重,用力的大小,应根据病情和个人的体质而定;推法的频率,应根据病情需要和部位不同而调整,一般每分钟50-次左右。
一般大指推法多适用在头部、面部、胸腹部、腰背部进行,掌根推多适用在胸腹、腰背、四肢等处。
临床应用:本法有通经络、行气血、解痉挛、散风寒、解表清热、宣通肺气、调理肠胃等作用。
(四)拨法。手法:按而动之为拨,即一手在适当部位扶托,另一手大指对其余各指,抓住肌缘,用手指的指端插入肌肉和肌腱缝中,适当用力拨动。
1.弹拨法。一手扶托,一手的大指和其余各指,抓住所要弹拨的部位,先适当用力将肌肉或肌腱拨动,再将肌肉提起来迅速放松,使之起到弹动的作用,弹拨至肌肉有酸、麻、胀或痛感为宜。
2.提拨法。用两手的食、中、无名三指按压着所要治疗部位的筋(肌腱、肌腹),两手大拇指按压着另一适当部位的筋,两手同时上提,大指用力将(肌腱)拨动,每处要提拨三至六次。
3.拧拨法。左手在适当部位按压着不动,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大指按压在适当部位的肌肉上,食指和中指向左拧动旋引;同时,大指乘势挑送拨动,本法适用于腹部、臀部及四肢肌肉丰满的部位。
操作要领:拨法时要用手指按住施术部位的筋,进行拨动,要实而不浮,透达深处,一处要拨动二至三次,使患者产生酸、痛、胀、麻感并向远处放射。
临床应用:拨法适用于背部、腹部、四肢等,可解除痉挛,松解粘连,通经活络,消肿上痛,宣通气血。
(五)搓法。搓法分掌搓和脚搓
1.掌搓法。用手掌紧贴在四肢或背部肌肉的适当部位,往返滚搓其肌肉、肌腹等,或用手搓背部、胸部、四肢、头面等
操作要领:搓法要求一定的速度,其速度一般应由慢而快,再由快而慢的结束,以皮肤变成红润为度,力量要适中,切忌粗暴,以免搓伤皮肤。
2.脚搓法。用脚掌、脚心或脚跟,紧贴在四肢或背部的肌肉上的适当部位,往返滚搓。
操作要领:脚搓法时,按摩医师站在床上,一只脚负载全身重量,一只脚踏在应搓的部位上,两手攀在按摩床上方设置好的横木上或绳索上,根据情况用脚掌或足跟搓之,背部要由上而下,四肢要离心滚搓,搓时要紧贴皮肤。
临床应用:脚搓法适用于四肢、背部、躯干、臂部;掌搓除适用于上述部位外,还适用于全身皮肤。本法有疏筋活血、行气通关、镇静止痛、祛风散寒、缓解痉挛、拨离粘连等作用,并能消除肌肉酸胀、疲劳,以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
三、按摩疗法注意事项(一)适用症。按摩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很广,适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科等许多疾病的治疗。一般而论,
按摩更适用于内伤性疾病、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但对某些急性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二)禁忌症。1.急性传染病。2.皮肤病,如湿疹、癣、脓肿、疱疹、疥疮。3.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不宜按摩。4.精神病。5.有出血性素质的人或按摩后可能引起出血的疾病。6.孕妇一般禁止应用,尤其禁止腹部按摩。7.病情危重者。8.骨折,骨裂等骨伤病。9.胃及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等疾病。10.各种烫、火伤的患部,均不宜按摩。
(三)按摩医师注意事项
1.按摩师对疾病首先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诊断,详细诊察病情,要选择好按摩的适应病症,切忌马虎草率,粗暴急燥。
2.按摩前,要把患者安置在合适的体位上,以便顺利操作。
3.手要保持清洁、温暖,并要注意修剪指甲,以平滑不
触及皮肤为度,有皮肤病者不能从事按摩,以防传染。
4.不要带手表,以免损伤患者。
5.要按照操作顺序进行治疗,根据病情和病人体质情况选用不同的手法
6.每次按摩后要将病人反映、病情变化等做详细记录。
7.对初诊患者第一次施术时手法宜轻些。
(四)患者注意事项:
1.患者的皮肤应保持清洁卫生。
2.按摩时,患者肢体、肌肉等要放松,精神不要紧张,并要注意自己的体位是否舒适、耐久等。
3.饭前后一小时内和酒醉后不宜接受按摩治疗。
4.按摩疗法做完第一次后,施术部位一般均有酸疼不适的感觉,第二次施术后局部酸疼减轻,第三次施术后酸痛消失,会感到舒适和轻松。因此,患者第一次施术后切不可因有不适的感觉而中止治疗。
5.患者做完按摩后,要在室内稍稍休息或轻微活动后,再走出诊室。
五、按摩操作步骤和方法按摩时要注意选准部位,恰当地选用手法,同时还应注意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一般操作顺序是:先背部、腰部、四肢,后腹部、四肢,按照各部位的次序进行操作。在具体治疗时再根据各种疾病的不同类型和性质,以及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情况,再配合其它手法。
按摩时不论采取何种手法,用力轻重非常重要。一般说来,用力均须由轻到重,柔软缓慢,再由重而轻,以至慢慢停止操作,轻中有重,重中有轻,柔中带刚,切忌粗暴,强柔硬推,以免伤害皮肤及组识器官,要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不会觉得突然和有任何恐惧感。
在手法运用上,一般先用揉法,待病人适应后再进行其它手法,揉后进行按点、压、拿、扣、拍等,最后以揉法结束。手法要均匀有力,有穿透力和扩散力,持久柔和,以达到深透的目的。
六、按摩手法的补泄按摩治疗和针灸一样,就科别和技术上来说,虽然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价值,但是,就其补泻原则而论是一致的。按摩亦有补泄,根据《内经》“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通过按摩补虚泻实,疏达人体的气血,达到愈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一)轻重补泄法。补法是较轻刺激的按摩手法,手法柔和,轻快时间短促,如轻揉,轻按能疏通气血,扶正补虚,泄法是重刺激的按摩手法,手法重而强,用力由轻入重,作用时间长,如重揉重按,能上痛活血,以疏散凝滞结聚,开导闭塞肿胀,减轻疼痛。
(二)左右旋转补泄法。按摩时,以中指、食指、或大指、或大鱼际按摩某一施术部位或穴位,顺时针旋转为补,反之为泄。
(三)迎随补泄法。临床按摩时,需通而补者,应顺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摩,如在与患病有关的经脉下段,顺着经脉方向,在穴位上进行短时间的轻快手法按摩,或顺其经脉方向施以推法、揉法,以使气血通畅,使虚衰的组织器官恢复正常的机能活动。这就是随其气去而济之的手法,是一种补虚的手法;需行而泻之者,应逆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摩,如在与患病有关的经脉上段,逆着经脉的方向,在经穴上进行长时间的重手法按摩,或逆其经脉方向施以重力推法,或用压法、掐法,掐时要逆着经脉的方向揉动,借使方盛的病势在经脉上恢复平衡,这就是逆其气到而夺之的手法,是一种泻实的手法。
手法的补泻:轻揉为补,重揉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顺转为补,逆转为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七、虚实基本概念虚与实,是辩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是指正气虚,实是指邪气实,虚,精气夺则虚,实,邪气盛则实。
(一)虚症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不一,常见证型有气虚、血虚。
病因病机:多由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所致,如饮食失调,七情劳倦,房室过度,久病失治、误治等均可为为虚证。
(二)实症
临床表现: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常见的主要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燥,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病因病机:多由外邪侵袭机体或内脏功能失调,代谢失常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留于体内为患。
虚实鉴别:主要看症状的特点,因同样的症状,即可能是虚又可能是实,如腹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
八、治疗(一)岔气。由于负重用力过猛,姿势不良,或旋转扭错等造成的,叫做岔气。
临床表现:局部有剧烈疼痛,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岔气一般疼痛局限而深,无明显压痛点,软组织亦不出现肿胀。
治疗可任选下列一法:
1.顶法。病人坐凳上,医生两手把住病人双肩,一脚蹬病人所坐凳上,膝盖顶住病人背部,让病人吸气后憋住,医生双手迅速向后拉肩2-3次。
2.挤法。病人坐椅子上,健侧臂上举抱头,医生站在病人健侧,双手顺肋骨抱胸,压于胸壁疼痛处,让病人咳嗽,同时医生双手用力挤压,一般挤压3-5下即可。
3.搓法。以右侧为例,病人坐凳上,医医左手抬起患侧上肢,右手用力自上而下推理胸壁2-3下,推理同时让病人咳嗽。
岔气一般经手法治疗1-3次即可痊愈
(二)落枕。由于睡觉姿势不良,遭受风寒等原因引起的颈部一侧的部分肌肉僵滞,就叫做落枕。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颈部一侧疼痛,有时牵扯到同侧肩背部,向健侧转头及仰头等动作疼痛加剧,检查时一侧肌肉紧张并有压痛,有时可摸到筋结或条索状物。
治疗方法:
1.推肩井。患者取坐位,按摩师站在患者后面,一手扶着患者的肩峰处,一手沾润滑油涂在患处,然后用大指指腹由颈部向肩井处斜推,推时手下自感有一硬条索状物伴手,按摩师可用大指指腹反复将条状物推散开。
2.搓风池。用大指指腹揉按或用手掌横搓,揉按时有酸,疼,胀感并向面部、头部、眼部放射。
3.拿肩井。两手掐紧上提1-3次。
(三)小儿营养不良。临床表现:体重不增,甚至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皮下脂肪逐渐减少,肚腹膨胀并出現青筋,四肢肌肉无力,重者皮肤干燥无弹力,皮下脂肪消失,全身极度消瘦,体温减低,精神不振,疲倦无力,对周围事物无兴趣,有时烦燥不安。
治疗方法:可采用捏脊疗法。此法除用于小儿营养不良、食积、呕吐、腹泻、便秘等疾病外,也可以治疗成年人的高血压病、神经衰弱、溃疡病以及妇女的月经不调、痛经等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于床上,下肢伸直,将背部全部露出,操作者站在患者的侧后方,先用手在患者背部由上而下按抚一两次。
2.开始捏脊时,操作者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呈半握拳状,食指半屈,拇指平伸,然后将两手食指的二、三节放在脊柱两旁的皮肤上,将皮肤向上推起,捏在拇、食指之间,从尾骶部的长强穴起,沿着脊柱自下而上,就象搓捻线绳似地将皮肤随捏随推,随捻随放,一直捏到大椎穴或风府穴为止,捏3-5遍为一次。为了加强疗效,在捏第三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在相应的俞穴处,用手捏着皮肤用力向上提数次,以加强刺激,例如对腹泻病人重提脾俞和大肠俞,对月经不调重提肾俞、脾俞和肝俞。
3.在捏完一次后,两手拇指在肾俞穴处按揉几下。
注意事项:
捏拿皮肤时,一般肥胖身长者可以捏的厚些、紧些,反之则薄些、轻些。在第一次捏时患者往往有疼痛感,因此手法要轻些,经过几次捏脊后疼痛减轻,可以加重手法。
保持房间合适的温度,捏脊操作的人的手也要温热
一般疾病从下向上捏,高血压患者须自上向下捏。
捏脊最好在清晨或睡前,以空腹时较合适。
有严重心脏病或传染病以及易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不要捏脊。
每日捏一次,小儿六次为一疗程,大人以十二次为一疗程,如不愈可继续第二疗程,无效则改用其它方法,有些病最好与其他疗法配合下进行。
国之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