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居明清家具赏

古代科技虽然没有我们现在发达,但是他们的智慧有时候会让几千年后的我们看到都叹为观止,当时制作家具可以使用的道具很少,这些老家具每一个都凝聚了古人大量的心血,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让我们一起欣赏古人独特的智慧。

剃头凳顾名思义,是古时剪头发的手艺人走街串巷随身带的坐具、收纳为一体的小型家具,雏形来源于小条凳。

此凳即可做收银、坐凳、置物等功能,主要为:上层抽屉收银,从座面孔投币;中下两层均为收纳置物使用,常置放围布、刀、剪子之类的剃头工具。

清柏木剃头凳

滚凳最早在明代时期主要作为康复养生的医疗工具使用,后被逐渐转化为生活使用家具,在《明式家具研究》中,王世襄亦将带滚轴的脚踏分在“其它类”中,也未列在脚踏中。

明黄花梨滚凳

滚凳一般放置在桌下,用来按摩足部穴位,可以活动筋络,促进血液循环,对老年多病、行动不便的人颇为相宜。

明杨定见本《忠义水浒全传》第五十六回插图

枕凳是传统家具中一种极小的板凳,其长不及尺,高不过三寸,可托在掌上,它不是坐具而是枕具。

从字面意思来说,它就是睡觉用的枕头,但实际上古时其还可用作中医治疗搭手听脉之用。

清柞木枕凳

长20.8厘米,宽7.5厘米,高9.8厘米

明末清初黄花梨螭龙纹枕凳

四出头官帽冷暖椅

明代李笠翁《李渔随笔》里对相关的这种家具有详细的介绍。主要为椅面下盘柜体构件,置放凉水冰块或炭盆,用于夏日降温,冬日取暖之用。使用时其椅面需放一薄瓷板使传热/降温均匀。同时在医疗上大为使用,如热伤风或中暑等症。

中国古代家具除了单纯欣赏的之外,往往因需而制,暖炉架便是典型的实用器。现在部分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老人沿袭着传统的取暖方式,保留了暖炉,就像是现代的暖手壶、暖气等功能。

清晚期木雕金漆龙首暖炉架

明黄花梨有束腰高火盆架

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叙述过一段真实的经历:

年在鲁班馆龙顺成第一次见到一件黄花梨的火盆架,面上仍有可将火盆坐入的大圆洞,儿支垫火盆的铜泡钉也尚在。

但是到年前后,在王府井硬木家具门市部再见到时,已被改成一个大杌凳。显然,炭火盆作为过时的家具已不被人重视,而出于容易出售的目的将其改制。

黄花梨火盆架

黄花梨螭龙纹带面板两用火盆架

现存于北京恭王府的炭火盆及火盆架

天平架是古时一种常用的衡具,多用于药房、白银记账称量使用工具,增加称量准确度,上直立柱并架横梁,天平挂在架上,下有台座和抽屉。现代很多古装剧中能看到其身影一二。

其巧妙地应用了杠杆原理,精准至毫厘,是古时经商时期不可缺少的用具。

明晚期黄花梨三屉围栏式天平架

凭几,是古代席地而坐时常用的家具,也是最早出现的凭靠类家具,魏晋南北朝最为盛行,有称魏晋风流;此后渐稀,明清时活中久已不用。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康熙金髹三足凭几,传世家具仅此一件。

清康熙金髹三足凭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康熙皇帝读书像》中所绘之凭几,与此件实物颇为相似。此幅读书像中,康熙皇帝着吉服,正襟危坐于龙纹金凭几之后,庄重威严。

晚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叹曲凭几:

“此式知者甚少,庙中三清圣像,环身有若围带,即此几也,似得古制。”

肩舆是古代的一种轿子,肩舆分类为礼舆、步舆、轻步舆、便舆四种。肩舆不设帷幔,坐上冬季放紫貂,夏季用明黄妆缎垫,依不同场合而有严格规定。

明黄花梨木雕夔龙纹肩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款皇家肩舆,横64厘米;纵58厘米;高.5厘米。此肩舆从形制上看,似一款带底座圈椅。靠背、鹅脖、扶手皆饰有夔纹角牙,靠背板下有云纹亮脚。

与圈椅不同的是,圈椅椅盘下出束腰,而肩舆却在椅盘上,以便抬杆正好可以嵌夹进去。椅盘下的腿足间的券口极为窄细,除稳固架构外,还柔和了椅盘下的曲线。肩舆四足纳入台座面上,台座面在椅盘下为藤屉,脚踏为硬屉。肩舆整体素雅,却不乏装饰,在座面、束腰、及台座的四边均嵌有铜镀金包角。

此肩舆是考证皇家高位者在宫内走动的代步工具,也有着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政治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更显珍贵。

牙轿式

作为一种象征地位与财富的坐具,肩舆是达官显贵们的短途代步工具,无论形制如何变化,总与室内家具同气连枝,一脉相承。虽然它已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但却极具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咱们清朝就有宝宝椅了,这可不是打外国来的!

清中期红木儿童小圈椅

此种圈椅所存极少,其功能为富贵人家的儿童使用,属于高端定制,是家具中较别致稀少的一类。

传统家具中有一种少见家具叫养和,也称靠背,亦称懒架,据传为曹操所创,主要用于地面或者席塌上休息用。

宋李嵩《听阮图》

席地或者在榻上坐的久了会比较累,就有了这种可以依靠的活动支架。并且背板可以调节角度,配合人体不同的靠姿目前只在故宫博物院家具收藏中有一件,弥足珍贵。

清中期黑漆描金靠背

此物由座面、座架两部分对接而成,中间有活动榫卯把前后两部分连为一体,不用时可摘下榫头,将后靠背放倒,再装进高40厘米,长、宽各90厘米的箱子里。

此靠背造型华美,舒适实用。其制作材料有独特之处,座面与后底板以及围栏中镶嵌的夔纹片是用紫金锭香料片制成。清代有用紫金锭香料片制成念珠、手串、斋戒牌等物的习俗,但将其大面积地应用在家具上尚属罕见。

我们现在会把冰箱叫成是家电,但是在过去,这是典型的家具,算是古典家具中的特例。

清柏木冰箱过去的冰箱大致结构是箱上设一对可活动的箱盖,箱盖上有两个或四个铜钱形或是其他纹饰的开光气孔,用于将箱盖提起,同时还是冰箱里所储冰块冷气的散发通道。箱体下部的角落中有一个小孔,用于排出冰块熔化后的的水。冰箱外部的两个侧面安装铜提环,以便提拉冰箱之用。在酷暑难耐的夏季,这种冰箱放入冰块后,既可以冰镇瓜果饮品又能从通气孔散发冷气降低室内温度,可以说是一物两用,非常受欢迎。树围,又名护树围子,为庭院中护花木之用。明黄花梨镂雕捕鱼图树围这件故宫藏得树围高94.4厘米,长厘米,宽62.5厘米。采用四面平做法,由四块长方形围板围合而成,四面镂空,每面分三层打槽,装绦环板。围板之间以活榫连接,可拆分成四块。此树围雕刻精美,为传世孤品。钱柜椅是古代商贾店中使用的一种家具,与坐椅同高,椅面有一条长约10厘米的口槽,钱币可以从槽中投入,既是装钱的保险箱,也可以是一个临时坐具。钱柜椅一般安置在柜台后,平时没顾客时,店里的伙计可以坐在上面稍事休息。当有收入时,伙计就会把收到的钱币通过钱柜椅上面预留的口槽中投入柜中。柜的上面的盖子都会被老板或掌柜的锁上。到这一天营业结束后,他们才会拿钥匙来开钱柜,把里面的营业款取走。古人花钱的时候会随身携带两样东西,一个是剪子,一个是戥子,剪子是用来剪开银子,而戥子则是称量的工具,戥子是一种精确量极高的小称,可以精确到厘,大约31毫克。清初黄花梨戥子盒戥(děng)子是称小量东西的衡器,分为上下两部分,可平行错开。打开后,里面是一杆精致的小秤,秤盘、秤砣、秤杆一应俱全。合上,便为一个便于携带的小小盒子,装进专门的袋子里,可以随时随地取用,方便至极。古人照明一般靠油灯和蜡烛。不管是灯还是烛,它们都需要架座来支撑,也就由此形成了形色不一,高矮不同的灯台。一般来说,用于承油灯、插蜡烛的灯台,高度不过尺余,可以放在桌案上使用,也可以让人手持移动行走的灯台,称为“(矮)灯座”,如放在佛前供案上承放海灯,则叫“海灯座”。明紫檀海灯座明晚期黄花梨双龙捧寿纹可升降灯架一对灯杆下端有“丁”字形横木,两端出榫并置于底座立柱内侧的直槽中,灯杆可以顺直槽上下滑动,不致滑出槽口。灯杆从木框横梁的圆孔穿出,孔旁设木楔。当灯杆提到所需的高度时,可下按木楔挤塞灯杆使其固定。还有形体结构更为精巧者,如将灯柱插于可升降的“冉”字形座架中间,通过机械作用来调节灯台的高度,使光照适合不同需要,既美观又实用。《金瓶梅》··升降式台灯在明式家具中,有一个品种是架格和柜子结合在一起的,是集柜、橱和格三种形式于一器的家具。常见的形式是架格在上,柜子在下。北京匠师称上部开敞无门的部分“亮格”,下面有门的部分曰“柜子”,合起来称之为“亮格柜”。七巧桌,又名乞巧桌。七巧桌大多制作于清代中晚期,目前存世量很少,苏州留园内的“七巧桌”则是其中保存完好的传世精品。七巧桌一般由一件正方形桌面、一件平行四边形桌面和五件三角形桌面的几子组合而成。通过不同的组合方法,可以形成一件大方桌、两件小方桌以及不规则形状的方桌等等。鲁迅祖宅——七巧桌仇英《梧竹草堂图》中的醉翁椅明·仇英《梧竹草堂图》中,宽敞的书桌置于窗前,上置文具书籍,一人半坐半卧于躺椅上,神态安详。交椅靠背与座面为藤编,靠背倾角较大,上端有荷叶形托首承托颈部,为躺椅式样,可以半仰而坐。中国古代大多数椅子需要正襟危坐,古人强调人的日常行为需要端正身姿,这既是自身修身的要求,也是与众人相处的礼制规范。不同的椅子有不同的坐姿,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王世襄先生在著述《明式家具研究》时,费心搜求实例,才在南京博物院库房中看到那件黑漆躺椅。这件躺椅为上个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院在苏州东山所征集,软木髹黑漆,制作年代约为清中期,与明人所绘的形式基本相同。随着时代的更迭交替,醉翁椅的外形虽然发生了变化,比如后来的交椅、摇摇椅等,但万变不离其宗,舒适,随性是其存在的主旨。中国古代称“榨床”,相当于现在的榨汁机,在使用史可上溯到明代,是指榨甘蔗汁以供饮用的一种小型家具。简而言之,甘蔗床就是古代的“榨汁机”。甘蔗凳形如普通板凳,凳面略向前端倾斜,榨汁部位呈圆形,圆周是流汁槽,凳前端有鹰啄状流口,流口有槽与榨汁圆槽相通。上面有一个与圆形榨汁槽配套的圆形榨汁板,榨板两端连有榨杆,圆榨板和榨杆多用一根硬木雕凿而成,一端较短,可以插入压凳上榨架横档,另一端较长,可以利用杠杆原理压榨甘蔗。清代红木甘蔗床使用榨凳时,先取下榨汁板,把削了皮的甘蔗,切成寸段,竖起码放在圆形榨汁槽内,放好后,把榨汁板上榨汁杆的短端插入榨架的横档下,然后在榨汁杆长的一端向下使力,便可榨出汁。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磬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磬曾被称为“是”和“鸣球”。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和礼器磬。宋代如意云磬磬,最早用于中国古代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宋代如意云磬

这件家具就历史悠久了!“瞎掰”板凳又名鲁班枕,传说是年前鲁班发明的。是用一块整板纸做成的、结构复杂、可折叠的木制生活家居用品,同时上面雕刻有各种图案与文字,可供欣赏。

江南以及广东福建一带,有一种叫“母子凳”的竹制坐具,平时既可以供大人坐,翻侧之后又可以供婴儿坐,是古代民间特有的纯净质朴的家具。当孩子会坐的时候,母亲就把“母子凳”翻到侧面,供孩子坐,而母亲可以一边干农活,一边带孩子;当母亲需要休息或干完农活回来,抱起孩子时,只要顺手给母子凳翻个面,就可以平平稳稳地坐下来,一边坐着休息,一边给孩子喂奶,这样就可以干活与带孩子两不误啦~

历史与古人,生活与情趣,与我们从不遥远。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gyaguoo.com/jcjj/11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